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美景、這里有美食、這里有“美宿”??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黃山店村人的收入“翻著跟頭”上漲,村黨支部書記張進剛實現了當年向村民許下的承諾:為村子謀發展,把黃山店村建成一個春季踏青觀花、夏季避暑乘涼、秋季賞漫山紅葉、冬季觀瑞雪奇景的一年四季能吃能住能玩的精品景區,為村民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退低端,轉型發展旅游產業
黃山店村總面積20.2平方公里,十多年以前,這里是個有名的山區貧困村,而現在它已經從封閉落后的窮山村變成了享譽八方的生態、富裕、和諧、文明現代新農村。為何會改變如此之快?村民紛紛回答:“那是因為我們村兒書記真真兒的為老百姓著想!”
2001年張進剛上任,從招商引資,建立集體控股、村民參股的股份制公司,到2009年開始堅持發展生態經濟,打造高端旅游,建設幽嵐山旅游景區,打造精品民宿,再到堅持生態興村,全面推進公園式生態山村建設??張進剛,一天都沒有休息過。
2009年到2013年,黃山店村投資2000萬元,分階段、分項目實施了坡峰嶺景區建設工程。修建之初設想如今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占地總面積約2000畝、上下山環形步道6千米的坡峰嶺紅葉觀光區,迅速成為享譽華北的秋季賞紅旅游景區。
除了美景,坡峰嶺的小吃和農副產品也很吸引人。柿子、山楂、野菜??老百姓東西賣得都特別便宜,因為,張進剛說:“不能亂要價兒,我們要把游客留住,而不是一提及坡峰嶺,游客就望而止步!”
紅葉節期間,坡峰嶺景區飯店的壓饸饹一天能賣出1000多碗。而村民家果園產的柿子,10幾天就賣脫銷。“自從村子搞起旅游,這幾年來,我們家柿子一年比一年賣得快、賣得好,收入也越來越高。”村民宋春虎笑的嘴角都合不攏。
農家女,上崗當起職業管家
黃山店村的桃葉谷3號院,一棵高大的杏樹矗立在院門前,院南是一個歐式噴泉水景池,院北的一片松木地臺上,編織的藤椅整齊地排列在長桌兩側,一把大大的陽傘擋住了夏季的烈日,給小院帶來了些許清涼,讓人不免遐想:茶足飯飽,到院子里坐下,泡壺茶看看書,或者什么都不干發發呆,聽聽鳥叫,看看蟲爬,想來也是極好的。
走進石板房,老式窗欞得到最完美的保留,仿佛給人們訴說著歷史的味道,而房間內設施則十分現代,木桌、木椅,搭配了石制的洗手臺,透過一塵不染的玻璃盡享滿園美景。現代化的衛生間里,牙刷、梳子、洗手液盒等,都是木頭或竹子制成的。就連紙巾都沒有漂白過,呈微微的淡黃色。各種細節,讓人渾身充盈著返璞歸真的感覺。洗浴用品是澳洲純天然品牌Sukin,讓人頓時對民宿的用心心生好感。房間里的各種設施,讓到此來的游客都仿佛回到自己家一樣。
正值旅游旺季,一大早,袁洪先就開始了忙碌的一天。作為3號院的管家,她要整理房間、打掃小院、洗好水果,迎接即將到來的客人。
“能干勤快,待客熱情,家里家外料理得很到位,并且還能燒得一手好菜,客人很滿意。”這是主管對袁洪先的評價。
農家還有“管家”,真是一件新鮮事。與城里家政人員不同的是,城里的家政人員是料理家務的“內當家”,而鄉村農家請來的是里里外外都得有一手的“管家”。在黃山店的民宿里當“管家”的人,必須是能干、勤快、有責任心、待客熱情的人,選的都是村里有家庭、較成熟、有閑余時間的40歲以上的婦女。
2015年,黃山店村和遠方網合作,整體改建村里老宅,發展民宿產業。截至目前,村里的三個自然村依照劃片被改建成“姥姥家”、“桃葉谷”、“云上石屋”,游客除了在坡峰嶺景區爬山、賞紅,還可以在精品民宿中與家人、朋友度過一個個美妙的夜晚。
村書記張進剛說,原來的村民都搬遷上樓了,但是還生活在村里,為了讓老百姓都有生活的來源,村里給村民們提供工作崗位,現在,黃山店的村民基本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同時,每個村民還都持有股權,這樣,老百姓才能住的上樓、養得起樓,錢包才能越來越鼓,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拆老宅,改善環境植樹增綠
黃山店村路南,一座座舊民宅改造而成的民宿小院古樸精致,而一路之隔的路北,卻已是一片廢墟,遺留下的部分石板瓦片,顯示出這里也曾是一座座老宅,如今卻已被夷為平地。
張進剛說,從8月中旬起,村里就自拆老宅,到目前已拆除了80多個小院,騰退土地百余畝。
作為整村都要做精品民宿的村落,這不是浪費資源嗎?
2015年,黃山店村整建制搬遷,565戶村民搬進了嶄新的樓房。騰出的360套老宅由村集體統一管理,加固、改造、裝修,一座座老宅舊貌換新顏,變成了外部保留原始風貌、內部裝修現代考究的精品民宿。
黃山店村現在已改建的30套民宿,每年吸引游客達2萬人,每套房的年收入可達10多萬元。“按照前期規劃,整體設計中每套老宅都有用處。其中60至80套改建成民宿;100套打造成手工藝作坊、超市等商業配套;其余的引進一些畫家、文學創作等社團,打造精品一條街。”
然而,就在黃山店村民宿如此火爆的情況下,該村卻決定:拆!消息在村里一傳出,遭到了許多村民的質疑:“每一座老宅改造后,都是源源不斷地收入。拆房不就意味著拆的是錢嗎?”張進剛和村民們解釋說:“2012年‘7·21’特大暴雨突襲之下,位于夾括河下游的一些險戶遭遇了洪水的打擊,這些位于險片的老宅存在安全隱患,必須得拆。老百姓把老宅交給村集體,就是要發揮最大效益,之所以忍痛割愛,將部分位于安全地帶的老宅也拆除,看重的是長遠發展,實現減量增收。”
“過去的老宅建造的十分擁擠,如果全部改建,不能很好地發揮功能性,也無法滿足游客所需的舒適度。”張進剛拿出一張規劃設計圖,每座老宅都清晰地標注出將來的用途。他說,從減量到增值,這些騰退出的土地將得到更合理地利用和發展,將全部實現植樹增綠。以后,我們設想,把空地打造成一個個綠地酒吧和公園,不僅可以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給百姓和游客提供更多休閑場所,還能吸引游客消費,實現增收。
怎樣讓生態涵養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紅葉節如何包裝?怎么設計嶄新的形象?景區要布什么景??眼下,黃山店村里的百姓“安居”工作基本完成了,“樂業”還在不斷探索和實施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