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茅埏島秋韻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張凌瑞 字號:【

  “去海山吧,去看橋,看海。”

  自從樂清灣大橋貫通,連接了海山鄉本島——茅埏島,人們便爭相去一睹這遺世獨立的海女芳容。

  海山鄉,位于浙江玉環市西北部的樂清灣中,由茅埏、橫床、茅坦、大青、小青等九個島嶼組成。那里既有五谷的馨香,也有大海的咸腥味。鄉親們在早晨是農夫,開始耕耘田園。在黃昏成了漁夫,撐起小船,收割紫菜,撈起網箱里活蹦亂跳的魚。他們一個個是“兩棲動物”。一水之隔,對生活在陸上的玉環人來說,也是好奇的。

  趁著“急節迎秋韻”的時候,玉環作協的一群文友,結伴赴一場陽光燦爛的秋收盛典。

  茅埏島的秋天從田野開始。走進茅埏島,就仿佛走進了稻香村,滿眼的金黃色,這是專屬秋天的顏色和豐收的喜悅。自從城市化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已經很多年沒有看到稻谷的壯觀了。鄉間的小路旁、塘堤上,鋪曬著金色的谷子,連成長長的線條,繞著整個海島轉,宛如谷龍在舞。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在田間地頭舞龍祈福的習俗,認為“神龍”可以驅走蟲害和“田鬼”,可以向上天求雨,來年生活風調雨順。你看,鄉親們手持谷耙一遍又一遍地推呀翻呀,不像在握持木柄舞弄谷龍嗎?

  稻谷韜光韞玉,積淀著生命的重量與長度,尚未收割的稻田也已是“流金歲月”;塑料籬笆圍成的一塊塊菜園,整齊劃一,蔬菜的長勢特別喜人,綠綠的、嫩嫩的。眼前,分明是范成大詩里的:“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是陸游詩里的:“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

  上午,我們登上茅埏島的五畝田山,它是海山鄉的最高峰,其實海拔僅100來米。頂上除了幾幢在建和剛建好的農家別墅,全是一層層的番薯地。此刻,天氣放晴,正是曬番薯絲的好時機。山間地頭,不少村民在勞作,大多是夫妻檔,你挖番薯,我刨番絲。薯藤完成了使命,蔫蔫地和土地融成一色。挖完番薯的土地,也已翻新,泥土的清新,沁入心脾。一排排整齊的竹匾涼著番絲,散發著清甜香味,一任秋日里色彩鋪張。

  我們在地里轉悠。一婦女在刨番絲,身旁盛著削了皮的番薯,像初生的嬰兒,粉嫩細膩。我們七嘴八舌地問這問那。她嘴里回答著,手上不停,刨塊成絲,絲落籮筐。我順手從竹匾上撮一根番絲放在口里嚼。那婦女馬上斬了一塊番薯遞給我,說:“鮮番薯好吃,你嘗嘗看。”這番薯黃里透紅,一口咬下果然很甜脆。她也分別遞給文友們。農村的婦女總是如此質樸溫厚的。她告訴我,這叫“紅牡丹”,是良種番薯,最適合直接吃。我問:“賣鮮番薯與賣番絲哪個賺錢?”她笑著說:“什么賺錢不賺錢的,以前番薯是我們海頭人的主糧,刨成絲是為了久貯,現在是為了贈送親友。”

  我心里也溫暖如鋪滿秋陽。

  當我登高遠眺,視線越過林木滋蔚處,一種強烈的空間感直撞我的視覺與心靈。

  蒼穹如洗,遠處的雁蕩山脈似有似無,唯有一抹蒼青色??绾4髽蛉缫粭l銀色的巨龍,穿過海山島,曳著優美的弧線,氣勢恢宏地踏浪而去。它又像天上的一位英雄,將樂清灣的碧波縫成天鵝絨披風,大小橫床、茅坦、大青諸島依依脈脈,白色的海鳥相逐相嬉,是點綴在披風上的一塊塊翡翠與明珠。橋塔與橋面之間斜拉的鋼索,是英雄所持的豎琴,豎琴張揚、陡峭的姿態,彌漫著詩樣的氣氛。與汽車的摩擦聲、喇叭聲伴奏,奏出了畫龍點睛之筆。即使獨奏,也在碧海青天間,撥弄出鏗鏘的新時代進行曲,極具感染力。

  我面前斑斕的叢林,與紅彤彤、顫巍巍掛在枝頭的柿子,且好是畫面前景,增強了這自然之畫的層次感,也襯托大橋主體的視覺效果,我忍不住掏出手機拍了起來。

  本土的虞詩人向我們推薦最佳拍攝點在半山的大巖頭上。于是,大家沿著山間小路盤旋而下。經過一個老村子,這里樹木茂盛,一株株香樟樹像土著。路過一矮墻上疊著許多香樟木,秋陽催出好聞的樟香。我更喜歡路旁掛著的曬匾里紅紅的蝦干。海鮮的味兒不但喚醒了舌尖,更使清索中多了熱烈的氣氛。村頭有一棵古樹,幾百年了,這小山村一年四季被它蔭庇。藏在林間的一幢幢農舍,石頭壘成,沉默而古舊,住著的大多是老人,有的已殘垣斷壁,而這古樹還是村莊不離不棄的陪伴。“前樟后樸”,好地方!

