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古鎮,被譽為山水畫卷,果真名不虛傳。據記載:鎮遠歷史悠久,從設立縣治至今已2200年春秋;而升格為州、府、專署也達1300多年,故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美譽。百里長的舞陽河把鎮遠一分為二,北岸上原有府衙,俗稱府城;南岸上原有軍兵駐守,稱作衛城??
舞陽河之北——府城
跨過舞陽河新大橋去府城,飽經滄桑的古建筑撲面而來。穿過街口矗立的牌坊,街兩旁店鋪招幌兒讓人目不暇接。府城地勢非山即坡,難得一見寬闊、筆直、平坦的街巷。
府城內的民居數不勝數,隨著山地的高低錯落而鱗次櫛比,尤以傅氏民宅、全氏宅院和楊家大院規模大,氣勢足。北方人看鎮遠民居,確有奇妙之處,格局截然不同。其一,山地特色突出,絕無內外影壁;院中沒有隔墻,無法分為幾“進”院,只能以地面的高低相區別。其二,房屋院落飛檐翹角,白墻青瓦,風火墻錯落挺拔。精美的石雕、細膩的磚雕、大氣的木雕裝飾隨處可見,內容不外乎民間故事、祥鳥瑞獸、花草魚蟲和吉祥用語。商賈、富裕人家信奉財不外露的祖訓,不把院門與街巷平行,也不正對堂屋。
古鎮民居保護得如此完好令人震撼,我不由得問起緣由。當地人自豪地說:“我們敬畏祖先,也敬畏他們傳下來的房屋院落。國家修復文物講究修舊如舊,我們修復民居的標準一點也不低。房屋破損了,我們請專業的師傅來修,不敢擅自改變原有樣式。該用青磚條石的決不用水泥沙子;該用木料的決不用金屬或合成材料。哪怕多花點錢,也絕不偷工減料。”此種修繕古建的理念、做法著實讓人敬佩。
舞陽河之南——衛城
次日清早,我走出客棧,見后門虛掩,便輕輕地拉開,門外即是舞陽河南岸。顯然,南岸要比河濱步行街低了一層樓高,隨著曲折河道而蜿蜒的南岸上,一排裝修精美的飯館、排擋、茶樓比鄰而居。一些店主正在收拾魚、菜、碗筷,準備迎接游人。幾戶店家門外的岸邊拴著小木船,就像北方農家院門外停靠的觀光馬車。店老板說,每天從前晌至午夜,南岸上人流如潮,各地的方言此起彼伏,喧嘩不已。
衛城建筑在舞陽河南岸,離山稍遠,地勢比府城平緩開闊了許多。衛城墻周長6里多,有垛口1800多個,設置了東門、西門、南門、上北門、下北門五座城門樓。衛城墻遺存從新大橋東側的角樓開始,向西經過下北門、上北門一直延伸至盤龍大橋旁。我們沿著登城石階拾級而上,邊走邊看邊撫摸歷經滄桑的城墻樓宇,不由得心生詫異:其一,遍觀長城及各地城池結構,盡管城墻體量高矮寬窄不一,卻都外壘垛墻以御敵,內砌宇墻護自己。唯獨衛城約3米寬的城墻頂上平平展展,只在外側砌了垛墻,內側卻無宇墻。其二,城的外墻高大挺拔,依地勢起伏而有二三丈高;內墻距地面僅有一人半高,即使有人不慎失足,也不會摔傷。城墻全部由過鏨花斑石塊壘砌而成,沒用半塊青磚,堪稱石頭城。此花斑石與明十三陵之永陵寶城垛墻用料一般無二,可見朝廷對鎮遠城的器重非比尋常。
遙想當年,守城官兵持槍握刀立于垛墻旁,精神抖擻地注視著城下及舞陽河面。河畔鴨群鳧游,河中舳艫蔽水。商船、游舟往來穿梭,不時在禹門、沖子口、天后宮、下北門等十多個碼頭上停靠、起錨、裝卸貨物。東來西去的船上飄蕩著南腔北調的號子,錨鏈聲叮叮當當、吆喝聲南腔北調,交織在一起好不熱鬧。
青龍洞古建筑群背依青山面朝綠水,依洞傍崖貼壁臨空。道家的無為、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善緣于此地和諧相處,創建了爭相媲美的玉皇閣、中元禪院、紫陽書院、萬壽宮,留下一段段不朽佳話。青瓦紅墻、翹角飛檐、雕梁畫棟,無一不是凝聚了黔東南寺觀的建筑風格。武財神趙公元帥塑像威武且不失深沉,旁邊有內外兩副對聯,引得游客紛紛駐足仰面觀瞻。
古鎮確是不夜城:黑黢黢的石屏山峭崖下,燈箱字“鎮遠古鎮”依然紅光滿面;買賣店鋪的廣告、招牌不拘一格,或豎或橫或弧或燈籠形;五顏六色的彩燈輪番閃亮,高低輝映。眼前的舞陽河上,三三兩兩的游船不時駛過,歡聲笑語隨之飄來蕩去??
倘若他日有緣,自當重赴鎮遠,再賞古鎮畫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