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域里,各色花卉將大地裝點成調色板,也給世世代代辛勤務農的山里人帶來了彩色的收益;大棚里,有機蔬菜一畦一壟,帶著二維碼的身份證,擺上了城里的超市??近年來,延慶的優質農產品叫好又俏銷,漸成品牌。伴隨著延慶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延慶生態建設成果日益凸顯,媯川大地愈發瑰麗,媯川兒女也在這一叢叢綠、一片片紅、一朵朵嫩黃中富了日子、美了生活。
一路行來山花燦 休閑延慶領時尚
延慶的美,從春到冬。當第一枝山花從山腰探出了頭,延慶的大山里便熱鬧起來。遠近的游客,沿著蜿蜒的山路,到延慶的大山深處去尋覓叢花爛漫,去聽泉水叮咚,去品味農家地道的風情。
自2008年北京市提出“溝域經濟”山區發展模式以來,延慶的山溝溝一年一個樣地美了起來。2009年,千家店鎮著手種植葵海,拉開了東部山區花海的建設序幕。2010年,四海鎮種植了5600畝花田,“四季花海”美名遠播。接著,珍珠泉鄉種植500畝花卉,劉斌堡鄉種下800畝花田??片片花田將延慶的東部山區裝點成一塊巨大的調色板,也讓駛向延慶山區的路,變成一步一景的芳香大道,觀景、游玩、餐飲、住宿,溝域經濟在一片絢爛和一路花香中發展起來。
“以前,游客來延慶,就是逛景點,八達嶺、龍慶峽,收入結構單一,是典型的門票經濟。現在不一樣了,自駕游的游客多了,餐飲、住宿也日漸紅火起來。”延慶區旅游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劉斌堡鄉開起了山楂小院、八達嶺鎮石峽村有了石光長城、千家鎮大石窯村辦起了百里鄉居??高端民宿為延慶溝域經濟帶來新的動力,也一次又一次在假日旅游中交上令人驚艷的答卷,讓延慶大山里的農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與此同時,隨著城里人的到來,土特產更受熱捧,小雜糧、柴雞蛋被客人大包小包地帶上車,僅“石光長城”民宿去年國慶假期期間的農副土特產品銷售就達2萬元,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好山好水好風光讓延慶真正成了北京的休閑樂土,“我一年得來個四五回,不是陪父母來,就是帶朋友來,或者和媳婦一起開車轉轉,這好山好水的,的確讓人流連忘返。”來自海淀區的李騰先生表示。“回頭客”也增加了延慶游客的數量,讓延慶的旅游愈加興旺,也為延慶未來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積累了旺盛的人氣。延慶旅游在生態環境地不斷提升中日益豐富起來、立體起來。
從地頭直達餐桌 有機農業勢頭勁
在康莊鎮小豐營村,一棟棟大棚接連成片。大棚里青翠的黃瓜、紅紅的西紅柿,還有各種叫不出名字的綠葉菜整整齊齊地種成一壟一畦。這里的菜不打化學農藥,除蟲害全靠天敵生物和無毒害的有機菜許可藥物。成熟后,有機蔬菜被貼上可以追溯到整個生產流程的二維碼,直接配送到社區或者大型超市。
自2007年成立至今,10余年時間,北菜園從一家啟動資金只有18.5萬元的蔬菜合作社,做到年產值逾千萬元的全國知名有機蔬菜品牌。而在北菜園,捍衛有機品牌的故事則在10年間不斷上演。他們因為堅持不打農藥銷毀了價值百萬元的病害菜;他們給蔬菜貼上二維碼的身份證,記錄蔬菜生長全過程,讓顧客放心;他們把菜直接送到社區智能柜,讓市民吃上了當天摘下的新鮮菜??
而這里,只是延慶有機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延慶的有機農產品正在以強勁的勢頭向著更廣闊的前景健康發展。
借力大事謀增收 強勢產業再揚帆
近年來,延慶大事喜事不斷。2014年成功舉辦世界葡萄大會,2015年成功舉辦世界馬鈴薯大會,世園會、冬奧會也將接踵而至。世界級盛會讓世界認知了延慶——這里不僅有舉世聞名的八達嶺長城,更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這片沃土上生長出來的優質農產品,為延慶農產品高端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7年10月,張山營鎮前黑龍廟村600畝約80萬斤葡萄剛剛收獲就銷售一空。盡管2016年葡萄銷售受到南方早熟葡萄進入北京市場的沖擊,前黑龍廟村還是在深秋到來前完成了全部銷售。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得益于之前召開的世界葡萄大會。它讓遠近的游客認識了延懷葡萄產區,認識了延慶的葡萄。
而在位于延慶區的北京希森三和馬鈴薯有限公司,公司里研發、育苗的工作都在忙碌著。 “現在的銷售額比兩年前大約漲了3成。這和2015年世界馬鈴薯大會的宣傳作用分不開。” 北京希森三和馬鈴薯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延明說,“通過世界馬鈴薯大會,公司的知名度得到進一步提升,也與更多的銷售商建立了聯系,現在的銷售可以用供不應求來形容。”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珍珠泉鄉小川村。世園會的籌辦帶動了延慶花卉產業的發展,辦大事促發展惠民生的宗旨正在逐步實現。
綠領就業受熱捧 繁花落盡收益豐
2017年9月30日,北京四海種植專業合作社成員韓春英和工人們一起收完了最后一片茶菊。接下來,他們要把這些菊花做成菊花茶,作為四海的特產,在馬上到來的銷售旺季銷售出去。
北京四海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了600畝茶菊。初秋這些菊花可供觀賞,而到了深秋時節,就是收獲的季節。“600畝菊花能產3萬斤菊花茶,銷售額可達500萬元。”北京四海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紅敏介紹說。
而作為合作社的成員,手腳麻利的韓春英在茶菊收獲的季節既負責開車,又負責驗收篩選菊花,忙得不亦樂乎。繁忙預示著一年的收獲。每年,韓春英除了土地流轉的收入,再加上自己的工資,能收獲3萬多元。合作社除了20名成員,每年還要雇傭大約15到30名工人,這些工人全部來自合作社所在的四海鎮菜食河村。每年收獲的季節也是合作社雇傭工人最多的時候,大概需要雇傭30個人。這也為該村的農民,特別是部分殘疾人帶來了收入。
近年來,延慶的各種種植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成為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生力軍。
另一方面,更多的農民也在通過政策扶持的方式實現“綠領就業”,享受生態文明發展帶來的真真切切的實惠。
綠色是延慶的底色,是大自然的饋贈,是祖祖輩輩珍視保護的財富。如今的延慶人更是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借助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以綠色為基調的生態休閑農業,正逐漸成為延慶發展的新亮點,令人不得不矚目。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