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淀北部地區的上莊鎮李家墳村,村里綠樹成林、花草繁盛,空氣清新。2013~2014年李家墳村便因其優美的環境、良好的鄉風文明和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榮獲“北京最美的鄉村”稱號。
驅車從八達嶺高速路至沙陽路,在上莊路向左轉東行不遠,就來到了李家墳村。這里名震京城的特色非曹氏風箏莫屬。村中的曹氏風箏工藝坊內懸掛著數十只風箏,從傳統的沙燕、龍箏到后來開發的微型風箏,每一只都精致漂亮,有如精雕細琢的工藝品。
曹氏風箏工藝得傳承
李家墳村地處上莊水庫沿岸,全村160戶、600人,土地面積1063畝,大環境片林166畝、經濟林250畝、苗圃地120畝,公共綠地綠化面積40畝,林木覆蓋率達到54%,空氣清新,綠柳成蔭,風景秀麗,是舒緩壓力、愉悅心情的好地方。
走進李家墳村,印象最深的是這里的綠樹成林、花草繁盛。李家墳村黨支部書記李世剛介紹道:“村兩委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積極推動村內旅游業的發展,先后建成了翠湖農業觀光園、尚莊度假村,并不斷完善硬件條件和服務環境,使觀光園和度假村不僅面向農民開展農業科技就業培訓,也能面向城市居民開展觀光采摘、旅游會議等活動。目前,觀光園和度假村實現年果品生產量及采摘量115萬公斤,年收益達260余萬元。”
在此基礎上,李家墳村充分發掘傳統文化潛力,根據村內孔氏三代為“曹雪芹風箏”即“曹氏風箏”代表性傳承人的實際,以打造高端文化禮品為目標,先后投入近百萬元興建了曹氏風箏工藝坊。
曹氏風箏工藝是北京市的傳統民間風箏藝術,由孔祥澤根據曹雪芹手稿《廢藝齋集稿》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記載的風箏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繪畫要領,即扎、糊、繪、放“四藝”研究制作。它題材廣泛,種類繁多,融匯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是大俗大雅制作之結晶。它有著詩情畫意的歌訣,展現著濃郁的京城文化特色,融傳統民間文化、南北扎制技術的精華于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李家墳村曹氏風箏工藝坊坐落在一片綠林之中。工作間里,幾名師傅正聚精會神地在整張紙上繪制花瓶等圖案;幾名四五十歲的師傅正或彎或劈,整理竹篾。骨架、骨架上糊的面,繃的線,一個都不能錯,才能制作出可以自如放飛的風箏。工藝坊里的風箏師傅大多是該村村民,目前已有50人。其中還有好幾位是殘疾人,在工藝坊就業的村民月均收入2000元至3000元。
經過幾年的努力,曹氏風箏工藝坊已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新平臺”,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新龍頭”,促進和諧村建設的“新載體”,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新支點”,培養殘疾人及農村實用人才的“新熔爐”。
“支部+協會+民非”模式促發展
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為發展思路,李家墳村相繼成立了一個社區組織——海淀區上莊鎮榆河社區書畫協會和兩個民非組織——上莊地區民間工藝文化發展中心和上莊鎮李家墳村殘疾人溫馨家園,開創了“支部+協會+民非”的新農村發展模式。
結合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村莊“硬化、綠化、凈化、美化、亮化”,李家墳村投資62萬元,在村內修路14800余平方米,將每家每戶同村內主路聯結起來。修筑李家墳村至皂甲屯村的道路5000平方米,新建1000平方米的停車場、300平方米的觀光接待室及沖洗式衛生間。村莊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公廁、環衛、綠化、雨洪利用、路燈、腳踏式戶廁等設施均建立長效管護運行機制。村中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重視環境綠化,初步實現了樹成型、草成坪,三季有花,四季見綠的建設效果。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李家墳村以文化建設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把服務送給農民、把實惠帶給農民、把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權交給農民,確保了百姓的安居樂業,全力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目前該村年人均純收入可達1.5萬元。
發展風箏和旅游產業,不僅給村民帶來就業崗位,還給村里增添了文化氣息。“這里制作的曹氏風箏,是當年曹雪芹先生總結、創新的一種風箏制作工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世剛說,“如今大部分村民都能給游客講上一段關于風箏的故事,村里還組建了風箏隊,村民做風箏、說風箏、放風箏,為村莊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未來,除了“曹氏風箏”自身的創新之外,李家墳村正在把“曹氏風箏”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特色旅游的一部分,并提供體驗式服務,讓人們在學習技藝的過程中感受樂趣,品味文化,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地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
曹氏風箏正帶著李家墳村的“美麗鄉村”之夢,飛翔在京郊的廣闊天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