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千戶苗寨 新舊共生的原鄉之美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貴平 字號:【

  千戶苗寨,位于黔東南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集地。當年,余秋雨先生到過西江后意猶未盡,留下“用美麗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的名句。

  如今的千戶苗寨,遠離了千百年來的疾苦貧窮,呈現出新舊共生的氣象,但隨著旅游大潮的涌入,這里原始的村落景觀似乎在逐漸消失,從當地村民們經常性的“表演”上,我們很容易感受到這個貴州村寨在商業化道路上一路疾行的步伐。

  小伙姑娘的“蘆笙戀歌”

  前不久,有幸去了雷山縣的西江苗寨。走過迤邐崎嶇的山嶺,剛進村子我就被震住了:偌大的壩子,齊整站著數百名身著民族服裝的苗族村民,他們以古老的習俗夾道迎接遠方的客人。

  入寨門時,兩位漂亮的苗家姑娘笑吟吟地端著一碗酒,她們身邊站著一位白發蒼蒼的寨老。寨老笑道:“不喝酒不能進去,這叫攔寨酒。嘗嘗吧。”

  同行文友、遼寧作家程遠幾年前來過這里,他說,在苗族人眼里,男人如果酒量夠好、酒膽夠大,還可以一排一排地喝過去,酒量越大越性感,沒準某個未婚的苗家妹子會看上你呢。

  遠遠看去,千戶苗寨山水環繞,綠樹成蔭,梯田依山順勢直連云天,一條白水河穿寨而過。鱗次櫛比緊緊連著的吊腳樓木房,樹木般生長在雷公山上,郁郁蔥蔥,足足蓋過兩個山頭。

  我們下榻的客棧,是河岸一處200平方米的吊腳樓,主人叫阿貢,25歲。他妻子阿敏,是寨里數一數二的美女。

  在阿貢家,大伙一邊喝著米酒,一邊聽他講苗族青年的“蘆笙戀歌”,在千戶苗寨,有個專供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叫游方坡。

  三年前的清明節,白水河邊鼓樂齊鳴,苗族侗族的飛歌、情歌、酒歌灑滿山坡。人群中,阿貢拿出口哨、夜簫、蘆笙,唱得悠悠揚揚,這是他故意唱給人群中19歲少女阿敏聽的。

  那天,靚麗窈窕的阿敏身著藍色綴花新衣裙,頭戴銀首飾,頸配銀項圈。她對阿貢也矚目已久,在和姐妹們的舞蹈中,她那雙大眼睛總是透過人群瞅著阿貢。兩人一接觸,即景生情,現編現唱。晚上,月華如水,他倆相邀到樹林,又是一番深情對歌,阿貢向阿敏索取花帶,阿敏則羞澀地將花帶系在他的蘆笙管上……

  第二天上午,我們走在寨子的山路上,雞犬之聲相聞,鳥鳴不絕于耳。四位苗族大媽走著走著忽然停下來,互相笑笑,張口對起歌來。我一句也聽不懂,后來得知,她們這是在為各自的孩子說媒相親呢,各家的“實力”都是靠嘴唱出來的。苗族沒有文字,先民為了保存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將它們編成歌兒用演唱的方式傳承。

  苗家女子的五色衣裳

  《后漢書·南蠻傳》中,有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留下“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詩句,主要是說,苗家女子的衣著首飾格外亮麗眩目。

  那天上午,村寨的姑娘小伙在壩子里表演苗族民間舞蹈《猴兒鼓》,引來游客圍觀。《猴兒鼓》曲子俏皮詼諧,充滿濃濃的野趣:五個漢子活靈活現地模仿猴子的各種動作:啃吃苞谷、蕩秋千、跳樹丫、相互嬉戲等。接著,一群苗族妹子分四輪出場,笑吟吟地逗引“猴子”。她們每一輪的服飾都不一樣:窄袖、大領、對襟短衣、百褶裙……裙子上的圖案花紋色彩斑斕,以紅、藍、黃、白、黑為主。裙子或長可抵足,飄逸若仙;或短不及膝,性感十足。

  坐在我身邊的苗家婦女細寶依說,《猴兒鼓》舞蹈中,苗族姑娘僅僅展示了一部分風采,很多舞蹈里她們挽發髻于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做工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是二龍戲珠圖案;有的還在銀冠插上銀牛角,銀冠下垂吊一排銀花墜,脖子上系著多層漂亮的銀項圈……許多漂亮姑娘還喜歡在前胸佩掛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后是銀披風,下垂小銀鈴,舞動起來不僅飄逸俊美,且伴有韻律整齊的叮當聲,令人動容。

  旅游旺季每天“表演”

  貴州是中國傳統村落分布最為集中、保存最完整、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僅千戶苗寨所在的黔東南州就有276個村寨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位居全國第一。

  不過,今天的黔東南,原汁原味的村寨越來越少了。

  那天在苗寨商業街,我遇到一位沒穿民族服裝,而是穿著老式迷彩上衣的年輕人。我說:“你們的寨子保護得真好呀!”小伙子笑道:“如果保護不好,你們哪會來玩?”小伙子的回答,相當程度上是當地群眾甚至地方政府對傳統村落保護目的的理解。

  這小伙子還說,每年到了五一、十一的旅游旺季,這樣的情景隨時可見:寨子里的人每天在游客面前“表演”自己的生活——穿著打過漿、泛著光、繡滿精美圖案的土布衣服舂米、擔柴、晾曬,甚至煮豬食,讓游客們誤以為這就是他們日常勞作時的著裝。

  事實上,這種漿過的土布制作很是費工,且不能水洗,這樣的衣服重要場合才穿的。那些寨子里晾曬的沒有光澤、被講解員稱為半成品的土布,才是他們日常勞作服裝所用面料。

  村民滾水格說,那條商業街臨河的一側,原是稻田,現已被填平,蓋上房子,當作商店、飯店、旅店。且不說這種變化是對苗寨格局的一種不負責任的改動,僅是填平稻田,就是對保護內容的片面認識,令人惋惜。

  于是,這里的村落景觀正逐漸被破壞,傳統木房正在被磚房取代。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所長劉托曾著文指出:在千戶苗寨,傳統建筑的建造和修繕,已很難找到當地工匠,更難找到工種齊全的匠人隊伍。“2009年,我在那里調研時,苗寨尚有40多個能獨當一面的掌墨師傅,即建造的總指揮和總設計師,但年齡都已超過60歲,很少有年輕人愿意繼承。”他寫道。

  劉托還說,防火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不準用火,要到河邊去吃冷食。但在西江千戶苗寨,這一天照樣開門迎客,該用火用火,該吃飯吃飯。看來,這里的很多東西都變味了。

  如今,國內很多古老村落在商業化改造中千篇一律,喪失個性,發展與保護成為一道“左右互搏”的難題。按城里人的審美目光,古村落似乎有一種滄桑之美,越舊越好;但這又不是原住民認同的美,他們會想,你城里人自己住著舒適便捷的房子,有什么理由苛求別人延續一以貫之的窘困閉塞呢?所以,傳統村落只有被適度合理的開發,讓當地百姓的日子過好了,他們才愿意留下來,青山綠水才會因鄉愁的充盈“活”起來。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