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請讓我在鄉愁上貼一枚百丈崖瀑布圖案的郵票,速遞長嶺,讓遠方打拼的長嶺游子,近距離觸摸詩畫山水,品味如夢鄉愁。
其實,每一個離開故鄉的游子,內心深處都蟄伏著鄉愁。譬如我,在抵達長嶺——安徽省桐城市塘灣鎮長嶺村這大別山南麓省級生態村的那一刻,鄉愁如嶺上的花兒菜(一種開滿白色小花能當菜吃的植物),徹底燃爆了:
放眼望去,盡是重峰凝黛,翠竹搖影,雜花生樹,流嵐騰煙;山脊如村姑秀美的曲線,托起蔚藍的晴空;陽光盈盈可握,鳥鳴珠落玉盤,潺潺溪流悠閑地彈奏《高山流水》。再看身邊,向陽的坡上泊著一幢幢別墅式小洋樓,白墻紅瓦藍窗,在陽光下眨著迷眼。門前的水泥地坪,從這家連到那戶,不見泥灰和垃圾;柳葉形水池里,流泉叮咚,魚翔淺底;連通唐灣和潛山的水泥路穿村而過,太陽能路燈沿路站崗,不見首尾;沿山谷駁起的休閑廣場上,紅茶花、紫玉蘭開得正艷,孩子們如快樂的鳥兒,在健身器材上嬉戲逗樂;一只小花狗,嗅著我的褲管,抬頭友好地朝我笑,笑得我的眼眶有些熱熱的。
多么靜謐、美好、安詳而溫暖的畫卷啊!
然而這不是畫,而是真實的存在。身臨其境,如入仙界,眼睛被勾住了,腳步被粘住了,我一下子安靜下來,不想走了。隨行的文友感嘆:要是能在這里租幾間竹屋,享受省級生態村的閑適幽靜,那該有多好啊!
如此多嬌的長嶺,并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不屈的長嶺人,用智慧和汗水滋養出來的。長嶺村陳幫德書記介紹說,長嶺是唐灣鎮人口最多的山村。過去,這里交通不便,經濟落后。這些年實施脫貧攻堅戰略,發展茶葉、蠶桑、花卉苗木、有機農作物等特色產業經濟,開展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山路拓寬了,村莊亮化了,環境整潔了,村民居住條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先富起來的有志青年回鄉二次創業,帶領家鄉父老共同富裕??
陳書記的一番話雖點到為止,但透過村部會議室滿墻的獎牌,依然能夠讀出榮譽背后村兩委的辛勤付出和村民的同德同心:新農村建設先進示范村、村莊整治建設先進單位、桐城市文明村、農村基層黨建示范村、城鄉文明創建先進單位、農村道路建設先進單位、農業產業化先進單位??榮譽墻記載了長嶺人的奮斗足跡和創業村史,見證了生態新農村的日新月異。
說起山村之變,老家與長嶺村相隔不遠的文和書院黃院長深有感觸:小時候進城,凌晨四點多鐘出發,步行五十多公里趕到城關,已是下午兩點,真辛苦。黃院長的經歷我能體會,因為我的老家也在鄰縣的偏遠山村,出行難,成為制約山區經濟發展的瓶頸。而現在,這里的水泥路如藤蔓,將散落在群山皺褶里的大小村落串在一起,與山外的省道、國道大動脈貫通。小山村連通大世界,跑一趟城關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十分便利。
漫步長嶺,不僅能體驗森林氧吧的天然環境,還能感受人文底蘊。這里不僅有著名旅游景點百丈崖、景點泛螺寨太平天國古戰場,有上馬山、姊妹山、筆架山等自然景觀,還有張氏宗祠、姚范墓、牛皋總管廟、三芝庵、彭家享堂、五常廟等歷史遺存。而散落在民間的歷史傳說,更是俯拾皆是。譬如姊妹山的來歷,源于女媧造人時滾落的兩盤石磨合二為一的天意。而泛螺寨倒扣的螺尾狀山頂百余平方米寸草不生的神秘,百丈崖斷瀑為粉、堆粉復為瀑的奧妙,以及張氏宗祠長方形天井草地上蓄水無存的玄機,都如風水大師的留白,布下無窮猜想。長嶺布滿了蔥蘢的植被,也結滿了古老的故事。無可復制的長嶺,是遺落在崇山峻嶺中的珍珠,獨特的自然與人文魅力,勾來了無數腳步,探索人與自然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生命真諦。
行走在長嶺堅實的土地上,總能遇見一張張寫滿了自信與自豪的笑臉,生態村、文明村,托起了他們的幸福指數。這里有污水處理系統,有垃圾回收機制,環境整潔與城市無異;這里有農家書屋,有電教中心,有健身廣場,互聯網連接每一臺電腦,精神文化生活同樣豐富;看病去村衛生室,65歲以上老人還能享受免費體檢;留守兒童托管去村部幼教點和留守兒童之家,享受關愛;孩子讀書去寶潔希望小學,享受免費義務教育;村民購物或銷售農產品,不用出村,在村部的村郵樂購和農夫商城直銷點,就能實現城鄉農超電商無縫對接??一系列民生工程帶來的福利,如無聲的春雨,滋潤著長嶺550戶農家。而上馬惠民園林有限公司、姊妹山林業發展有限公司、安徽銀美生態養殖有限公司、銀美自然家庭農場、“徽姑娘”長嶺蠶桑專業合作社等民營企業和社會服務組織,如雨后春筍,他們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效應,將使長嶺人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寬。
不知為什么,在長嶺,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感到格外親切。在山坡石階上,我蹲下身,與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拉拉手;在溪邊菜地里,我彎下腰,與掐菜薹的大嫂嘮嗑農家收成;在坡下茶園里,我俯下身,幫老伯摘一把桐城小花;見挑柴的樵夫路過,我朝他點頭微笑,算是打聲招呼。
走進農家新樓,篾罩上油潤潤的火烘肉油光可鑒,香味撲鼻。見我一臉好奇,主婦端起篾罩,露出溫熱的火盆:“炭火烘的,可以直接吃。”熱情的主婦不拿我當外人,邀我品嘗。我心里如火盆般溫暖,真想放下矜持,抓一塊烤成醬色的火烘肉,如松鼠一般雙手抱啃,大快朵頤。走進農家廚房,見主人在灶臺上忙碌,我徑直坐到灶下,向灶膛里添火。在這里,我把自己當成長嶺土生土長的孩子,把長嶺當成了自己的另一個“故鄉”——那是精神的原鄉。“看得見的山水,留得住的鄉愁”,在這里已經落地生根,我可以借此安放濃濃的鄉愁。
我知道,長嶺屬于長嶺人,不能帶走,不能速遞。能帶走的,只是那份念想,那份執著,那種精神。不如,速遞自己吧,和城市背包客一道,再次回到詩畫長嶺,看一看長嶺明天的模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