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靈北大集——馮廟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吳恒俠 字號:【

  馮廟集是安徽省靈璧北部比較大的商品集散地,又稱靈北大集。

  馮廟集,位于靈璧縣城東北約40里,是靈璧縣馮廟鎮政府的所在地。省道——靈雙公路,從靈璧縣城出發、經禪堂、跨越新濉河、沿馮廟街西側,徑直往北連接大路、漁溝、朝陽、蘇北雙溝鎮。靈雙公路在馮廟的北頭往東北方向發了一個叉,通往本縣的大廟、睢寧縣的大李集、朱集、睢寧縣城。兩個方向殊途同歸,末端都與104國道相連。一條公路,把馮廟和本縣、蘇北的一些重鎮連接起來,還把徐州拽住不放。獨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馮廟大集的地緣優勢。

  馮廟逢集就有夜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夜市更加繁榮。南北街和東西街的交叉口呈十字狀,俗稱十字街口。一個個靠干電池供電的燈泡,從十字街口往東西南北方向延伸,照亮了馮廟兩條主要大街。一個燈泡下面一個攤子。手搟雞絲面、羊肉湯、燒餅爐子、鹵狗肉、鹵牛肉、鹵驢肉、鹵豬頭等各種鹵菜,牛雜鍋、羊雜鍋等各種湯鍋,羊角密、散刀子、金果棒等各種點心,蘋果、梨子、葡萄等各種水果的攤位一家挨著一家。當時許多城市還沒有如此夜市,縣城的隅頂口也沒有如此景象。我曾經在馮廟區做職員,逛夜市是我打發寂寞的最好去處,晚餐多在夜市解決。那手搟雞絲面讓我百吃不厭,湯清而鮮美,面條柔韌滑溜,兩角錢一碗,我吃兩碗才能過癮。馮廟的陳氏手搟雞絲面、程氏燒餅、鄭氏羊肉、顧氏羊肉湯,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都是他們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他們世世代代以此為生,不傳外人。許多人去馮廟,就是為了享受那里的羊肉、燒餅、小刀面的不一樣的味道。馮廟人安分守己,對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都不會去偷、去拿。因為,那是屬于別人的專利。馮廟街夜市,就沒有“一窩蜂”的惡性競爭現象。人們規規矩矩,夜市井然有序。大家都有錢賺,各自都有分享,長盛不衰延續至今。一代代馮廟人誠實守信的商業道德,滋養著馮廟集市。

  夜市繁榮,那一、四、六、九的逢集日更是熱鬧非凡。豬肉、羊肉、牛肉肉類一條街;包子鋪、饅頭鋪、炸油條、炸糖糕小吃一條街;糧食、青菜、家具、農具、柴火行分別在東西街的兩頭。小五金、日用百貨、點心、糖果、水果、服裝、鞋帽攤子,位于兩條大街的中心位置。豬羊行設在西北角,東北角還有靈北最大的牛馬市。大街小巷國營、私營商鋪林立,各類攤位一個接著一個,商品琳瑯滿目。百貨應百客,那街上人的密度,不亞于春運期間廣州火車站廣場。街頭巷尾人頭攢動,人聲鼎沸,一片繁榮的景象。集市繁榮的基本特征,就是買的人能買得到,賣的人能賣得出。買的、賣的各得其所。靈璧小半個縣,加上泗縣北部,睢寧李集、桃園一帶的商人、農民多認馮廟集。買的人奔馮廟,賣的人奔馮廟,良性互動,馮廟集越逢越大。

  馮廟原來不逢集。自從褚姓的家族遷入后,才有馮廟集。據說,道光年間有個褚姓族人出一探花,還豎過旗桿。民國初期,探花的后人褚憲庭任靈北區區長。與馮廟一路之隔有個西劉集,馮廟在路東,西劉集在路西。褚憲庭出于集市的發展,更多出于馮廟的利益,三下五除二把西劉集東移而變成了馮廟集。從此,馮廟集便成了馮廟人的優質資源、生計的依托。馮廟人對屬于自己的集市,百般呵護。“馮廟人不欺生”,就是馮廟集的一塊金字招牌。到馮廟做生意的外地人,可以隨意在長住的居民門口擺攤子。哪怕是在自家門市前面,只要留能出進的道,一切提供方便。馮廟人認為,賣東西的人越多,品種越全,買的人就越多。人氣旺,則集市興。他們雖然不懂什么集群效應,卻個個都是樸實、智慧的經濟學家。馮廟人的寬闊胸懷和包容一切的氣度,是馮廟集從小到大的內生動力。

