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不是中國獨有的,公元前5世紀雅典人在巴爾干半島上修筑了兩條長城;在公元1世紀,古羅馬人在萊茵河和多瑙河之間修筑了一道“防御墻”;公元2世紀,古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在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筑造了哈德良長城;朝鮮長城從朝鮮西北部的鴨綠江下游起,到東海的東朝鮮花海灣,有370多公里??盡管千百年來世界各地都修筑了不少長城,但到今天為止,最宏偉壯麗的恐怕非中國長城莫屬。
長城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標識,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北京域內長城始建于北齊,大規模修建于明代,東起平谷西至門頭溝途徑北京6區,全長573公里。“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紅石門、古北口、箭扣、南口等處長城的修繕與利用,統籌八達嶺、居庸關、慕田峪等沿線歷史文化資源,推動長城區域聯合保護。其中,懷柔、昌平兩區境內的長城段落最多。據初步統計,北京長城已開放點約17處。計劃利用5到10年的時間,使歷史上拱衛京城的軍事設施成為當今北京北部的歷史文化體驗帶和生態環境保護帶。
平谷的紅石門長城“一腳跨三省”,密云古北口長城是充滿故事的“北京到避暑山莊的必經之路”、懷柔箭扣長城是明長城著名“險段”、八達嶺關溝長城充滿奇峰異石。位于北京北部的四大長城段落將“組團”形成覆蓋面積數千平方公里的帶狀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建設不僅僅是對長城等實物古跡的保護,還應進一步加強對長城文化帶文化內涵的挖掘。
長城從初建到現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對歷史進程產生影響的重大事件,這些都是豐厚的長城文化遺產。推進長城文化帶保護利用,應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保護長城和優化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展示長城歷史文化特質為重點,創新機制,統籌整合長城文化帶內的各類資源,使其充分展現古都北京歷史文化風貌和獨特城市魅力,煥發中華文明“金名片”的光彩。
長城文化在共筑中國夢的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推進長城文化帶建設中,應考慮沿長城沿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長城文化帶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進一步促進長城沿線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并借此帶動周邊農村地區農民增收。
綿延千年
長城文化符號的
營造與積淀
歷史上的萬里長城首先是一道軍事防線,它的城墻、關隘、堡寨、敵臺,見證了刀光劍影與炮火連天的歲月;同時,長城地處我國傳統的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錯帶,因此又成為一條經濟、民族、文化的分界線。歷經戰爭與和平的風云變幻,沿線以長城為地理依托和文化載體,積淀為一條綿亙萬里的“長城文化帶”,北京是其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區段之一。長城自身的興衰過程、分布格局、關隘交通、建筑遺存,歷史上長城沿線的軍隊布防、重要戰事、人員往來等人類活動,長城作為文化符號的巨大影響等,代表了長城文化的物質與非物質形態,也是體現北京“長城文化帶”歷史傳承與文化內涵的基本內容。
時代變遷:文化載體的營造過程
提起萬里長城,人們往往最容易聯想到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修筑長城的歷史。然而,戰國時期的燕國以及秦代的長城主要在今內蒙古與河北等地。北齊天保六年(555年),文宣帝高洋征發一百八十萬民夫筑長城,自幽州北夏口(今北京昌平南口)至恒州(今山西大同)綿延九百余里,這是歷史上在今北京地區修筑長城的開端。
隋文帝開皇初年,幽州總管周搖整修長城,保護邊民免遭突厥侵犯。繼隋而起的唐朝無需仰仗長城作為軍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設或沿用。遼、金、元、清各朝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長城以北本來就是他們的發祥之地和戰略后方,其間只有明朝需要依賴長城防線。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大將軍徐達占領元大都,不久即奉命整修長城。此后,朱元璋把朱棣等諸子封為鎮守長城邊塞重鎮的藩王。永樂年間放棄外長城,燕山一線由此成為保衛北京的前沿陣地。從明初到嘉靖年間,形成了號稱“九邊”或“九鎮”的長城防御體系。北京地區在薊州鎮及宣府鎮轄下,今天能夠看到的長城,絕大多數是明代所筑。
空間布局:長城文化帶的地理依托
橫亙在北京北部山區的長城,是以軍都山、燕山的天然形勝為基礎強化改造出來的一道軍事屏障。據統計,北京市境內的長城長度約為629公里,關隘多達70余座,這些扼守山間峽谷或出山口的關隘,既是重要的軍事設施,又是長城內外南北往來的連接點。
秦朝時,秦始皇從薊城出發巡視北方邊塞,應該走過南口-居庸關-八達嶺一線。元代皇帝春末從大都前往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北),秋末自上都返回大都,每年至少兩度穿行居庸關。到明代,居庸關大道成為首都北京與宣府、大同等西北軍事重鎮之間的必經之路。溝通燕山南北的古北口,則扼守著從華北平原前往東北平原、蒙古高原的咽喉要塞。歷史悠久的長城文化帶,正是形成于這樣的地理依托之上。
