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下,清澈的溪流叮咚作響,大大小小的魚塘猶如一塊塊晶瑩的鏡子鑲嵌在群山之中;房前屋后,一條條鄉村小路干干凈凈、四通八達;田間地頭,整齊有序的農作物和“皇池李”茁壯成長……走進重慶市合川區雙鳳鎮保合休閑觀光園,仿佛走進一幅恬靜安詳的田園山水畫。近年來,雙鳳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和諧小康鎮。
改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雙鳳鎮黃池村曾經是一個落后的小村莊,近日,筆者看到該村從村頭到村尾面貌煥然一新,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真的不敢想象在這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我們村的生活環境有這么大的變化。”黃池村村民楊安寬感慨道。幾年前,村里的居住環境很差,沒有固定的垃圾堆放點,垃圾隨處可見,沒有污水處理池,污水橫流,就在這短短的幾年時間里,這些問題逐一解決,村民們感到十分滿意。
筆者在黃池村轉了一圈,村里隨處都能看到郁郁蔥蔥的樹木,公路邊每隔一段距離都有標準的垃圾堆放點,并且定期有垃圾轉運車將垃圾轉運到垃圾處理廠,處理污水的四方池周圍美人蕉開得正艷,顯得格外整潔。
筆者在村民家里看到,“做飯不用柴,吃水不用抬”的夢想已經實現:做飯時,只要一扭開關,藍色的火焰便吱吱地舔著鍋底,將水龍頭一擰,嘩嘩的自來水便大股流出來。和村民聊天得知,在這次“重慶市美麗宜居村莊”建設中,村民家家戶戶都安上了天然氣、自來水,不僅方便了,還更加衛生了。
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致富
初秋的早晨,戶外已經涼意十足,不少村民一大早就來到地里忙活,這個季節的主要活兒就是給李子樹除草、施肥。
“今年的李子豐產了,賣完果子,現在得趕緊給果樹除草施肥,否則明年的收成要受影響。”種植戶楊定朝說,自己種了500多株李子樹,今年賣了10來萬元,像他這樣的種植大戶,村里有50多戶。不僅如此,附近還有30余名村民常年在種植大戶打工,根據不同工種,每人每月可掙取3000元左右的工資,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打工掙錢的愿望。
雙鳳鎮的江北村素有“桃李之鄉”的美稱,種植桃李已經超過2萬畝,長期以來,李子已成為該村的傳統主導產業,同時也是該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我們種植李子不愁銷路,一年大概能掙3萬~5萬元。”江北村村八組村民楊萬金告訴筆者,自己每年李子可以賣到3萬~5萬,農家樂生意可以收入10來萬元,現在夫妻倆不用外出務工也能養家了。
據了解,雙鳳鎮正進一步創新“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在江北村集中打造占地面積20000余畝的山水田園綜合體,深度挖掘自然、文化資源,培育特色產業文化,促進村民長期穩定致富。
完善設施方便村民生產生活
一早一晚,走在雙鳳鎮的大槲村的便民道上,心中總是充滿愜意。周邊的村居民總是說:這便民道修得好,不但可以散步健身,還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生產。
“以前沒有便民道,我家連20挑面積的稻谷都種不出來,肥料錢、人工費還得倒貼。自從有了便民道,收割機可以下田作業了,我家每年要種90~100挑面積的稻谷,一年就光種稻谷就有10000多元的純收入。”大槲一社的李大姐說,她在村里生活了幾十年,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路滑弄得渾身都是泥,遇到大雨就根本無法出門,村民出行極不便,更不用說干農活兒了。現在有了便民路,不但出行方便了,每年種植糧食還能增收。
李大姐告訴筆者,路不好走,農產品也不好賣,就算賣出去了,也比其他地方便宜,極大影響了村民發展產業的信心。現在交通便捷了,村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村上不僅有傳統的水稻種植,還發展了李子、櫻桃、花卉苗木產業,有了產業的帶動,不少村民就業的問題也迎刃而解,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的“一事一議”工程,為村民把“攔路虎”趕跑了,大家的生產方便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