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 家 茶 壺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文/黃駿騎 字號:【

  從小生長在農村,粗茶淡飯把我養大。鄉間生活歲月的浸淫,讓我對樸實無華的農家茶壺一往情深。

  小時候,我們還不知熱水瓶為何物,父老鄉親長年累月都是用茶壺裝茶。這種茶壺,不是陶都景德鎮生產的白色陶瓷壺,更不是往日大戶人家案幾上的紫砂壺,而是本地土窖用一種黏性極強的黃泥巴燒制而成。乍看上去,黑不溜秋,貌不驚人。壺嘴向上且小,有圓弧形提手,拎起來方便。“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哪壺不開提哪壺”“壺柄打掉了,嘴打不掉”,鄉親們的口頭禪大概都是源于這茶壺的造型。若在茶壺表面涂上釉,則光澤可鑒。其實,這釉也是取材于草木灰,只是至今我還弄不清這其中的配制“秘方”。

  茶壺的形狀各異,圓扁形的居多。那種極小的茶壺,簡直就像一顆成熟的柿子。“茶壺爹爹”個頭高,容積大,裝的茶水多,與之相配的“茶壺奶奶”則相對矮些,且肚子圓圓的。這種茶壺多是家大口闊的家庭使用,一個村莊也就一兩戶人家才有。誰家有了紅白喜事,便登門借用。不久前,我在一篇小文中,使用了“茶壺爹爹”“茶壺奶奶”的字樣,京城的編輯大概是位年輕人,怕是壓根兒沒見過這玩意兒。她打來電話詢問,我幾乎是連比帶劃,反復說明,她還是不解其意,最后只好讓我加上括號予以解釋。

  那時候,鄉下幾乎沒有用茶杯泡茶的做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喝的是大碗茶,似乎與高雅的“茶文化”無關,圖的就是一個生津解渴。每天清晨,母親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將茶壺拿到門口的池塘里反復刷洗干凈。鍋里的水燒沸了,水霧在廚房里彌漫,連忙從瓦罐里抓一把茶葉放進壺里,舀起開水泡上,然后坐在鍋臺角的吊罐上保溫。茶葉是谷雨后母親從田埂上的茶樹上采摘來的,真正無公害、原生態。昏暗的燈光下,她連夜炒青、揉搓、焙葉,制作出來的茶葉外形談不上好看,但“殺料管水”,喝起來甜絲絲的。

  不用說,用這樣的方法保溫,時間總是很有限,上午的時間還未過半,吊罐里的水就冷了,茶壺里的茶也不熱了。因而多半時候,母親會把茶壺放進鍋灶里,利用煮飯時剩下的余火煨著,有時還在茶壺周圍放些糠頭,讓余火延續的時間長一些。不過,勞動出力的莊稼人不大講究茶水的熱度,流汗了,口渴了,倒上大碗茶,有些熱氣,正合口,“咕嚕咕嚕”一飲而盡,抹抹嘴,舒口氣,好不舒坦。這架勢大概就屬于“牛飲”吧。

  別看這茶壺不登大雅之堂,卻是老百姓的親密伴侶。居家過日子,全家人的茶水靠它貯存。下田時,拎著它到田頭,辛苦勞作的汗水,靠它補充。農田在屋邊,歇伙(田間休息)時自然就到附近的人家喝茶。賢惠熱情的家庭主婦也一定會早早燒好茶,用茶壺裝得滿滿的,放在地上,大伙席地而坐,要喝茶自飲自便,不講什么客套。鄉村七月少閑人,男女老少“雙搶”忙。大人們割稻、插秧,小孩子也不能閑著。本該縱情玩耍的兒童,都要幫助家里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兒。母親看我還小,下田非但干不了農活,還礙手礙腳,就讓我燒茶送水。其實,這活也不是那么輕松。要準備柴火,燒好后還要頂著炎炎烈日,踩著發燙的石子路,送到距家幾里外的田頭地邊,上下午各一次,雷打不動。母親在田間勞作,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臉上汗流如注,何等口渴可想而知。休息時,看著她仰起脖子,喝著大碗茶解渴的樣子,我的心里一下子有了成就感。

