高男,一個拽著八○尾巴出生的東北小姑娘。2004 年,她跟著做生意的父母從黑龍江大慶來到平谷,那年她15 歲。從此,平谷成了她整個青春的陣地和故鄉,她有一大把平谷朋友,她熟悉這里的每一條街道,她一直都說自己是個平谷人。
密謀是為了一次遠行
2011年,22歲的高男結束了大學生活,準備回平谷幫父親打理生意。回家前,她認真整理自己學生時代的各種用品,衣服、鞋子、學習工具、書??好家伙,她被眼前的這幾大箱子東西嚇了一跳,這么多!這些東西并不破,也不舊,大部分只是樣式過時了,有些根本沒怎么用過,如果就這樣扔了,實在是可惜。
雖然打小在吃穿用度上沒受過什么委屈,高男卻深知父母掙錢不容易,從小就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面對清理出的一大堆物品,她想到了捐贈。往哪里捐呢?高男馬上上網搜索,突然,河北“402 愛心社”的頁面引起了她的注意。在仔細閱覽有關資料后,她撥通了聯系電話。
那年的“十一”假期,高男和同學賈倩文倆人“密謀”著要出趟遠門。她沒告訴家里人,也沒告訴男朋友,只是說要和同學出去玩,并“騙”來了男朋友那輛汽車。汽車后座上、后備廂里裝得滿滿當當,除了衣服、鞋子,還有她特意買來的150多包餅干。
凌晨4點多,兩個二十出頭的小姑娘,拿著當地聯系人的電話,開著汽車出發了。
那個時候,她們心里還有些忐忑,還在擔心被騙,還不知道多年后她們將這件事當成了一種堅持。
遠行堅定了一種信念
經過4個多小時的顛簸,高男和同學來到了河北省石家莊市靈壽縣。一番周折后,終于找到當地的愛心人士。盡管出發前高男和這個愛心人士通過幾次電話,可對方的口音太重,她并沒有完全聽懂。見了面才知道,這位愛心人士是患有小兒麻痹的一位殘疾人,有些口齒不清。
按照愛心社慣例,愛心人士把她們帶到村里,當面發放捐贈物品。可這里地處太行山脈,山高路險,溝壑縱橫,一路下來又用了4個多小時。
發完東西,兩個姑娘匆忙往回趕,夜里12點后,才駛下回家的高速。
這次靈壽之行讓高男很受觸動,走一路,她的鼻子酸了一路,眼圈也紅了一路。沒想到,那里的孩子是這樣一種生活狀況。她在心里暗暗發誓:要把這件事做下去!
轉眼又是一年“十一”,國慶節假期高速公路開始實施免高速費。高男高興得不得了,這回出去“玩”更有借口了。她一早就開始悄悄地收拾東西,還趁去市里辦事的機會,去小商品批發市場買了好幾大箱的學習用具,籃球、彩泥和布娃娃等課外玩具。
就在高男算計著怎么瞞過家人的時候,爸爸媽媽對她說,你做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也支持你,讓你妹陪你去吧,開咱自己家的車,能多裝些東西。看著父母如此支持自己,高男好一陣激動。
再次來到靈壽,她把所見、所聞、所感都發到了微信朋友圈。朋友們在點贊的同時,有的要與她同行,有的把東西拿來讓她轉贈。接下來的幾年,高男每年“十一”都會抽出一天,奔赴靈壽。與她同行的人越來越多,帶去的東西越來越多,幫助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信念明媚了一雙眼睛
2015年,在靈壽縣九嶺村,一個總是瞇著眼睛的小姑娘引起了高男的注意。她叫薛欣月,當時只有9歲,是個被撿回來的棄嬰。欣月家很困難,低矮破舊的房屋,光線很暗,剛剛走進堂屋時眼睛需要適應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東西。占了屋子一半面積的土炕上堆滿了破舊的衣服和棉被,沒有一個能坐的地方。
欣月長得清秀漂亮,但眼睛總看不清東西,因為沒錢醫治,視力變得越來越差。高男從九嶺村離開后,一直忘不了那個怯生生的小姑娘和那雙本來很大卻總要瞇起來看東西的眼睛,于是就把欣月的情況發到朋友圈。讓她意想不到的是,欣月的故事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不到兩個月就收到各界人士捐款13 萬元。
