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碗老北京炸醬面,讓北京市懷柔區的趙曉軍成了名人。如今,她從一名下崗女工,變身成了餐飲業的老板娘。
“人就像一碗面,酸甜苦辣都是佐料,如何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口味,只有不斷嘗試后才能知道”趙曉軍清楚記得,那碗改變她人生的面出現在2002年。
那年,趙曉軍從一名會計下崗,日子一下跌入低谷。為了維持生活,年已43歲的趙曉軍選擇了自主創業,并把目標瞄向了大眾面館。于是,大幺碗老北京炸醬面館就開業了,對于毫無餐飲經驗的趙曉軍來說,如何做到可持續經營且讓食客百吃不厭?對此她思量很多:“經營好一家面館,需要在口味與服務上用盡心思、下盡功夫。”
口味上,趙曉軍根據老北京面食的口味,獨創出適應北方食面族口感的配方,并對炸醬食材和配方進行精心研制。為了防止口味下降,每周趙曉軍總要親自將店鋪內的所有菜品親自嘗過一遍,并且定期邀請親朋好友試吃、提意見。
服務上,趙曉軍更是絲毫不敢馬虎。有一天晚上,店里已經熄了爐灶準備下班,突然一位顧客走進來說要吃面。趙曉軍解釋已經打烊,可這位顧客說他聽朋友介紹面好吃,特意從大老遠趕來,因為距離原因,之前來了三次都已經下班。聽了客人的話,趙曉軍二話沒說,立馬重新開灶給他煮了一碗炸醬面。
“做那碗面消耗了平時十倍的費用成本,但也正是這碗面,又拴住了一位忠實顧客。”每每提起這事,趙曉軍臉上笑著,心里更加堅定靠“口味和服務”留住顧客的經營理念。
“我的面吃著勁道兒,入口面香味十足,這與我們制作方法不無關系。”口味獨特是大幺碗炸醬面最大的特色,對此,趙大姐頗為自豪,“我們的面條從和面到下水煮都是有比例的,多少面、多少水,多了少了都會影響面的質量和味道。我們的目標就是做中國獨一無二的老北京炸醬面,讓人吃了一碗還想第二碗??”
除了和面講究,趙曉軍對煮面的方法也要求極高。“別人家的面都是用一個大桶,弄上一鍋水,來煮所有的面,所以它那個面吃著也不筋道。而我們大幺碗,是一面一鍋,吃起來自然是筋道兒的北京味兒。”趙曉軍笑著說。
在外人看來,開一家面館就像在馬路上開夜排檔那樣容易。可趙曉軍卻不這樣認為。她反復提及自己做的不再是簡單的一碗面,而是一件用心制作的“產品”,前來光顧的也不再是顧客,而是“用戶”。
趙曉軍說,自己的“老北京炸醬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餐館飯店,而是注重“用戶”體驗的互聯網時代的面館。她認為,把一碗面的本質與服務做到極致,讓更多的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有其他收獲,這樣才能算一碗“好面”。“我們做的炸醬面多年一直堅持手搟,使用六必居的醬。”趙曉軍介紹,在大幺碗,顧客吃的是綠色健康,體驗的是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想通過一碗炸醬面把地道的老北京味兒傳承下去。
“干了這10多年,要說最大的感受,就是太苦了。但看著客人吃得倍兒香,累和苦也就不覺得了,反倒感覺非常充實。”現如今,每天來大幺碗吃炸醬面的客人絡繹不絕,經常出現排著長隊等位的情況,而已經落座的客人全部一個動作:低頭吃面,吃面發出的“哧溜哧溜”聲響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此前,趙曉軍絕未想到,靠著一碗面,每年竟能賣出上百萬元。
經過10多年發展,如今的大幺碗老北京炸醬面不僅擴大經營范圍開了分店,而且還形成了老北京文化元素為主的親民餐廳風格,為顧客提供了良好就餐環境。
趙曉軍說,“這么多年,我們堅持美食走進軍營。每年三十晚上,我都親自帶員工去部隊和戰士們一起搟皮包餃子,讓戰士吃到熱氣騰騰的年夜飯,那熱鬧場面久久難忘。”趙曉軍還帶著員工去懷北敬老院看望老人,為他們包餃子、做炸醬面;免費為大學生提供土特產展臺;為智力學校老師和學生義務送餐;對口幫扶喇叭溝門滿族鄉上臺子村,開展“一幫一”服務;參與援疆獻愛心活動??就這樣,“大幺碗”的品牌經常出現在各大公益活動現場,為他人帶去溫暖的同時,也擴大了品牌影響力。為進一步傳承老北京傳統文化,自去年開始,趙曉軍還聯合多家教育機構,邀請墨西哥、菲律賓等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到大幺碗,教他們包餃子、制作老北京炸醬面。在這過程中,趙曉軍不忘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弘揚老北京地道美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