  “到家里喝滴(方言,一點)茶!”這是老家人招呼客人的常用語。客人聽到這話,就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特別是趕路的人聽到這樣的招呼,一身的疲勞就煙消云散,頓時暖融融的。鄉下人純樸厚道,沒有更多的繁文縟節,也沒那么多的勢利,絕不會出現“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的尷尬。人好水也甜,熟識的,陌生的,挑柴賣炭的,門口路過的,來的都是客。剛落座,就雙手端來大碗茶放到你的面前,雖不是熱騰騰香噴噴,但“溫湯熱”正解渴,一碗茶下肚,心中一片清涼。若是客人堅持不喝,主人心里就高興不起來,會遺憾地對客人說:“你看你,來了一回我家,連一碗茶都沒喝就走了,怎么對得起人啊!”母親教給我的待客之道,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茶有茶情,水有水情。”

  大集體年代,盛夏酷暑天,忙活了一天的農人,喜歡到大屋里房子寬敞的人家圍坐,你一口我一撮,“吧嗒吧嗒”地吸著黃煙,喝著釅濃的熱茶,其樂融融。那時候,鄉下還沒有通電,一盞油燈下,繚繞的煙霧中,大伙談興正濃。這里簡直就成了“議事廳”,生產隊長這時會分派第二天的農活,保管員通知各家各戶回去把糧倉準備好,過幾天要分口糧、工分糧,婦女們一邊做針線活,一邊家長里短,不是說哪家要娶親嫁女,就是說誰家快要添孫子,哪家的老母豬昨天生了幾只小豬崽??田里收成好,老隊長一高興,吩咐小啞子去請說書先生來說上幾夜,讓大家樂呵樂呵。說書的高先生是本村人,鄉里鄉親都熟識。他雖是盲人,卻長得俊朗。聽說晚上高先生要來說書,大伙早早吃過晚飯,女子們薄薄涂了痱子粉,拿著巴子葉撲著蚊子,等候說書人出場。說書先要說“書帽子”。高先生的“書帽子”愛說男女情事,常常惹得那些姑娘媳婦們心跳耳熱。稻場上,有剛剛收過的稻谷的清香。月光下,男女老少津津有味地聽高先生說《岳飛全傳》。正聽到興頭上,高先生唱一句:“要知岳飛命如何,喝杯香茶再追根。”二胡聲戛然而止。坐在他身邊的陳大爺連忙把醇香的熱茶雙手奉上,說書先生把茶呷在口中,潤了潤嗓子,悠揚的二胡聲又在場子上空響了起來。

  寒冬臘月,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夜幕降臨,氣溫驟降,窗外大雪紛飛,寒氣逼人,屋子里卻溫暖如春,火塘里的柴燒得“嗶剝”作響,黑茶壺里的茶煨得“咕嚕、咕嚕”,一小撮茶葉,一壺開水,就讓茶有了大開大解的氣氛,茶的香氣也就散滿了房里屋外。村子里幾位上了年紀脾氣對路的老哥們不約而同,習慣踏著積雪趕到這里貓冬。他們倒一碗,抿一口,那蕩氣回腸的味道,立即熾熱了感覺。大伙你一言我一語,打鼓談經,侃平日里道聽途說的軼事奇聞,講自己年輕時的風流韻事,不時引來后生們一陣哄笑。這情景很有點古人圍爐夜話的意境。夜深了,火熄了,老哥們才舉著用干向日葵稈子扎成的火把,意猶未盡地回家。

  陶制的茶壺,伴隨著它的主人從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到互助組、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一直到聯產承包。殘缺的壺口,傳遞著農業文明的滄桑。如今,家家戶戶用的是式樣新穎的熱水瓶,有的還用上了飲水機,孩子們則喜歡喝些“王老吉”“椰子汁”之類的飲料。而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說,即便是現代文明把土得掉渣的黑茶壺送到民俗博物館去了,它在我的心中也是個永恒的存在。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