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京郊村名故事之二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白季寒 字號:【

  京畿福地——北吉山村

  平谷城區西北18公里,有個北吉山村。此地于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至唐代建有房舍,明代形成村落稱紙坊莊,清代村域內丫髻山廟會興盛,村莊得名“丫髻山”,一直沿用至抗日戰爭時期。當時,以村中石橋為界,分為兩個行政村,此村位于橋北,因而演化為今名,吉即“髻”的諧音。北吉山村地處丫髻山腳下,東有洳水繞村南流。丫髻山為燕山余脈,雖海拔僅高361 米,然其面向平原、拔地而起,山勢回環,松柏茂密,遠望山峰聳黛,頗顯雄壯秀拔。

  今天,在北吉山的村邊,有丫髻山太極廣場,為休閑之所、祈福之地。廣場南有拱橋,北修牌樓,牌樓四柱七樓,上覆琉璃瓦,斗拱彩繪,極富皇家氣派。牌樓東側,一桃形巨石不知何年何月從天而降,正好鑲嵌在兩方巨石之間。千百年來,任憑風吹雨打、地動山搖,巨石懸而不落,人稱“神桃峰”。今天的平谷,號稱大桃之鄉。北吉山村及所在的劉店鎮即是桃鄉核心產區,神桃峰因此與“丫髻祈福” 同時入選平谷新十六景,寓意“神桃天降”。

  斂巧飯香——楊樹底下村

  懷柔城西北63公里,有個楊樹底下村。據《懷柔縣地名志》記載,清嘉慶(1796)、道光(1821)年間,有霍、靳兩姓遠道而來,見這里山谷開闊,山不高而林密,水不深卻清幽,依山傍水、藏風聚氣,于是在山前一株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的楊樹之下安頓了下來,并以楊樹命村。漫步村中,600多間傳統民居分布于主街道兩邊,最早的建于民國初年,多數建于新中國成立之后。但即使是新建民居,也大部分嚴守古法,屋頂為老式燒制灰板瓦,前檐下木門、木窗,頂部起脊、兩端有蝎子尾裝飾微微翹起,于山水間頗有情致。

  斂巧飯,作為村內流傳了百年的古老傳統民俗,如今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正月十六,楊樹底下村用大紅的舞臺、大紅的燈籠,用“斂巧飯”及一年一度的民俗風情節溫暖著鄉間最寒冷的日子。一大早,村里的嫂子、大娘清一色穿著藍底白花的上衣,開始挑水、劈柴、淘米、洗菜,上百口大鍋同起灶, 400斤凍豆腐、700斤粉條、1000斤肉食、2000斤白菜、5000斤大米、7000只藍邊大海碗、20000斤劈柴備齊,熱熱鬧鬧的“斂巧飯”制作開始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湊熱鬧、討巧藝、求健康、撞財運,同吃“斂巧飯”,共度元宵節,三天時間,每天都有5000多人趕赴這個盛大的節日。

  戍邊城堡——吉家營村

  吉家營村位于密云區新城子鎮安達木河南岸的山坳中,是一個由戍邊城堡發展起來的村落。根據村名可以判斷,其最初的居民多為戍邊軍人。吉家營原名吉家莊,始建于明萬歷初年。因其城堡東門橫額上刻有“吉家營”字樣,后改為現在的村名。據霧靈山大字石記載:明崇禎年間,吉家營曾駐守備武官。

  吉家營城堡建在北山腳下一片臺地之上,地勢南高北低,略成長方形。海拔877米的吉家營城堡周長1000米,城高7米,頂寬4米,城墻為磚石結構,中間加夯土砌成。目前城墻的上半截已殘缺,臨近小清河的北城墻損毀尤其嚴重。吉家營城堡有東西兩座城門,城門上分別鐫刻 “吉家營門”和“鎮遠門”字樣。作為長城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防御據點,城堡的選址與長城選址一樣,“因地制宜、因險制塞”。吉家營城堡依山而建、便于防御,面水而居、利于拒敵。城堡位置選擇于兩山之間,既可以有效地支援前線防守,又扼守著敵人進攻的交通要道。

  吉家營城堡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村落與環境互相融合、相得益彰。走在吉家營被歲月磨得光溜溜的碎石小巷,往北看是近處景致山上的烽燧;西北半山脊上可以看到一座圓形的敵樓;西南半山腰又有一處烽燧;南面山脊上則是連綿的中景主長城;東邊山上的長城遠景蜿蜒曲折、若隱若現。群山環抱當中,四面層次豐富的長城景觀形成城堡獨特的環境特色。

  六郎得勝處——掛甲峪村

  掛甲峪村屬燕山南麓余脈的一部分,北、東、南三面環山,中間為一狹小的丘陵盆地,外環峰巒連綿不絕,內伏丘壑蜿蜒起伏。人們到此,醉聽鳥唱山林、蟲鳴四野,不意燕北之郊,也有一處形勝之地。更加不會想到,此處曾是鐵衣遠戍、寒聲刁斗的兵家必爭之地。

  相傳,北宋景德年間,遼蕭太后率大軍犯境,宋真宗在寇準的力勸下至澶州督戰,派出大將楊延昭趁其后方空虛引兵襲擾。兩軍在九里山(位于今北京昌平區)西側相遇,只見楊六郎策馬當先,眾將士更是三軍用命,殺得那遼兵是心驚膽戰、潰不成軍。六郎乘勝追擊至簸箕崖(今掛甲峪村口),俘獲遼兵99名。焦贊、孟良二將請示如何處置,六郎順手一指:“押至對面的山溝。”進得山坳,環視四周,這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地勢,端得個屯兵養息的好處所,六郎遂翻身下馬,卸下盔甲掛在樹上,又覓一山石小憩,頗為愜意。掛甲峪村就此得名。到了明朝隆慶年間,戚繼光亦在掛甲峪山坳修筑營盤,駐兵百名。