人類活動:長城文化帶的營造動力
長城搭建了人類活動的舞臺,這里發生的政治軍事活動、經濟文化往來、南北民族交融,既是長城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長城文化帶得以持續營造的根本動力。
居庸關、古北口等關隘在交通和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們成為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時期的鮮卑,十六國前燕的慕容皝,金朝的完顏阿骨打,蒙古的札八兒,明末的李自成,都曾通過強攻或奇襲居庸關取得戰爭勝利。
處于農牧交錯帶的長城,在和平時期成為南北各民族廣泛交往、密切融合的紐帶。昔日嚴密扼守的關口成為相互往還的通道,原本為戍守御敵修建的城堡要塞,后來有許多發展為村鎮城邑。北宋與遼國彼此以南朝、北朝相稱,路振、王曾、沈括、蘇轍、歐陽修等作為和平年代的使節,都曾穿行古北口。經濟文化的密切交流,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彼此融合。燕山與長城在古代往往被視為北方“夷漢”或“華夷”之間的民族區域分界線,但文化上的彼此認同比有形的疆界更重要,“一統華夷”歷來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各族統治者共同追求的遠大理想。
文脈所系:長城文化帶的當代意義
長城是我國古代農耕和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見證,它在冷兵器時代有效地保護了中原農業文明的發展。長城沿線發生的多次戰爭表明,巍峨堅固、體系完整的長城是不能輕易逾越的屏障,這也是多個朝代不惜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加以建設的重要原因。隨著清朝定都北京,廣袤的蒙古高原、遼闊的東北平原與中原大地在政治上連成一體,長城的軍事功能逐漸衰退、文化象征意義不斷豐富。
千百年來,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使民族分布的界線逐漸淡漠,長城早已成為各民族普遍接受的中華文化的象征,“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變為形容祖國遼闊領土的常用語。北京是明代長城防線的總指揮部與長城守衛的核心區域,這條文化帶對北京非常重要,它是梳理北京歷史文脈的主要方向,也是挖掘保護地方文化遺產的重點區域之一。從時間、空間、文化、社會等維度審視這條文化帶,廣泛開展長城文化遺跡的野外調查和多種類型的學術研究,是認識歷史、保護遺存、傳承文化的前提和基礎。從追尋時代變遷入手了解長城文化帶的形成過程,從空間角度研究文化遺跡的分布特征與地理背景,通過以往的政治關聯、軍事行動、經濟交往、文化傳播、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長城沿線的人類活動,站在歷史發展與民族精神的高度闡發長城的文化象征意義,應當成為歷史、文化、考古、地理等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基本的學術視角。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西北的延慶縣境內,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距市區60公里。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御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明代《長安客話》中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明長城的八達嶺段被稱作“玉關天塹”,為明代居庸關八景之一。它危樓高聳,雉堞連環,憑險而居,歷史上的八達嶺長城,是護衛京城的重要門戶,素有“北門鎖鑰”之稱。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八達嶺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并代表萬里長城接受了《世界文化遺產證書》;2007年被評為全國首批5A級旅游風景區。
慕田峪長城
慕田峪長城 位于北京市懷柔區境內,距北京城區73公里。這里山巒疊嶂,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在中外享有“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的美譽。慕田峪長城全長5400米,是中國目前開放最長的長城地段,也是著名的北京十六景之一。 慕田峪長城于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督建而成,是明朝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有正關臺、大角樓、鷹飛倒仰等著名景觀,長城墻體保持完整,較好地體現了長城古韻。慕田峪長城的構筑有著獨特的風格,三座敵樓并矗一臺的正關臺,為長城之罕見。慕田峪長城位于懷柔慕田峪村,西接居庸關,東連古北口,為京師北門黃花鎮的東段,自古被稱為拱衛京師、皇陵的北方屏障,而慕田峪關更是明代拱護京師和投井下石陵的重要關口之一。
司馬臺長城
