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峽關長城又稱殘長城,位于八達嶺長城景區西南5公里處,明史上它是與八達嶺長城具有同等地位的軍事要塞,均隸屬于居庸關,是長城防御體系中的一部分,是塞外進入北京的要道。春天的“杏花坡”、盛夏的“荊花谷”,都是極美的拍攝地。在石峽關長城腳下,有個美麗的小山村——石峽村。村子深居山峽之中,以石為屋、以石為道,故名“石峽”。
石峽明代建村,該村為居庸關北部關隘,屬戰略要地。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并且親自率領大軍東征,過黃河、進山西,經大同,克宣府,長驅直入,兵臨雄關八達嶺,冒死沖殺,死傷無數,久攻不下,愁腸百結,當地老者獻計,轉而奔襲石峽關,守將唐英中計離關,李自成趁隙破關直入,兵逼北京城。后人將此段歷史事件編成京劇,名為《三疑記》,廣為流傳。傳李自成進京途經石峽村,將這里劫掠一空,除幾間廟宇外,其余全部變為廢墟。清順治年間,官府組織向這里移民,陸續來了幾百人,最先來此居住的是“郭”姓,后有“梅”姓,還有懷來縣董莊子村“董”姓和康莊“劉”姓也陸續定居于此。
這里崇山峻嶺、溝深隘險,長城城關相連,墩堡相望。遠望石峽關長城,它偉岸、壯美;走近石峽關長城,它的殘垣斷壁讓人恍惚間仿佛回到了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曾經見證刀光劍影的石峽雄關,如今化作睿智的老者,靜靜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據《光緒昌平州志》記載,“石峽峪下隘口三,內有附墻臺十座,明嘉靖三十年建,空心敵臺二十五座,隆慶三年至萬歷年節次建。三里曰花家窯,三里曰石峽口,三里曰糜子峪口。”殘長城從花家窯溝往東北向營城子村方向延伸,往西南時斷時續直到石峽關。殘長城在石峽村北山梁直到懷來縣陳家堡,尚有遺跡可尋。
“一叢桃粉褪殘妝,涂抹新紅上海棠。”春天,圣潔的海棠花與雄偉的石峽關長城交相輝映,石磚、石瓦、石頭墻與現代整潔的街道相得益彰;夏季,大山的石縫間鉆出新綠,古樸的石峽村一派生機盎然;金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石路邊的果樹上,累累碩果壓彎了枝頭;銀冬,古堡客棧的桌上,一盤盤盛滿美食的石鍋“滋滋”作響,唱著一首溫暖而古樸的協奏曲。古老、神秘、熱烈,置身此地,你會與這座以“石”為名的小村莊融為一體。
在這里,你可以品嘗到“石頭美食”
古樸的美味絕對讓人欲罷不能
石頭扒豬臉
石頭扒豬臉是石頭宴里當仁不讓的頭號菜。豬臉選用當地農民自養家豬,經前期處理后,在濃香的不滅火老湯里燉煮十余個小時才能送上餐桌。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切成薄片,配以特色醬料、配菜夾進脆皮火燒里,咬過一層脆香的餅皮,緊接著是糯香可口的豬臉肉,醬香厚重,香氣撲鼻。店家在上菜時,扒豬臉被放在一個喜慶的紅色小轎中,服務員先鳴鑼,后報菜名,營造出隆重喜慶的氛圍。
石頭攤柴雞蛋
這道菜選用優質柴雞蛋,將其打散,調味后,倒入燒得滾燙的石頭中,盤子中一顆顆光滑的石頭用余溫將蛋液燙熟。滋滋聲中,嫩黃的蛋液瞬間鋪散、凝固開去,做法看似簡單,卻使整道菜充滿了自然的氣息。
石鍋魚頭
這道菜精心選取新鮮的魚,清理掉魚頭里雜物,帶著魚頭下方最肥美的魚肉一并切下,用上等料理黃酒腌制過后,再用老湯打底燒煮。烹制過程火候拿捏精準,魚頭的肥美被完全提取,鮮香酥軟,恰到好處。
石鍋柴雞
石鍋柴雞選取大山覓食,以蟲、草為生的“適齡”山地散養柴雞燉煮。無需過多調料,稍許醬香烹制提色便成了這原汁原味的佳肴。由于在山野間生長,燉好的柴雞肉略帶嚼勁,滑嫩彈牙,略帶“野味”,肉質極香。
石鍋養生湯
石鍋養生湯用當地自產的豬排、羊骨、牛肉、柴雞、野兔等做主料,配以山菌野菇、枸杞、大棗等養生小料,調和出多種口味的高湯。每種高湯的熬制都要經過二十余天,品味奶白香濃的高湯,在唇齒之間,醇香四溢,讓人贊不絕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