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剪紙配上幾筆書法,這是北京市門頭溝區西辛房村小姑娘楊彧潔這幾天給父親準備的生日禮物。與往年不同,今年的禮物是她用從剪紙社團課上學的技術,自己動手制作而成的。
楊彧潔是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初二一班的學生。這所始建于1956年的中學,自2007年與首師大附中合作辦學后,尤其重視對學生們的藝術培養,是北京市藝術特色校。入校一年多來,楊彧潔先后參與了多個社團,其中最感興趣的就是剪紙社團。
和楊彧潔一樣,還有20多個孩子也加入到剪紙社團。
“一般不超過25人,便于師生多交流溝通。”社團老師曹翠敏說,學校的社團都是小規模化管理,老師和孩子們能很快熟悉起來,自2008年成立剪紙社團以來,先后已經有200多個孩子參加,“現在還能叫上不少人的名字呢。”
彩紙、剪刀、刻刀、顏料??盡管是山區校,這里的條件可一點都不差。曹翠敏甚至專門去到河北蔚縣買回精品剪紙和刻刀,讓孩子們能接觸到各種不同的精品剪紙和不同的剪紙技術。
“剪紙在咱們國家農村地區是歷史悠久并且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的產生和流傳與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抑或新婚喜慶,常常會貼個‘囍’字,大紅剪紙貼在雪白的墻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節日的氣氛很濃厚。剪紙可以用剪,也可以用刻;可以用大紅紙,也可以用生宣紙染色。” 曹翠敏表示,自己是學油畫出身,“對于剪紙,少了些條條框框的約束。這種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魅力。”上班后,她對剪紙進行了專業學習,還試著把繪畫中的一些原理運用到剪紙中去。
在孩子們的剪紙方面,她也向來主張自由發揮,放飛想象。
小姑娘董馨怡記得,一次學習臉譜制作的剪紙課上,她嫌自己剪出來的臉譜不好看,一生氣準備毀掉,卻被曹翠敏阻止了,“臉譜剪紙并非只有一種模板,剪出你心中的樣子就行。”
每周雖然只有兩節課,但是在曹翠敏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孩子放飛想象力,制作出眾多精美的剪紙作品。除了送家人朋友,還有不少精品剪紙被當作校禮,由每年去歐美國家游學的孩子們送給當地的小朋友。“據說京劇剪紙最受歡迎。”曹翠敏說,“剪紙其實也可以培養學生許多優秀品質。特別是細心與耐心。一幅剪紙作品,耗時少則十幾分鐘,長的可能需要幾小時或幾天。學生一旦喜歡上剪紙,其細心和耐心也會得到培養。能夠靜靜地坐一兩個小時,還會怕坐不住課堂上的40分鐘。能夠剪出一堆細細的線條,根根不斷,又怎么會做錯數字的加減乘除。”
除了剪紙社團課,全校還開設了剪紙校本課程,各年級的孩子們都能參與,雖然是山里娃,但是他們也能享受到豐富的藝術課。
“農村里孩子的家庭經濟條件大都不如城市,教育設施上也有差異,孩子們沒條件參加各種課外興趣班。”
談到農村孩子的娛樂,曹翠敏沉默了許久。“但是,農村也能就地取材,發展適合自己的娛樂天地。剪紙藝術就能夠彌補農村孩子娛樂形式的單調。”
“剪紙發源于農村,是一種流傳于農村的草根文化,在物質匱乏的農村,剪紙是一種非常適宜的活動。”她說道。
生活在農村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大自然,群體生活比較豐富,如割草、放牧、放風箏等,因此創作素材也較豐富。
“我們開展剪紙活動,讓孩子課余時間有發揮想象的空間,不僅開發了他們的智力,也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能夠一舉多得。”
剪刀的一起一落,一深一淺,剪出來的是歲月,留下來的是文化。鄉村教師的剪紙“魔法”,為孩子們、也為自己,打開了一扇五彩斑斕的窗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