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刺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女子手捧繃子,一針一線繡花的情景。而老爺們兒坐在繡架前,拿起繡花針,一雙巧手飛針走線的場面,讓人難免覺得稀奇。
在北京市房山區石樓鎮吉羊村,就有一位57歲的老爺們兒劉樹敏,把刺繡這件事做得爐火純青。他傳承的不是一般的刺繡技藝,而是曾被稱為四大名繡之一的京繡,亦稱宮廷繡,過去是專門為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的服飾上所用。
“雖說現在老爺們兒繡花很少見了,其實在清代,在宮廷內從事繡花的全都是男人。”劉樹敏說,京繡不同于其他繡種,在歷史上都是由男繡工完成的,原本是傳男不傳女,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建起了刺繡廠才有了女傳人。
劉樹敏與京繡的淵源,得從他的姐姐劉秀花嫁入琉璃河鎮劉李店村老寧家說起。劉秀花的公公寧國璽,人送雅號“蝴蝶寧”,是當時譽滿京城的京繡高人。劉秀花從嫁進門的第三天起就跟著寧國璽學習京繡技藝,當時12歲的劉樹敏最喜歡的事就是來姐姐家,跟著她一起練。因對京繡格外癡迷,17歲那年,劉樹敏在姐姐家一住就沒離開。
“學習京繡先要學習書畫和構圖,然后才能學針法。為了學好京繡,弟弟白天上學,晚上跟著老師學畫,經常熬到深夜一兩點。”劉秀花說,后來弟弟考入了涿州工藝美術學校學美術,畢業后去了燕都刺繡廠上班,專攻京繡,京繡技藝日益精湛。
后來,刺繡廠面臨倒閉,劉樹敏仍沒有放棄這門技藝另謀生路。他又回到姐姐家,姐弟倆靠賣一些繡片來賺取生活費,一家人勉強糊口。
劉樹敏負責設計紋樣,他在蠟紙上先描出紋樣,用針按照紋樣扎出小孔,之后鋪上一層特制的粉,用刷子把紋樣留在布料上,然后再運用各種針法織繡。
劉樹敏說,京繡講究慢工出細活兒,光針法就有十幾種,如盤金繡、打籽繡、三藍繡等,其中最精致華貴的就是平金打籽繡。這種繡,是以真金捻線盤成圖案,或結籽于其上,十分耗費工夫。他拿出一幅剛完成的作品《一路榮華》,這幅作品中融合了多種針法,荷花用的是打籽繡,蓮葉用的是平金繡,白鷺用的是平繡,繡一幅長1.1米、寬0.4米的繡片,就花費了2個月的時間。
在劉李店村一間平房里,姐弟倆常常是一人一個繃子,坐在繡架前一繡就是一天。劉樹敏戴著一副老花鏡,拿起一根針,紉上一根長長的絨線,把一塊未完成的緞面緊緊繃在繡架上。隨后搬起一把帶靠背的椅子,躬身坐在繡架前,手臂隨著繡針的上下大開大合,帶著絨線的繡針穿過深藍色的緞面,緞面上呈現出精美的圖案。
閑暇時,劉樹敏經常和姐姐一起切磋技藝。他拿出兩塊圖案相似的繡片,放在一起對比。一幅繡片顏色鮮艷跳躍,另一幅顏色莊重典雅,仔細一看,能夠看出其中一幅針法遒勁有力,線條剛硬,線都拉得很緊,繡出來十分密實。“男女繡工是有差別的,這是因為活兒都是跟著性格走。”幾十年如一日坐在繡架前刺繡,使得劉樹敏的性格變得平靜沉穩,“刺繡是項慢工活兒,必須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來,一輩子就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到極致。”
如今,隨著京繡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京繡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對于劉樹敏來說,京繡不再僅僅是一項用來糊口的本事那么簡單,而是一份傳承非遺的沉甸甸的責任。從2007年起,劉樹敏和姐姐劉秀花開始免費收徒,傳承京繡技藝,至今已收了100多名徒弟。他每個月還會去社區、學校講課,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京繡,把京繡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