司馬臺長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區北部的古北口鎮司馬臺村北,緊鄰古北水鎮,司馬臺長城的城墻依險峻山勢而筑,并以奇、特、險著稱于世。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又經薊鎮總兵戚繼光和總督譚倫加固。司馬臺水庫將該長城分為東西兩段。東段有美人樓16座,西段有英雄骨灰樓18座。中國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曾評價“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司馬臺長城堪稱中國長城之最。”明朝長城邊塞在軍事上分為九個鎮轄區,密云屬薊鎮轄區,該區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灰嶺口,全長1200多里。整段長城的構思精巧、設計奇特、形態各異,集萬里長城眾多特色于一身,形成了一段“奇妙的長城”。這里長城的墻體既有人們所常見的城墻類型,也有適應懸崖峭壁依山勢而建的半邊墻類型,既有隨緩坡而舒展的馬道,也有陡坡上以大階梯疊進的天梯。城墻和敵樓形式之多,變化之大,在萬里長城中極為罕見。
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是明萬里長城中最堅固最雄偉的一段,更是今天唯一一段完整保留了明長城最精華部分原貌的長城。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臥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臺4個城段。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因此長城的作用突顯得尤為重要。明朝洪武年間修長城時,初建古北口關井跨山建成,其城建筑于山頂之上,隨山勢升降,蜿蜒曲折,呈現為不規則的多角形,被比喻為鳥窩式。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張居正為了加強防務,特別把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譚綸調來北方。戚繼光在修復古北口長城時,不僅保留了北齊長城,還在長城墻外又加砌了長城城磚,至此才有了著名的古北口雙長城。
箭扣長城
箭扣長城位于京郊懷柔區西北的八道河鄉境內,西通嘉峪關,東達山海關,西南則連接八達嶺、居庸關等,海拔1141米,距懷柔縣城約30公里,山勢非常富于變化,險峰斷崖之上的長城也顯得更加雄奇險要。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 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是近年來各種長城畫冊中上鏡率最高的一段,向來是長城攝影的熱點。整段長城地勢起伏大,兩側絕壁險峻,景色絕佳,多年來一直是戶外愛好者們的圣地,每年都引發大批中外游客來此觀光和攀爬。從2016開始,歷時一年對箭扣長城最險峻的天梯、鷹飛倒仰兩段進行搶修,共涉及邊墻1003米、敵臺3座、敵樓2座,山腳下平地泉水奔涌匯集成潭,“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那魚就是著名的虹鱒魚。潭下建有目前北方最大的虹鱒魚養殖場。
紅石門長城
紅石門長城位于京東平谷區金海湖鎮紅石門村,距市區約110公里,近些年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連綿起伏的山勢和綺麗秀美的風光一直吸引著京津冀周邊大批登山和旅游愛好者慕名前來。紅石門長城是平谷境內的第一段長城,也是明代長城進入北京境內的起點,長城上的一段墻體橫跨京津冀,即位于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交界,故被人俗稱“一腳踏三省”。紅石門長城段總長1410米,共有敵臺12座、馬面2個、登城步道9條。馬道寬1-3.3米,墻體內高2.4-3米、外高3.4-3.9米,現已找不到垛墻。長城的高度和寬度,有明顯的隨山就勢特點,墻體的外側多見壩沿兒。除敵臺處用條石作基礎外,其余皆就地取材,毛石壘筑而成,不加任何修飾,給人以粗獷豪放的自然之美。
水關長城
水關長城是八達嶺長城的東段部分,水關長城是明長城的遺址,由抗倭名將戚繼光督建,距今有四百余年歷史,是八達嶺長城中保存最精固的一段,因修建中國第一條自主設計的京張鐵路而截斷。這段長城建于險谷口,自水門箭樓長城呈“V”字型,順應山勢而行,如巨龍似鯤鵬展翅欲飛,箭樓即是敵樓同時兼具水門功效,這種建筑方式在沿線長城中極為罕見,故名水關長城。為防御外寇入侵,以水拒敵,形成關口,是罕見的古代建筑,水關長城也因此而得名。水關長城地勢險要,蒼龍起伏于崇山峻嶺之間,穿行于懸崖峭壁之上,城堡相連,烽燧向望,雙面箭垛,拒敵萬千。水關長城東起“川字一號”,西至京張鐵路,全長6.8公里,以奇、險、陡、堅著稱。八達嶺水關長城地處關溝中部,七十二景似明珠般散落于長城四周,彈琴峽、金魚池、石佛寺、駱駝石等諸多景點融于方圓500米空間,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旅游資源。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境內,與北京市密云區相鄰,距北京市區130公里,是現存最完整、最為險要的一段明長城,以其視野開闊、敵樓密集、防御功能完善而著稱于世。明朝抗倭將領戚繼光在擔任薊鎮總兵官期間(1567-1586)主持修筑了金山嶺長城,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金山嶺長城依山憑險,起伏跌宕于山水之間,形勢極為雄奇,素有“萬里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障墻、文字磚和擋馬石是金山嶺長城的三絕,素有“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之美譽。金山嶺海拔700米,此處長城構筑精巧復雜,敵樓密布,墻體以巨石為基,有磚木及磚石結構,有單層或雙層的,既有平頂,也有穹窿頂、船蓬頂、四角鉆天頂和八角藻井頂等,可謂一樓一式。其中,仙女樓與望京樓兩座敵樓之間的長城稱為天橋,這一段長城修舊如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極珍品”特級文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