  馮廟人不欺生,是從區長褚憲庭開始的。集市遷至馮廟,開始也有欺負外地人的街霸。區長褚憲庭的親五嬸子,是柴火行的行事。自從她管柴火行,就欺行霸市。她對外地賣柴火人,不僅克斤扣兩還多收交易手續費,經常和賣柴火的人發生沖突。一天因為手續費的糾紛,她破口大罵賣柴火的外地人。這一幕,被巡街的褚憲庭區長遇到了。區長當眾打了自己五嬸子兩個耳光,還給那個賣柴火的人賠了不是。區長畢竟是區長,當天晚上褚憲庭就跪在他五嬸子的面前,邊檢討自己的不孝,邊講善待外地買賣人的道理。褚憲庭的一身正氣,既盡到了區長維護市場規則之責,又盡到了晚輩的孝道之禮。金杯銀杯,不如口碑。褚憲庭區長治理馮廟集以身作則的做法,在十里八鄉贏得了口碑,也給馮廟人立下了規矩。

  現在人都說,馮廟無廟。其實,馮廟原來是有廟的,并且因廟而取名馮廟。馮廟建于清朝初期,約有400多年的歷史。相傳最早來馮廟居住的是一戶陳姓人家,后因戰亂等原因,陳氏后世無人。馮姓人家在陳氏之后來此定居。馮氏先人在此居住不久就建造廟宇,供奉神靈。馮廟或許建在了風水寶地上,馮氏家族從此人丁興旺。在同治年間,因馮氏家族一婦女守道,為弘揚她的賢惠淑德,當時政府還在馮廟建一貞節牌坊。馮廟也因此名聲在外,那廟的香火也隨之旺盛。后來,那廟和牌坊可能因為天災而消失了。馮廟,便有名無廟了。馮廟兩個字,成了那馮氏廟宇的歷史遺存,也是馮廟集的一張名片。

  一方水土,一方人。馮廟的水土滋養了工商業文化。這種文化孕育了馮廟人的市場意識。馮廟街上的原始居民都是農民。他們雖然擁有土地,但大多數人不會種地。對做生意、辦實業都非常敏感。在我的印象里,靈璧縣農民辦工廠好像是全縣最早的。那時農民合伙企業發行股票、明晰產權,在全國也是不多的。實業興邦,貿易藏富,在馮廟展現得淋漓盡致。

  馮廟還有一個“官文化”現象。我曾經和一位賣服裝的個體工商戶仝老板聊天,聊到官與民怎樣和諧相處的話題。她說:“馮廟人最好領導,只要讓老百姓做生意,哪里來的領導都擁護。”縱覽馮廟過往干部的走向,她的話印證一個事實。凡是到馮廟工作的干部只要不是高高在上,多被馮廟人的商品意識和辦實業的精神所感染。大多能夠秉持順應民意,藏富于民的工作態度。新中國成立后,從馮廟升遷至副縣級、正縣級的干部幾十個。馮廟集的生意人雖然愛財,但取之有道;雖然容易滿足,卻也積極進取。這種淳樸而又高尚的民風,不僅能讓一代一代的馮廟人自我完善,也影響著一撥又一撥在馮廟工作的干部。這,或許就是文化的力量。

  現在的馮廟集,不只是單一的商品交易場所,而是一個集農業企業、工業企業、服務貿易于一體的經濟園區。馮廟集的內涵已經外延,似乎超越了集的概念。馮廟集之所以不斷成長、升華、持續繁榮,源于一點一點的積累。積累了信譽,便凝聚了人氣;積累了規則,便孕育了商機;積累了深厚的文化,便支撐起了馮廟人的大格局、大情懷。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