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我國繼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又一項帶有根本性意義的重大創新。近年來,海淀區以承接北京市唯一的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為契機,積極應對農村城市化進程中集體資產管理和農村基層治理面臨的問題,積極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城市一體融合發展,助力全區中關村科學城和核心區建設及新型城市形態構建,建立了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改革政策,健全了區鎮兩級農資行政監管,創新了集體經濟運行體制機制,實現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帶動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致富增收,形成了生動的改革實踐,在全國樹立了產權制度改革的“海淀樣本”。
海淀成為全市唯一全國百家試點單位
2017年,海淀區經北京市推薦,被農業部、中央農辦確定為全國百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在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部署推進會上,吳計亮副區長作大會發言,介紹了海淀區的改革經驗。
海淀區屬于特大城市近郊區,近年來城市化快速推進,傳統農村向社區過渡、農民向居民過渡、農業向新型產業過渡的趨勢日益明顯。海淀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涉及7個鎮、84個行政村以及原玉淵潭鄉、原太平莊村等撤制后保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002年開始探索試點,2011年全面開展,在十多年的改革歷程中,海淀區堅持試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相結合,立足當前農村實際和著眼城市化趨勢相結合,改革了人民公社以來農村固有的政經、政社合一的體制,建立了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政策體系,為農村城市化提供了基本制度條件。
每個改革單位基本都是按照成立改革機構、制定改革方案并報批、界定成員身份和勞齡、退償老股金、清產核資、量化資產份額、份額流轉、份額入股、召開股東代表大會、登記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相關規定,有序進行。目前已經完成玉淵潭鄉、溫泉鎮等鎮級改革,基本完成村級改革,共涉及農村集體資產750億元(不同時點數的累加)、各類人員30余萬人。
全國首創區、鎮兩級“農資委”
針對海淀區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集體資產快速增加,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日趨復雜的新形勢,2013年初,區委區政府提出了“借鑒國有資產管理經驗成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專門機構”的設想,圍繞“管不管、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問題開展了近一年調研籌備,成立了區、鎮兩級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農資委”),當年12月正式掛牌。
農資委成立以來,完成了兩輪區對村“全覆蓋”的審計及整改,完成第三輪審計。由區里聘請社會審計機構,直接對鎮、村實施審計全覆蓋,并重點審計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情況、收入支出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效益情況、集體財務管理等制度的建立及執行情況等;監督檢查征地補償費等大額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對各鎮、村的集體征地補償費管理使用情況,進行“拉網式”專項檢查,督促落實專戶管理、專賬核算、三方監管等制度規定,保障資金安全;創新建立完整、適用的全區農資監管考評辦法,并納入區對鎮的績效評價體系;出臺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換屆選舉指導意見等文件,進一步健全區級農資監管政策體系。
農民成為“帶著集體資產進城”的新市民
海淀區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體制機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不斷深化改革。
一是統籌指導,堅守改革底線。在改革形式上,海淀區始終堅持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改建為有限責任公司,只量化存量凈資產。嚴格執行“封閉性”原則,無論是資產處置、份額流轉,還是股權管理,都嚴格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
二是因地制宜,尊重基層實際。在遵循全區基本政策和統一指導的前提下,允許各單位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對實行鎮級所有、鎮級核算的原玉淵潭鄉和四季青鎮,由成員個人作為鎮級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實行整體改革;對實行鎮級所有、分級核算的東升鎮、海淀鎮,則由成員個人作為各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同時由鎮集體持有各村集體20%的股份,實行鎮村聯動改革;而對北部地區實行鎮村兩級所有、分級核算的溫泉鎮等,則先由成員個人作為各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然后再由各村根據人口規模等因素持有鎮集體的股份,實行分級、分步改革。
三是大膽創新,平衡各方利益。在改革中,海淀區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探索,如玉淵潭在“撤鄉”背景下進行整體改革試點;探索上級黨組織提名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等加強黨的領導、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有效措施;根據實際制定專門指導意見,解決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難的問題;探索參照公司制管理機制,建立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三會”制度等。
目前南部城區幾個鎮的農民,已經基本上“整建制”轉為居民,有城鎮社保待遇,有集體資產股份。預計“十三五”時期,全區將基本實現農民市民化、村莊社區化,農民將成為“帶著集體資產進城”的北京市民,分享城市化的發展成果。
促進農村傳統瓦片經濟“騰籠換鳥”
當前,全區正在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疏解整治促提升等方面的工作,進一步探索集體建設用地統籌利用試點,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緊緊抓住集約、節約利用集體建設用地這個“牛鼻子”,加快實現“騰籠換鳥”,促進農村傳統“瓦片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均衡可持續發展。
通過集體建設用地統籌利用、自主開發等方式,已先后建設了玉泉慧谷、東升科技園、玉淵潭科技商務區等集體產業園區,推進北部“一鎮一園”建設。
通過專業化運營方式,建設溫泉鎮中關村創客小鎮,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將征地補償費用于委托貸款,參與核心區建設,增加集體資產收益。
經過多年的發展,玉淵潭、東升、四季青等集體經濟組織已發展成為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特別是經過產權制度改革,農村發展新動能得到了有效激發,集體經濟規模迅速發展壯大。東升鎮塔院股份經濟合作社建成了泰興大廈等一批產業項目,優質商業服務房產面積比改革初期增加數倍。
近年來,全區約有20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了持續穩定的分紅,每年按股分紅總額4億多元,股東人均增收2萬元。
目前,海淀區已經完成了中央部署的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界定等具體工作任務,今后,將繼續認真落實中央和北京市的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爭當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排頭兵。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是基礎性的制度安排,關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關乎社會的長治久安。海淀作為改革先行區、試點區,將在現有工作基礎上深化改革。早日走出一條完整順暢的改革之路,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為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加快構建城市新形態提供重要支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