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涇縣汀溪鄉有一位傳奇山民。二十多年前,中國第一張有機食品證書由原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給他;通過40年摸索,他在10萬余畝原始森林中的一座高山之巔創辦“野豬婚姻介紹所”,培育出暢銷市場的高純度野味,帶動鄉親脫貧;他為父老們培育出幾百到數千元一斤的“有機稻”、“有機茶”、“有機蜜”,一株蘭香茶葉的利潤甚至超過百萬,讓數萬父老鄉親徹底放下獵槍和柴刀,告別靠山吃山的傳統生存模式,走上惠及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小康之路。
首張有機證花落大山坳
陳光榮年輕時曾是安徽省涇縣汀溪鄉戰嶺村的獸醫,在多年行醫過程中,看見當地幾萬山民仍依賴狩獵砍伐消耗資源的方式生存,熱愛大山的他深深體會到,要保護彌足珍貴的生態資源,就必須找到一條致富捷徑,才能讓人們自發地保護青山綠水。為此,陳光榮多次自費赴外地聽取環保專家李正方、韓也良、王法堯等教授演講,又到江浙等地考察,買回一些有關生態農業理論的書籍研讀后,迷上了有機農業。
從1991年起,他開始試種10多畝有機茶。移植茶苗年復一年精心施肥打理后,一個機遇降臨。1994年,陳光榮參加了由原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與農村環境保護技術開發中心聯合舉辦的首屆有機食品培訓班。結業后,原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得知陳光榮正在進行有機茶種植實驗后,便把培育有機茶種植這項課題交給了他。至此,全國第一個有機茶研究基地落址戰嶺自然村。
從南京回到汀溪后,陳光榮嚴格按照有機食品種植規范操作:茶園不用任何化學肥、除草劑及農藥;啟用黑光燈、黏蟲紙滅蚊蟲;用大山里常見的中草藥組合噴霧滅殺害蟲;同時茶園內套種廣譜滅蟲菊。茶園土壤施用菜籽餅肥、沼渣作基肥,茶株下放養土雞,這樣茶園里的小環境生態平衡了,濕潤的地表蓬松淺土層里棲息了很多青蛙,一邊鼓噪唱歌一邊吃蟲,很多白頭翁、灰喜鵲也飛進茶園吃蟲子。
經過3年的實驗,有機茶種植獲得成功,大小植株葉肥桿壯,鮮葉毛峰濃密色澤翠綠,香茗品之蘭香馥郁味蕾生津,平均畝產成品干茶12公斤,收入超6000元,為汀溪蘭香名優茶研發提供了科學依據。
1995年6月5日,經原國家環境保護局有機食品頒證委員會現場考核認定:安徽省涇縣汀溪精制茶廠陳光榮生產的“汀溪蘭香”綠茶,符合我國有機(天然)食品生產和加工技術規范,允許該產品使用有機(天然)食品商標標志。該證認定有機茶總量為170公斤,約合20多畝有機干茶總產量。至此,中國第一張有機認證證書花落安徽,在國內食品界引起巨大轟動!
獸醫的野豬婚介所
在種茶過程中,他聽說汀溪鄉白楊生產隊一頭母豬和野豬雜交后,生下的小豬仔抗病力特別強后,陳光榮眼前一亮,“如果讓家豬都與野豬交配,可讓野豬成災的皖東南山區變害為寶,還可讓自己和鄉親們發家致富!”