  曾經的掛甲峪有諺:“羊腸路,荒山頭,吃水更是貴如油”,足見深山藏美景,人跡亦罕至。面對大山阻隔,村民以愚公自許,于是硬化馬路鋪上了山,汩汩清泉流上了山,大桃、柿子、梨、核桃等有機果品栽上了山,旋轉餐廳修上了山……昔日的羊腸路、荒山頭,就這樣變成了京東綠谷、瓜果飄香之地。

  “部隊大院”——河西村

  河西村位于密云區古北口鎮潮河西岸,四面環山,是一個小型盆地。河西村是現在的村名,要說原來這村叫柳林營。順治十八年(公元 1661年),清廷在古北口河西設總兵府統領綠營兵。那個時候,河西大街東西兩頭各有一座高閣,其下層有寬約2米的拱形門洞供軍民等出入 ;上層翹角飛檐挺講究,當地百姓稱為“柵子”。東街頭的叫東柵子,閣上供奉魁星 ;西街頭的叫西柵子,閣上供奉菩薩。菩薩和魁星腳下的券門頂子上,各有“柳林營”三個磚刻的大字。后來建筑損毀重修把這三個字省掉了,但“柳林營”作為河西村的村名一直保留下來了。經過680年滄桑演變為村落,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村內流傳的一種獨特語言,被北京稱為“半拉子話”的“露八分”,是明朝末年由古北口流傳至北京的,也是中國少有的民間用語。

  河西村本來位于北齊長城北邊,屬于關外,及至明代長城北移一公里才歸于關內。四面都有長城環繞的河西村在明清兩代都有大批戍邊官兵及隨軍家眷在此定居,引得生意人紛紛前來。由兵營而為村落,河西村曾經屬于典型的“部隊大院”。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六月初一,圣祖康熙與母親皇太后及皇后妃嬪文武官員等300余人從京城出發,迤邐北行,六月初四到達柳林營萬壽宮避暑并處理政務,直至七月三十秋涼。河西村一時成了大清帝國的政治中樞。

  兵家之地——車耳營村

  車耳營村坐落在海淀鳳凰嶺南線海拔200余米的半山腰中,是離北京市區最近的民俗旅游接待村。在這里,綠色植被覆蓋率達95%,多山泉,水質優良,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是市區的150倍以上,空氣純凈度是市區的5倍,儼然一座特大的天然氧吧。

  乍一聽“車耳營”的名字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它的名字源于明朝。經考證,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奉命鎮守內長城時,在薊州、昌平等地主持練兵,并在西山一帶建立車營,這是戚繼光軍制改革的成果,也是明朝軍隊用新式火器裝備起來的兵種,可視為近代炮兵的雛形。故而,人們將此地稱為“車營”。因后人發聲兒音太重,“車營”逐漸演變為“車兒營”。前輩認為不妥,幾經斟酌,又遂將“兒”字換為“耳”字,“車耳營”一名由此得來。

  車耳營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這里不僅是戚繼光戰車營的所在地,還是妙峰山古香道的起點。除北魏石佛遺址外,還有古老的呂祖洞、關帝廟、黃普院和雄偉神秘的金剛石塔等多個具有數百年、近千年歷史的景點。在這里,鳳凰嶺南線景區與群山擁映的村莊融為一體,農家小院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美麗自然;松柏古樹,石板臺階,曲徑通幽,構成一幅世外桃源般的山村風景,幽靜而神秘。

  清初成村——雙文鋪村

  雙文鋪村距懷柔城區50公里,距琉璃廟鎮政府7公里。它東鄰密云,西、北兩面與湯河口鎮相依,南與琉璃廟鎮自然旅游風景區龍潭澗、云蒙山緊緊相連,清澈的琉璃河水環村而過,形成一幅環山抱水的優美景象,是一座環境優美、景色怡人的小村莊。

  雙文鋪在清初成村,最初稱為“雙窩鋪”。據傳在300多年前, 從山東遷來的人途經此處,看到周圍都是樹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便決定在此居住,于是他們在東溝門處搭建兩個小窩棚, 因名“雙窩鋪”。后來村里一年出了兩個秀才,當地知府覺得“雙窩鋪”有些不雅,便將村名改為“雙文鋪”,沿用至今。

  雙文鋪村下轄雙文鋪、八寶堂、一間樓和小河口4個自然村,居民多數為漢族,少數滿族,姓氏以徐、宿、王為主。其中八寶堂在清初成村。據傳300年前,一云游僧人路過此地,以佛八寶為村民祈福消災,給當地的百姓帶來了福音,造下功德。僧人去后,當地百姓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尊崇,建造了一個祠堂,以八件寶物來供奉佛祖,故名“八寶堂”,村亦由此而得名。這八件寶物就是佛家用以象征吉祥的八件法器,即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因為這八件寶物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平安吉祥,所以每年都有很多人到這里來燒香祭拜,以求得到佛祖的保佑。后來由于戰亂,八件寶物被當地一人藏于村南的深山之中,此人為逃避戰亂離開八寶堂后杳無音訊,八寶至此下落不明。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