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李昀 比別人多一支畫筆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解雯 字號:【

  對李昀的采訪醞釀了一年之久,作為一名“三農”工作者,他“不務正業”地熱衷于素描,而且還運用自己出色的素描技法為很多“三農”一線工作者、農民創作素描畫像,在農口單位和京郊一些村子里傳為佳話。早在10年前,李昀還在北京市農委工作的時候我就與他相識,他的樣子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微胖的身材,笑容可掬的神態,身上依舊保留著那種西北漢子素有的樸實。一幅夾在書柜玻璃門中的蒙娜麗莎畫像在李昀的辦公室里顯得格外搶眼,那是他的臨摹作品,人物面目神態非常傳神。就著這幅畫,我們自然而然就聊起他畫過的那些人物素描作品背后的故事。

  李昀至今還記得他在十年前為一位農民創作的畫像。這個農民的故事我們雜志曾經也刊登過,就是門頭溝區南窖鄉水峪村的“豆漿爺爺”——楊萬俊。2004年,楊萬俊因為在經濟普查工作中表現突出,鄉政府獎勵給他一臺豆漿機。之后,楊萬俊就每天用豆漿機制作豆漿,義務送到村里孤寡老人和老黨員家中。這一送就是10多年,這些年里光豆漿機就用壞了9臺。當時還在市農委工作的李昀和相關處室人員去村里考察調研時,聽說了楊萬俊老人的事跡后都非常感動,他們想為老人做點什么,給錢嗎?老人熱心為村民辦事是為了錢嗎?這時李昀想到何不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老人畫一幅畫像,他要用畫筆歌頌楊萬俊這種樸實無華,無私奉獻的精神。于是在調研結束回到市里后,他立即為老人畫了一幅像,畫好后就郵寄回村里。楊萬俊收到畫后非常激動,專門到村委會給李昀打電話表示感謝。后來聽村里人說,那段日子看老爺子走路都比以前精神了一大截。

  門頭溝馬欄村是京西有名的紅色村,這里創建了平西抗戰根據地。馬欄村是李昀在市農委工作時所在處室黨支部結對幫扶村,經常性地下村調研幫扶工作讓他對這里非常熟悉。2014年,李昀為馬欄村和“設計走進美麗鄉村”活動搭上了紅線。“設計走進美麗鄉村”是民盟北京市委與中共北京市農工委于2012年發起的活動,旨在依托“最美鄉村”評選活動,發揮民盟內外的設計人才資源,通過調研和社會服務,提升京城鄉村的環境設計、民居品質和產業發展水平,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2014年,北京國際設計周在馬欄村設立了分會場,期間舉辦了名為“鄉村設計12間”的展覽。為了豐富展覽形式和內容,同時也為了感謝設計師們對鄉村建設作出的貢獻,李昀自發地為參展的12位設計師分別畫像,他的這一舉動獲得了活動主辦方以及設計師們由衷的感謝,同時,他的畫作也獲得專業人士的肯定,這也更加堅定了他繼續深耕繪畫的決心。

  2015年11月,按照中央、市委的統一安排部署,北京市選派407名優秀干部到村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李昀作為其中一員被選派到昌平區八家村擔任第一書記。八家村屬于半山區村,全村有600多畝蘋果林,由30多戶果農承包種植。李昀上任伊始,正趕上全國性蘋果銷售困難的局面。八家村有20多萬斤蘋果在庫房里待售。當時他把八家蘋果的廣告打到了朋友圈里。由于服務優質量好,很多朋友同事還成了回頭客,他在朋友圈就賣掉了七八萬斤蘋果,后來村民都親切地稱他為“蘋果書記”。但李昀內心明白,自己的幫助只能治標,要想解決根本問題,還得讓農民自己學會銷售。可八家村是個小村子,平時鮮有生人進村,村民很少與外界打交道,更別提讓他們自己去銷售蘋果了。如何轉變村民思想,成為他心里一直琢磨的事兒。

  剛入村時,為了盡快掌握村里的實情,李昀放棄了休息時間,走遍了八家村3萬畝地的角角落落。一年的時間,兩雙旅游鞋,讓他對八家村的歷史、資源、民意了如指掌。在此期間,他常常把自己素描、攝影的村景作品發到微信朋友圈里和大伙兒分享。沒承想卻吸引來了很多藝術家、設計師、攝影師、高校寫生團體……他們對村里獨特的風貌景觀贊不絕口。中國攝影家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美麗鄉村攝影俱樂部高級會員鄭永康便是其中一位。在2016年北京市委農工委宣教中心牽頭的一次會議上,鄭永康與李昀在關于昌平八家村的文化試點村建設項目上“一拍即合”。很快,在鄭永康的倡導下,成立了由軍休退休干部組成的固定成員15名的八家攝影小分隊,他們一次次地策劃、組織、參與八家村的個個活動,并用不同視角去記錄八家村的大事小情、八家的鄉村文化、八家的歷史故事,“第一書記”的成長等多面內容。

  隨之而來的擴散效應也讓游客紛至沓來。不斷涌入的“外人”打破了這個小村的寧靜,同時也打破了村民心中的壁壘。村民們開始注意村內的環境,也悄悄改變著自己的形象、言行舉止,更重要的是村民們慢慢開始覺得自己眼里曾經不起眼的村子好像還真得挺不錯,說話辦事更增添了幾分精氣神。村民的思想在慢慢地發生轉變。對于這些變化,鄭永康頗有感觸:“剛開始入村拍攝時,村民看見我們都說,別拍我,別拍我,現在一看到我們來了,都主動邀請我們去自家的果園拍攝。這說明村民充分認識到了我們的宣傳對他們的真實幫助,對文化也有了更具體的認識。其次,就是他們對自己的村莊有了更高的認同感。看到我們拍攝的片子擺在益農信息合作社里,會禁不住感嘆,原來我們村這么美好。文化立村,文化強村,只有農村這種內生的文化,表達出村民實在的訴求,鄰里之間、人與人之間才會更有溫情,整個村子的凝聚力才會更強。”

  這些年來,李昀的工作地點幾經變動,唯一不變的是他一直在用畫筆描繪“三農”、宣傳“三農”。他將個人愛好化為工作手段,不斷推動“三農”宣傳工作,提高宣傳效果。如今在農林科學院工作的他又有了新的目標,他計劃為院里的農業科研工作者們創作一批畫像,以增強科研人員的成就感和獲得感。

  李昀一直謙虛地稱自己的素描是野路子,因為之前從沒有進行過專業系統的學習,純屬感興趣,自己就這么摸索著自學。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些年來,李昀一直筆耕不輟,素描的水平更是日益提高。他告訴我,要想畫好一幅人像素描最關鍵的就是人物的眼睛,別看這雙眼睛占畫面比例不大,但整幅畫成功的關鍵就在它,被畫者的性格,畫家想要表達的精神理念全都融匯在里面。李昀就是通過他手中的一支小小的畫筆,透過一雙雙“三農”工作者的眼睛,描繪出他們心中那個早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藍圖。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