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縫衣打結到結繩記事,從綬帶到中國結,一根簡單的繩子在中國人的手中變化出諸多精彩。如今,繩編這一傳統工藝,在大興區一位老人的手中,玩出了新花樣。
老人名叫侯瑞林,今年66歲,是青云店鎮二村人。30多年前,侯瑞林有一次路過工美一家門店,被里面展示的精美繩編工藝品吸引,回家后就開始查資料自學。這一學,就是30多年。前些年,他從工廠退休回到村里,對繩編進行了一些改良,沒成想作品還挺受歡迎。
以往的繩編,大都是靠繩子本身來塑造形狀。所以傳統繩編作品大都比較平面,侯瑞林曾經嘗試用傳統繩編做過一些動物造型,但都不太滿意,“繩子太軟,想做出有立體感的東西太難。”
小時候制作荊條筐、笊籬的生活經驗,給了侯瑞林啟發:何不在繩子中摻上鐵絲?
繩編變成了“鐵編”,難度一下增加了很多。無論是硬度還是柔順度,摻了鐵絲的繩子都和普通繩子有很大區別,在編制時,對力道等要求也完全不一樣。
之前學了多年的繩編技巧遇到了新情況,侯瑞林也隨之改進了繩編方法。
“以前編好的作品基本就固定形狀了,但是摻了鐵絲后,繩編在后期還可以調整形狀。”侯瑞林說,這也給他的創作帶來更多便利,如在制作一件巨型繩編玫瑰花的時候,就可以在普通制作后,利用鐵絲的柔韌性進行二次創作,彎出花瓣的褶皺,使得整個作品更有立體感。
除了大興新名片月季花,侯瑞林還特別喜歡用繩編制作各種各樣的龍,為了尋找靈感,他還經常去北海公園的九龍壁觀摩。“最開始編出來的龍,沒有精氣神,是蔫巴的。”侯瑞林說,他每次在景區景點遇到有龍的雕塑、繪畫作品,都會仔細觀摩、拍照,回家后細細揣摩。有了繩中摻鐵絲的思路后,侯瑞林編出來的龍越來越靈動,不少人還專程上門來找他定制,他的作品也在十里八鄉傳播開來。
如今,侯瑞林除了在當地舉辦的重要活動上展示他的作品外,還應邀走進當地的中學,為那里的孩子們講授繩編這一傳統工藝。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