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有著不可復制的地域特色。一方水土的名字,涵蓋了地理環境的標志,蘊藏著歷史文化的變遷。京郊鄉村,地廣物博、源遠流長,村名的由來已是一部“時間簡史”,關聯著不同歷史時期的地形地貌、文化經濟、政治軍事。例如昌平龍虎臺村,因村子位于高臺之上,曾在元代建立行宮,北有虎峪山,西北臨關溝,有虎踞龍盤之勢而得名;順義北郎中村,瘟疫之時,一位郎中將醫病草藥傾于村中四眼井內,救得百姓,又因村莊位于順州西北,得名“北郎中”;門頭溝靈水村,古時有72眼水井,井井有水,水源豐沛,而得名靈水……從一座建筑到一個傳說,村名故事仿佛一部千秋史,等待我們去探秘。本刊從2019年第10期開始將連續報道《京郊村名故事》系列文章,回首舊時光,講述村莊故事。
后牛坊村
后牛坊村位于昌平城區東南13.5公里,距小湯山鎮政府所在地2公里。后牛坊村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大村,成村于元代中統三年(1262年)。過去在此地養牛,稱牛坊,清代改稱后牛坊。臨近小湯山的后牛坊,元時實行兩京巡幸制度,上都與大都“兩都相距不足千里”,沿途驛站分馬驛和牛驛。因為當地建有牛驛,于是有了牛坊這個村名 ;清代以后改為后牛坊。元末明初,山西移民進村落戶,后牛坊逐漸發展成為當地一個較大的村落。再后來伴隨小湯山繁華的歷史,后牛坊呈現出一派富庶之象。后牛坊有高、郝、劉、陳四大姓,四大姓都聲稱自己的祖上來自山西。據說也是在清乾隆年間,有一年山西洪洞縣鬧了旱災,一位白胡子老人逃荒來到小湯山一帶,幸運地被后牛坊人認作同鄉熱情地留了下來。再后來,那老人有感于鄉親們的患難相助,就在村里傳下了一檔響當當的花會——那就是 2005年被列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的“花鈸大鼓”。
康陵村
康陵村位于昌平區十三陵西北部,村民全部居住在古老的康陵監墻內。村中央有一株樹齡約千年的銀杏樹,村口生長著兩棵800歲齡的對稱古槐樹,皆為國家一級保護樹木。整個村莊是一座方形的古城堡,現城墻基本保存完好。康陵村村西是明代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康陵,因此村莊得名康陵村。康陵村在十三陵各村中特色鮮明,也許是沾了武宗皇帝英俊瀟灑、追求個性的靈氣。村子四面環山,森林覆蓋率高達95%,產業主要以林果為主,尤以生產優質柿子最為著名,年產量達40萬公斤。2007年, 康陵村被昌平區委、區政府授予“先進民俗旅游村”稱號;2009年,榮獲“北京最美的鄉村”稱號。
黑龍關村
黑龍關村地處房山區佛子莊鄉西、108國道旁,金代為地名,后成村落。該村四面環山,林水豐茂,大石河橫貫村西,村落建筑古韻十足。黑龍關村至少可以上溯到唐末五代,黑龍潭是黑龍關村古老文化的結點。村子北面有一座碧潭,西臨大石河水,逞奇于千尺絕崖之下。這個黑龍潭邊的古村落,為什么以關為名呢?出村子南口沿著大石河邊南行一里,曾有古關,名字就叫黑龍關,是明代關口上的要隘,民國時殘關尚存。近年來雖然關隘消失殆盡,關名卻由關下的古村承襲下來,關去名存,留下的是一段滄桑的記憶。如今的村子處在山水之間的一小塊狹長地帶,一條街道從南到北,最寬處不到兩丈,兩旁無一例外是傳統的四合院,一座座四合院宅墻毗連,排列于街道側,門戶隔街相望。村民或倚門而立,或行街串戶,道不盡濃濃的山村古韻和質樸親情。
石窩村
