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蔬園作為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特色展覽,憑借40畝露地展區上演一臺由北京蔬菜人主演的生態大戲,在這場持續近半年的“演出”中,參與展示的蔬菜,面臨著對基質及生存環境的挑戰,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將會用上哪些秘密武器克服挑戰呢?又是如何運用生態理念打造一座可持續運營的美菜園呢?
挑戰一:以時令品種應對“過山車式”的氣候
和以往農業嘉年華或菜博會不同,百蔬園在北京世園會的展覽主要是室外展,展示面積達到31500平方米,相當于4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展出周期從4月29日開幕到10月7日閉幕,期間將經歷春夏秋三個季節,也就是說,各地特色蔬菜將在氣溫起伏較大的延慶媯河河畔“安家”,這對高度依賴時令、水土的蔬菜來說,種植難度可想而知。
百蔬園是一個集科學性、時尚性、觀賞性、體驗性、參與性于一體的蔬菜專項展示園。為了確保正展效果,今年4月起,已經在延慶綠富隆等3個配套保障基地開展露地景觀預展工作。
延慶地區氣候有“過山車式”之稱,特別是“五一”前后的氣象條件最不穩定,而“十一”前后,早霜又會登場。為了摸清展場氣候特點,北京市農業局有關部門檢索了延慶過去10年的氣象資料,對該地區春季低溫大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早霜寒潮等氣候特點進行全面掌握。
針對展期季節變化大,展覽茬口替換次數多等問題,目前,按照時間節點,已經從408個蔬菜品種中篩選出羽衣甘藍、甜菜、芳香蔬菜等13大類、194個品種,為正展積累經驗。
對于來自氣候的技術難點,百蔬園提出展示蔬菜要主打“時令”牌的應對策略,從種植上體現生態理念,從技術上,落實優質農產品是“管出來”的理念。
挑戰二:以“廢棄物再利用”技術滋養“綠色”百蔬園
走進延慶區綠富隆農業觀光園的溫室大棚里,巧克力辣椒、梨形西紅柿、翡翠綠茄子……在特制“土壤”中枝繁葉茂、鮮翠欲滴……這些科技成果都是“百蔬園”項目的技術人員正在做實驗種植的一部分。
為了確保世園會實現可持續利用,北京市農業局相關站所為百蔬園建設提供土肥水等技術支撐,以保證世園會室內科技生活館和室外蔬菜藝術體驗園建設。在百蔬園預展期間,采用“農業廢棄物基質化再利用”技術,提升了蔬菜種植的適應性,確保百蔬園的可持續運營。
蘑菇渣、蚯蚓糞、粉煤灰及各種農作物的秸稈,在人們眼中就是廢物,而一旦將其按照不同比例配制成基質,就變成栽培各種農作物的特制 “土壤”,既環保又降低了成本,實現了資源的可循環利用。而在無土栽培裝置的一頭,則會置有紅色閥門連接著滴灌管,采用的肥料則是新型的蔬菜專用水融肥,通過水肥一體化的技術、隨著滴灌、微噴的灌溉方式進行追肥管理,以此來提高蔬菜的產量及品質。
百蔬園主要圍繞綠色、環保、低碳的主題,力求在2019年世園會上展示一些更為高端的基質栽培的裝置、技術和模式。“廢棄物再利用”技術除了利用本地的農業廢棄物基質外,還消納了承德地區的粉煤灰資源,利用粉煤灰資源加工和生產有機無機再生基質,既能循環利用再生資源,又能解決當地環境污染問題,變廢為寶,對全面提升京津冀農業產業水平、生態水平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現代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挑戰三:以七星瓢蟲等4大天敵編織綠色防控體系
病蟲害雜草始終是困擾蔬菜種植的難題,此次百蔬園運用了北京市自產的4大天敵,實現綠色生態種植。
近年來,北京市農業農村局采用以“非化學藥劑防治”為核心的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手段,確保農產品的“產前”“產中”及“產后”的質量安全。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蔬菜綠色防控示范基地88家,制定了272項農業標準,按照全環節標準建成的全市有效備案農業標準化基地達到1566家。
為了保障2019年北京世園會的順利布展,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有關部門針對百蔬園展示品種,開展了瓢蟲防蚜蟲、捕食螨防紅蜘蛛等一系列的天敵技術研究,形成了果菜、葉菜重點害蟲的天敵防控技術方案,并進行了試點應用。百蔬園場館內展出的活體天敵,市民可以在蔬菜上看到一只正在“工作”的七星瓢蟲。這些捕蟲小能手將成為百蔬園的一大景觀,體現出北京農業產業的生態水準。
天敵的運用實現了三升一降的生態效果,即統防統治覆蓋率、綠色防控覆蓋率和農藥利用率上升,化學農藥用量降低。農藥減量成效顯著,綠色防控覆蓋率比2014年提升了18.4個百分點。
截至目前,百蔬園所采用的蔬菜品種的生產技術方案、養護技術方案、運輸技術方案、應急預案、督導方案等五大方案都已經成型。百蔬園整體建設以生態理念為核心貫穿始終,建設過程中的技術作業,環境控制,材料運用,布展技術等都體現了環保、可持續的生態理念。
挑戰四:以種植實景展現有滋有味的蔬菜科技
為了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和可持續性發展,百蔬園場館建設采取節水、節肥、節能的設計思路,借助景觀、展覽、活動,場景化地展示蔬菜與人的故事,更新人們對于蔬菜產業、農業科技、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的認知。
本屆百蔬園室外展區由3個組團組成。以樂享家園組團為中心,周圍分布著蔬菜演繹組團和田園庭院組團。
其中,蔬菜演繹組團是通過搭建森林與沼澤場景、荒漠與草原場景來凸顯蔬菜種植中的科技含量。另外,田園庭院組團則會顯得趣味十足。展區設置若干典型田園庭院、陽臺樣板,展現出多形態的田園風貌。觀眾除了在設計別致的展示空間中看、聞蔬菜,為了增加參與感、互動性,在樂享家園的服務島、智慧港、融藝坊、蔬味吧等功能空間,觀眾還可以品嘗到不同季節的時令蔬菜,加深對現代都市農業的感官認知。
同樣,具有體驗功能的室內互動區,設置了VR體驗、迷你農場、插花制作坊、蔬菜寫生、蔬菜創意和美食廚房體驗等項目。然而,如何增強蔬菜種植技術的可視化,成為百蔬園要應對的一項難點與關鍵。
室內展的蔬藝生活區,通過公共和生活兩個典型空間的藝術搭建,有機融合各類型蔬藝產品,讓人們直觀感受科技魅力,感受蔬菜與生活的不可分割。
百蔬科技區,既有百蔬的集中展現也有單品種蔬菜的多產品展現;既有種植實例的示范生產,也有生產場景的模擬展現。借助番茄百科、植物工廠、蘑菇世界和精致百蔬等展示區立體展現現代都市農業的魅力。
蔬菜博物館,觀眾可以系統性地了解蔬菜的起源、傳播、中國人的餐桌、蔬菜飲食與文化等。博物館內的跨界展區,將展出與蔬菜相關的繪畫、雕塑、裝置、影像藝術等多元藝術作品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