后來,高男和朋友們商量趁寒假把欣月接到北京治療,方案一定,有能力的就和北京協和醫院聯系,為小欣月爭取免費手術機會;開旅店的免費提供住宿,有車的搶著往返北京陪欣月就診,幫不上其他忙的就輪流請欣月到家里吃飯。欣月患的是虹膜震顫,先天性晶體半脫落,當時一個眼視力0.1,另一個0.01 ,經過治療,視力恢復,能夠正常上學了。送欣月回去的時候,高男除了為她帶上各種學習生活用品,還將那些捐款塞到她的書包里。
眼睛看見了精彩世界
被救助的欣月和高男成了好朋友,時常發短信打電話問候。每年寒暑假,高男也會把欣月接到平谷住上一段時間。高男利用休息時間帶她去動物園、游樂城,鍛煉她自己買票、買吃的,讓她多和陌生人溝通。高男說,她想讓欣月多看看山外面的世界,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讓她從心里生出好好讀書、走出大山的強烈愿望。她想多帶幾個像欣月這樣的孩子走出大山,激勵他們好好學習。她的這一想法也得到了很多朋友和愛心人士的支持。
5年來,高男和她的朋友們以平谷人的名義,通過河北“402 愛心社”,為靈壽縣、正定縣的10多個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捐款20多萬元,棉被、毛毯70條,零食和點心50箱,書包200多個,課外圖書1500余本,籃球、跳繩、彩泥等課外用具上萬件。至于送去的衣服、帽子、手套、耳罩和靴子等已經不能簡單地用件數來計算,足夠裝滿5卡車,救助貧困孩子150 多名。
這些捐贈的衣物用品中,一部分是好心人們捐贈的,一部分是高男和朋友們通過朋友圈貼吧征集的,還有一大部分是他們用愛心捐款買來的。他們送去的不僅是生活、學習物品,也是平谷人的愛心。
在高男的帶動下,參與捐贈的朋友越來越多,有平谷的一些企業人士,也有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不僅她的父母家人都參與其中,就連遠在美國求學的表妹每年都會“打”2000 塊錢,讓她代為捐贈。
高男很低調,她說,默默奉獻是一種堅持和信念,我會和朋友們一起把愛心事業做下去,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感受到平谷人的溫暖和關愛。
作為同齡人,對高男的采訪更像是和一個許久未見的老朋友在聊天。
看著眼前這個留著清爽短發,談起留守兒童就“喋喋不休”的姑娘,看著她那雙不經意間泛起淚花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那輛艱難行走在顛簸盤山路上、裝滿東西的汽車,看到了拿到新書包的留守兒童們燦爛的笑容,看到了她手里那個從小縣城路邊攤上花1 塊錢買來的、干得掉渣的燒餅,也仿佛看到了她在深夜一兩點鐘回到家時疲憊的身影。
假小子似的高男有著細膩的心思,從孩子們做手工的彩泥,到家里大人孩子蓋著的棉被;從一兩歲孩子的貼身小衣物,到七八十歲老人的褲子褂子,她都會和朋友們細心整理分類,重新消毒后再打包裝好。
高男說,盡管自己開車去過十幾次深山,走過上千公里的土石路,車被拖底過幾次,但從未出過事故;吃過山里人送的、最天然的紅果和大白菜,呼吸過絕對新鮮干凈的空氣,見過無比誠懇熱情的笑容。她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
我覺得,與其說是幸運,不如說是好人終有好報。高男,就是這樣一個好姑娘,一個渾身上下都帶著正能量的好姑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