房山區大石窩鎮石窩村位于北京西南70公里的黃龍山下,以盛產漢白玉聞名天下。這里的漢白玉溫潤素雅、光潔如玉,是大理石中的珍品,歷來為皇家御用。自隋代以來,由于雕刻石經和皇家建筑開采漢白玉,工匠差役多聚于此,逐漸形成村落。千年間,房山土著加之天南地北的能工巧匠匯聚于此,他們出戶而作,入戶而息,男婚女嫁,繁衍后代。漢、滿、回等民族多姓氏的雜處,乃是漢白玉開采史的寫真。明永樂王朝定都北京,自公元 1407年5月,開始大規模地建筑都城和陵寢。都城建設工程從外城、皇城至紫禁城,歷時13年之久才完工。修建北京城,需要大量的漢白玉,當年從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南京等地招募了大批工匠和差役,從事采石、加工,直到清代仍不斷有采石匠人前來服役。漢白玉開采量日益增大,開采地點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坑穴,采石人俗稱之為“石窩”。采石工匠、差役數量不斷增多,他們需要成年累月地工作在采石工地。于是,這些人在漢白玉開采地點石窩附近定居下來,年來歲往形成村落,因地點在石窩附近,村名也便叫“石窩”。而今石窩村以漢白玉為特色的大理石開采和加工,在傳統的基礎上又發揚光大,形成了開采、加工、營銷一條龍的產業鏈,成為著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琉璃渠村
元明清三代的琉璃官窯廠,正坐落于如今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這里原本叫琉璃局,被稱作琉璃渠是因清光緒年間治理永定河泛濫,修大灌渠穿村而過得名。琉璃渠村窯火700多年不熄,至今還在生產琉璃產品,其琉璃燒造工藝已經被北京市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琉璃渠村西依九龍山,南北均為山坡,村域最高點在西南部的丑兒嶺,產有琉璃的原材料——坩子土。據考證,該村落形成的年代在元朝以前。顧名思義,從遼、金到元明清,北京城里那些古建筑上覆蓋的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均出于此。村子由于位于永定河出山口,又有京西古道和琉璃制造業的優勢,聚集了不少商戶,因而有不少可觀的大宅子,琉璃渠村至今保存著完好的傳統村落空間格局。道路以兩條東西走向的街道為主,其間穿插有南北向的巷道 ;民居建筑高度為一層,灰磚灰瓦,保留了傳統的形態和尺度。道路以兩條東西走向的街道為主,其間穿插有南北向的巷道 ;民居建筑高度為一層,灰磚灰瓦,保留了傳統的形態和尺度。
西胡林村
西胡林村距門頭溝區齋堂鎮政府所在地約4公里,南倚大南梁,北臨清水河,地處為清水河、南澗溝長期沖積而成的臺地上。西胡林村歷史悠久,據說,遼時就稱西胡林村。明代時,明成祖朱棣率領大軍五征漠北,過門頭溝古道,都在此駐蹕,這里是御林軍的駐地,“有護駕之林”的意思,因而村名又叫“西護林”,明時分東、西二村,該村居西,故名西護林。但后來久而久之,西護林就叫白了,又回到了遼代的“西胡林”。而原來叫“西護林”也是有道理的,因為這里自然條件好,皇帝率大軍在此駐蹕,能夠保障生活用度,特別是水源。西胡林北臨清水河,南依山坡,處低山河谷地帶。有民謠曰:“清水的腿,靈水的嘴,東西胡林長流水。”這里講得是各村的特點,西胡林的特點就是“長流水”。因為清水河汩汩清水在流經上下清水后潛入地下,東西齋堂村境內河道見不到水。但一進入西胡林境內河道,地下的河水就又冒了出來,水流量大,清澈見底,川流不息,大片土地都可得到自流灌溉,保證糧食的豐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