  站在大巖頭看,大橋近在咫尺,有的拿單反,有的拿手機,不停地拍風景或自拍也拍下了絕妙的幻想。

  路旁,一白發老嫗坐在巖石上,身旁倚著一哭過的小孩,小臉蛋上還掛著淚珠。他們默默地看著大橋的蒼茫處。這兩位大橋的見證者在想什么呢?我倏然想到一組數據:這島上有留守老人和孩子3000多名、離家背井的4000多名。她倆是否已告訴橋那頭的親人,家里終于與陸地連上了橋?

  “快漲潮了,要不要帶你去看紅樹林,聽聽海?”虞詩人的提議令人心馳神往。

  一道長長的海堤觀光長廊立于海岸,我們坐在長廊里,享受著海風的吹拂。眼前,沒有廣袤的草原,沒有高大的叢林,海涂上,只是成片的紅樹林,厚實、油亮、深碧,卻矮小。潮慢慢上漲,枝丫綜錯的樹干漸漸被海水漫過,棵棵紅樹,挽手并肩,渾然一體,蔥蔥郁郁的碧綠樹冠飄浮水面。都說紅樹林是“天然海岸衛士”。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看到了抗洪搶險的集結號一次次吹響,也是一個個渾身草綠色的,跳下決水口,以血肉之軀鑄就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灘涂是海山島的寶藏,岸上,一排排竹匾晾曬著黑黑的紫菜;海里,紫菜養殖網格,竹竿、漁網、采收船、海帶、紫菜,光影交織。點與線、繁與簡、濃與淡、動與靜,充滿韻律。

  一群白鷺優美地展翅,悅耳地啼鳴,在樹冠上時起時落。港灣泊著幾艘小船,以陽光的金色作衣,以波濤作床,晃晃悠悠,在夢中唱著歌謠。秋陽如芳醇美酒一般彌漫在空氣中。

  堤上立著一幅宣傳牌,原來海山島的紅樹林是國內緯度最高、面積最大的種植區。由于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了深水區的動物來到林內覓食棲息,紅樹林也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的場所。生活在土地與海洋交界處的紅樹林,具有良好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多種生態功能。

  午餐時,我聊起了魯王舟次玉環山的歷史記載。1649年正月,南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劉中藻在福安兵敗自盡殉國。福建霞浦圍江武生陳文達率部突圍,隨大學士沈宸荃等大臣護衛魯監國,渡海到玉環山。后魯監國至舟山,陳文達則在玉環島建立抗清根據地,1655年,玉環島成為海上抗清“四屯”之一。陳文達所駐的玉環山,便是海山島,聽說前幾年茅埏島尚存陳文達古城遺址。

  虞詩人聽了說:“這不就是我們島上的老城頭嘛。”于是,大家約定下午登老城頭山。

  老城頭在南灘村,即本島的東南面。沒有五畝田山高,盤山公路又剛修不久,我們輕松一刻便上了山頂。山頂滿是深黛色的綠,早已湮沒了古城墻。美麗鄉村建設后,當地重新筑起迷你版城墻,穿梭其中,令人恍若穿越到古代。

  我認為,水浪茫茫之上的滄桑往事,早已無法鉤沉,留一個模仿版的,也是一種重生。

  站在城墻上俯瞰,山下,一片片稻田或金黃或凝碧,宛若調色板,河港如練,田埂綿延,村道筆直如井,房舍錯落有致,山巒疊翠,逶迤起伏,簡直繪就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油畫。但比畫厚實、深邃,這里有生命、有血汗、有悲歡,一層一層地抹上。

  人們大概認為秋天適合一些蕭瑟的東西,譬如:楓葉。觀景亭周圍,基本是松樹,依然墨綠,充滿生命活力,松濤如海浪般發出勁健的響聲。是否告訴人們,這山曾經金戈鐵馬,這海曾經壯懷激烈?而海面反倒一片平靜,西斜的秋陽,灑下橘紅色的光,遠處的大橋、山,跟著瀲滟起來,水面變換著醉人的模樣。佇立亭中,你的心情就有了幾分悠遠。

  下山后,我們經過島上唯一的街——海豐街,正好兩家碾米廠在碾米,秋天的新米,聞起有著特有的糯香,我禁不住買了幾斤帶回去。我想,今晚的飯肯定妙不可言。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