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滿老繭的雙手,穿針紉線依舊靈活;變淺的軍綠色上衣,讓人過目不忘記憶猶新。30多年了,已經(jīng)奔70的崔建祥依舊守著自己的小修鞋攤兒。這些年,面對兒女的好言相勸,崔建祥挺倔,依舊每天準(zhǔn)時出攤兒。用他的話說,修鞋是門兒手藝,這么些年了,一茬兒一茬兒的顧客都成了熟人、成了朋友,他們認(rèn)我、找我、信我,咱這活兒就沒白干,這攤兒就沒白守。
生意好靠的不僅手藝
北京市懷柔商業(yè)街仿膳牌樓北邊兒,一直是修鞋攤兒的“根據(jù)地”。多少年了,城區(qū)附近的市民修鞋多半奔這兒。最多的時候,一共有22個攤位。崔建祥就是其中一位。無冬歷夏,只要不刮大風(fēng)、不下大雨,崔建祥一準(zhǔn)兒出攤兒,花1個小時蹬著自行車從北房鎮(zhèn)安各莊村到仿膳牌樓“上班”。
一樣的修鞋箱子,一樣的家伙什兒,要找崔建祥,不難。“穿軍綠色兒上衣的就是。”這是崔建祥的一張名片,因為他常年如此打扮。修鞋是門兒手藝,鞋攤兒生意好不好,多半也是因為這個。要說崔建祥的修鞋手藝,得算同行里的翹楚。他的爺爺、父親全都是修鞋匠,好手藝一代傳一代。崔建祥十七八歲起就圍著父親轉(zhuǎn),一邊看一邊學(xué)。見天地學(xué),父親手把手地教,崔建祥的修鞋手藝也一天比一天好。
有了好手藝,自然不愁買賣興隆。自打崔建祥子承父業(yè)擺起修鞋攤兒,專門找他的顧客也是一天比一天多。認(rèn)手藝是一方面,這么多年奔崔建祥來的顧客更看重的是他的為人。
一溜兒鞋攤兒,用的材料、師傅的手藝,說實話,不會有啥天壤之別,但叫同行“嫉妒”的是崔建祥的攤兒幾乎每天都是客流最多的,還凈是回頭客。
家住濱湖小區(qū)的陳興華,今年65了,是崔建祥的老客戶之一,他在這兒修鞋也有20多年了。“打崔師傅老爺子在這兒支攤兒時我就來。換他以后,不僅手藝不減,為人也讓咱舒服,待人友善不說,好些活兒他還不收錢。”陳興華說的不假,換個拉鎖、補點膠、縫兩針,這些個把分鐘就能收拾利索的小活兒,甭管是頭回來的新客還是多年的回頭客,崔建祥基本不收錢。
修鞋掙的是辛苦錢,雖然買賣不賴,但一個月也就2000多一點兒,是一塊錢一塊錢掙出來的,崔建祥為啥這么大方?他是這么說的:“修鞋掙錢不容易,人家上班掙錢也不容易,我掙得是功夫錢,少給個塊兒八毛的不打緊。”
崔建祥不僅大方,還實誠。這么多年,修鞋箱子上、小馬扎兒上,顧客的手機、錢包沒少落下,但只要是落在了他的攤兒上,一準(zhǔn)兒丟不了。2013年一天,收了攤兒的崔建祥發(fā)現(xiàn)修鞋箱子上有個錢包,里面少說也有2000多塊錢。他就原地等著,也不知道等了多久,直到失主的朋友領(lǐng)走才騎車回家。去年一天,崔建祥一下?lián)熘鴤z手機,等了半天也不見有人來,他就騎車往家走,走到王化環(huán)島附近,手機響了,可因為是剛出的智能手機,他不會解鎖,就趕緊騎到公交站找了個年輕人接了電話,和失主取得聯(lián)系,這才讓兩部手機完璧歸趙。
撿了多少手機、拾了多少錢包,崔建祥沒數(shù)過,靠著這份實誠、這份誠信,他收獲了越來越多人的認(rèn)可,不僅懷柔城區(qū)的顧客認(rèn)他,就連湯河口、琉璃廟、九渡河等鎮(zhèn)鄉(xiāng)的顧客也坐著公交專門找他修鞋。
有錢大家伙兒一塊賺
崔建祥的好口碑,不僅顧客給,同行也不吝嗇。崔建祥的鞋攤兒擺了30多年,和他一塊兒守在這里的老哥兒幾個全都打心眼里佩服他的為人。“一塊兒守攤兒,你這兒人多了、他那兒人少了是常有的事,老崔手藝好不說,他還凈照顧我們,就沖他這為人,我們服。”邊上一位修鞋師傅說。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修鞋這活兒,買賣不大,可需要的各種手藝也不少。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雖然一塊兒擺攤兒修鞋,但不同的師傅也有擅長的“絕活兒”。哪位師傅拉鎖換得禁使,哪位師傅鞋底換得耐用,哪位師傅線縫得精致……崔建祥心里有數(shù)。
不光心里有數(shù),他還當(dāng)起了別的攤位的“推銷員”。“換拉鎖您上南邊兒找那位師傅,他手藝比我好,換的也禁使。”
東關(guān)村張大姐,在崔建祥這兒修鞋有年頭了,“崔師傅這為人真是沒得挑,有一回我的衣服拉鎖壞了想讓他給換一個,可他卻給咱支到別的攤兒了,說人家?guī)煾祿Q拉鎖是強項,比他弄得好。同行之間能這么關(guān)照,崔師傅這事辦得讓人服氣。”崔建祥的厚道勁,為守在這兒的修鞋匠們帶來了溫暖,互相幫襯,互相關(guān)照,這么多年過去了,雖然攤位減少了,但老哥兒幾個的情分沒減。誰有個事,幫著看會兒攤兒;誰的材料不夠了,主動遞上來,已經(jīng)成為崔建祥和修鞋匠們的平常。
兒女勸享福他卻不聽
修鞋是個辛苦活兒,一出攤兒就是一天,暖和的季節(jié)還行,但一到了冬天修鞋這活兒也受罪。瞅著老爺子這么辛苦地出攤兒,閨女兒子時不時地就勸:“您就在家享享福吧,錢夠花。”這些年,對崔建祥依舊出攤兒修鞋這事,閨女兒子一百個不贊成,眼瞅著歲數(shù)增加,還得這么風(fēng)里來、雨里去的,孩子們更多的是心疼。“說實話,咱們趕上好時候了,現(xiàn)在家里也不差我掙的這幾個錢,孩子們也都挺有出息的,工作都不賴。我也知道,他們勸我別出攤兒了是怕我累。”對于孩子們的好意,崔建祥心里明白,但真到了行動上,他依然我行我素,堅持出攤兒。
為啥這么倔?崔建祥有自己的觀點,“一輩子就靠這門兒手藝吃飯,撂下實在舍不得,再者說了,這么多回頭客捧著,不干總感覺不落忍。雖然上歲數(shù)了,但現(xiàn)在您瞅好些個退了休的老人也都不閑著,找事兒干,咱一個手藝人靠著縫縫補補能得到大家伙兒的認(rèn)可,挺有成就感的。”崔建祥說,“只要還有精力,這小鞋攤兒咱會一直守下去。”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仿冒必究 轉(zhuǎn)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