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洋縣 因朱鹮而改變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王樂文 龔仕建 高炳 字號:【

  

  翩翩兮朱鷺,來泛春塘棲綠樹。朱鹮是一種稀有的美麗鳥類,具有非常高的保護價值和觀賞價值,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與世界瀕危保護動物。陜西洋縣這座秦巴小城因30多年的朱鹮情緣,被稱為“朱鹮故鄉”。

  20世紀中葉,朱鹮一度瀕臨滅絕。經過洋縣30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當地朱鹮種群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僅發現的7只,恢復到現在的2000多只。如何做到既保護朱鹮又保障民生,洋縣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一次發現:救鹮總動員

  在1981年以前,鳥類學家最后一次見到野生的朱鹮是在1964年。而后,在1964—1981年這十幾年間,再也沒人見過朱鹮的蹤跡。1981年5月23日,7只朱鹮在洋縣被發現。

  當天,中科院鳥類專家劉蔭增由村民帶路,翻山越嶺來到洋縣大店村姚家溝。半山腰上,15株百年青岡樹郁郁蔥蔥。其中一株樹上,一對朱鹮正照料3只嗷嗷待哺的幼雛,還有一對成鳥棲息在不遠處。為了這一刻,專家隊已苦苦尋覓3年,行程5萬公里,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的260個朱鹮歷史分布點。

  4天后,洋縣政府發布保護朱鹮的緊急通知,開啟了數十年對朱鹮的保護:限制農民使用化肥、農藥;抽調4名年輕人,晝夜跟蹤這些“寶貝疙瘩”??

  “3月至6月是繁殖期。每棵樹下我們都搭了觀察棚,24小時監護。”說起當時的情形,保護小組成員路寶忠仍記憶深刻。保護組甚至在樹干上抹了黃油、放了刀片,就怕蛇、黃鼠狼等動物爬上樹。為避免幼鳥掉巢摔傷,他們還在巢下掛了尼龍網,可謂是費盡了心思。

  37年來,洋縣上上下下,都一直在精心呵護朱鹮。

  走進華陽朱鹮種源基地保護站,占地90畝的護鳥籠映入眼簾。59只朱鹮閑庭信步,在這巨大的護鳥籠里自由棲息。

  伴隨兩聲呼喊,保護站站長段英打開籠門,帶來了朱鹮最愛吃的泥鰍,“它們膽子小,每次進門前,我都先打聲招呼。”話音未落,幾聲鳥鳴穿林而至,回應方才的問候,在山谷中幽幽回響。

  在保護站工作21年,段英親眼見證了朱鹮家族的壯大,也感動于百姓與朱鹮結下的深厚感情。“有對朱鹮在農戶家大樹上筑窩,傍晚被家畜所驚,留下窩里正孵的蛋就飛走了。農戶老大娘擔心鳥蛋凍壞,爬上樹取下蛋,暖了一晚上,第二天見成鳥飛回來才敢把蛋放回窩。”30多年時光流轉,自覺保護朱鹮的觀念,已融入洋縣百姓的點滴生活。

  保護朱鹮總動員,洋縣打出組合拳:在朱鹮活動區禁止開礦、狩獵、砍林伐木;引導農民保留天然濕地和冬水田,保障朱鹮的覓食地;建立朱鹮保護站、救護飼養中心和自然保護區;封山育林4萬畝,疏通渠道30余公里,為朱鹮營造舒適的棲息環境??經過37年堅守,朱鹮種群數量已超過2000只,活動范圍擴大至周邊區縣,總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如今的洋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8.9%。

  一個村莊:困境謀蝶變

  “山青青,水蕩漾,樹參天,鳥兒唱??”10年前,位于朱鹮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帶的草壩村,朱鹮翱翔青川,童謠清脆美好。可村里的莊稼漢,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縣上不讓施化肥農藥,我們雖然照做了,可心里有點不情愿。”看著地里產量越來越低,村里的老人直犯難:“水田慢慢撂荒,日子更得緊巴巴了。”

  草壩村的困境并非孤例。朱鹮對生存環境要求極為苛刻,洋縣的生態保護政策也越來越嚴。發現朱鹮后的20多年間,洋縣農作物減產、地方財政減收,每年損失共計2000多萬元。

  看村民種莊稼“縮手縮腳”,2009年,草壩村村支書劉開昌心一橫:成立合作社,搞有機農業。見支書這般“瘋言瘋語”,村里立即“炸”了,“現在多少還有點收成,等搞了有機農業,到時收不上米,去你家吃飯呀?”