1983年,陳光榮在自家屋后建造了10多間豬舍,陸續從山民手中購進40多頭被捕獲的大小野豬飼養。陳光榮用10多個不同品種的家養母豬與成年公野豬搭配圈養。然而,野豬極難馴養,脫離原始的大自然環境與生態鏈后,它們不僅吃得少,還在豬舍內橫沖直撞至遍體鱗傷,不到兩年時間,40多頭野豬死得只剩3頭。一年后,陳光榮苦心實施的雜交工程僅產下16只“混血兒”。那些雜交出來的小野豬,無論用啥好飼料喂養就是不長肉,瘦的瘦死的死,幾年付出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陳光榮蔫了。
冷靜下來的他逐漸明白過來,凡事都應追求自然,于是,陳光榮歷時半年,耗資3000多元在山頂上建了座毛竹野豬別墅,這樣野豬就有了撒歡的地兒,果不其然,第二年,雜交野豬試驗成功!令人欣慰的是,雜交野豬在養殖過程中表現出超強抗病力,成活率達100%。到2004年初,陳光榮這批野豬再度產下43頭雜交野豬。當年,陳家靠賣仔豬1000元一頭,野豬配種50元一次,出售種豬頭2萬元一頭,賣腌野豬肉獲利50多萬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有本事!”陳光榮和妻子商量后,干脆專職做野豬配種業務,全力做起“野豬婚介所”月老,業務擴展到附近的寧國、南陵、旌德、蕪湖等四個縣市,配種家豬近5萬頭,陳光榮創立的生態農業開發公司制做出的野豬火腿、野豬香腸、腌野豬肉系列產品已經遠銷杭州、南京、寧波、上海等星級大酒店。
生態循環的良性發展
家養野豬多了,糞便自然就多起來。要保護好皖東南自然保護區,必須利用家畜排泄物發展沼氣等新能源,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鄉親再砍柴燒。于是,陳光榮在自家院里建起了第一口雙胞胎連環沼氣池,同時也是皖東南山區第一口沼氣池。在使用過程中,陳光榮又對沼氣池進行技改完善,解決了進料難,供氣不暢,出料危險等常見問題。從2004年開始,陳光榮在汀溪及周邊鄰縣村莊義務推廣沼氣,在建沼氣過程中,他免費提供技術指導,還對貧困戶提供水泥、沙石等無償援助。至今陳光榮已幫助汀溪鄉以及鄰縣農民按國標建造了338口沼氣池,每年創直接經濟效益225萬元,生態經濟效益1000余萬元。
萬愛蘭是戰嶺村里最早“響應”陳光榮發展循環經濟的一戶。在陳光榮的悉心指導下,萬愛蘭家后山的一株蘭香已被當地公認為優良品種,采摘的茶葉具有蘭花、杜鵑、木槿等復合香味,品之回味悠長。5年里,萬愛蘭用這株蘭香培育出幾百棵幼苗,已經產生了百萬元經濟效益。汀溪廣為流傳的“一株蘭香換寶馬”主角,說的就是萬愛蘭。
對于陳光榮,萬愛蘭和村里的大多數人一樣,都習慣親切地喊這個鄉土生態專家為“陳老師”。在他們的記憶里,笑呵呵的陳光榮總是如同老師帶學生一樣,毫不保留地悉心傳授給他們技術。
如今戰嶺村已成為陳光榮的“循環經濟實踐基地”,有機茶、有機蜂蜜、多功能沼氣池的推廣全面開花。
現在,戰嶺這個僅有32戶人家、134口人的小村落的經濟增長率每年保持在30%左右,2012年,農業總產值突破1000萬元,同年,涇縣創建全國有機茶生產基地,順利通過農業部專家組驗收并授牌,成為安徽第一家也是安徽最大的有機茶生產基地。更讓陳光榮欣喜的是,戰嶺村80畝循環經濟有機生態示范園經過輻射,換來的是180里“綠色長廊”——內涇縣、寧國、宣州三地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百萬畝生態農業區。
2015年底,老陳喜獲第三屆安徽十佳環保人物榮譽稱號,畢生矢志的生態濟世也漸入佳境,大南坑村戰嶺組通過生態保護以優質的稀缺資源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探幽觀光。游客一多,現全村已有18戶建起農家樂,發展體驗式生態旅游,帶動了其他各行業發展。正如一些慕名而至的生態專家們如此評價脫胎換骨的戰嶺:這個恬靜幽雅的美麗小村落,長年致力于有機小生產模式減少污染,解決當地農民因人口增加而引起的生存環境矛盾,更是減少森林砍伐、空氣與食品污染加劇、水土流失的最好自然方式,也是建設中國最佳生態鄉村的捷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