  “咱這生態好,農產品產量低但是質量高呀!要想法子在綠色食品上做文章。”腦子靈活的劉開昌向村民解釋:“搞有機產業,就要上規模。咱弄個合作社,還能抱團取暖。”

  見村民猶疑,劉開昌心里著急,便自掏腰包買來香稻種子、有機肥料,免費向社員發放,建起了100畝有機水稻示范基地。不出一年,收獲的水稻以每斤10元的價格被搶購一空。

  不到10年,草壩村有機香稻、有機油菜和有機黃金梨等產業,搞得紅紅火火;“朱鹮湖”牌有機產品,還賣到了國外。如今,482戶村民全部入股合作社,2017年人均純收入達1.5萬元。

  春日的傍晚,走進草壩村朱鹮湖梨果采摘園,見滿目蔥蘢,黃金梨樹上嫩綠的春芽披著金色霞光。村民王建紅穿梭在果園里,正忙著擺弄黏蟲板,“現在不打農藥,不用殺蟲劑。環境好了,果子質量更高。”說話間,一群歸巢的朱鹮迎著夕陽,從村莊上空掠過。

  在洋縣,除草都是靠人工,除蟲嚴格要求使用純自然的生物制劑或物理方法。在草壩村,除蟲就主要依靠黏蟲板、除蟲燈等物理方法。

  水碧天藍,梨香鹮舞,地處淺山丘陵地帶的草壩村,如今是“村前米糧川,村后花果山,村內大花園”。說起10年轉型路,劉開昌很自豪:“好山好水好心情,生態也能富百姓。”

  一種思路:生態蘊生機

  草壩村的堅守與轉變,正是洋縣發展路徑的一個縮影。

  為保護朱鹮,這個秦巴山區貧困縣限制工業,發展可謂是難上加難。而今,洋縣三十余載默默付出中積累起的“綠色存量”,正釋放出強大的“經濟增量”。

  “我們不吃虧,生態好就是大資源。”在洋縣縣委書記胡瑞安看來,“朱鹮保護,已培育出有機產業的肥水沃土。”

  從2011年起,洋縣全面吹響發展有機產業的號角。財政并不寬裕的洋縣,每年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龍頭企業,打造有機品牌。

  “讓耕者獲利,讓食者安心。今天的洋縣,要守護生態,也要貢獻綠色有機食品。”洋縣有機產業領導小組副組長李天剛說,破題之舉,便是上演“黑色傳奇”。數千年來,洋縣黑米種植遠近聞名,如今,以有機黑米為原料的黑米酒、黑米醋和黑谷巧克力,已走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洋縣,有機產品不愁賣。”走進陜西朱鹮黑米酒業公司,釀酒師王師傅打趣道,“大家都說,洋縣的食品吃著放心,因為有挑剔的朱鹮幫忙‘把關’呢。”

  放心不放心,不光是朱鹮說了算。通過追溯體系,消費者能查出這杯黑米酒的原料來自哪塊田野、出自哪位農民之手,還能查出是晌午還是傍晚進入生產線,又在何時運出工廠。

  目前,洋縣有機產品認證達14大類76種,認證面積13.2萬畝,認證產量3.36萬噸,總產值9.66億元;截至2017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9695元,較2011年翻了一番。更可喜的是,縣域產業鏈已初步完善。

  “三十余載珍禽守護,‘朱鹮’和‘有機’,已成為洋縣最耀眼的兩張名片。”李天剛感慨,“生態‘后發優勢’,終換‘產業先機’。對于百姓的默默守護,這些‘空中精靈’在37年后,給予了回報。”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