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樓宇越建越高,搭乘一部電梯仿佛便可直抵云端,只是眼前沒有眾山小,只有被壓縮的汽車、高架橋和廣告牌。于是,“有瓦遮頭”很久以前是對居所的一種需求,如今卻成了田園庭院的心之所向。位于北京密云區河南寨鎮有一處民宿——庭前院后,它讓每位陌生來客都有一股暖意。無論是屋內的插花、迎客的白茶、還是主人津津樂道的鄉野趣事,雜糅著果木與山水的親和力,讓這里成為一場人間喜樂的“直播室”。
設計語言,要先暖人心
從市區出發,驅車一個多小時便抵達了庭前院后。在不到100公里的車程中,窗外景致變幻無窮,從高樓到高山,從天際線到云深處,城市印記漸漸淡去,隨著車入叢林,落腳在山高水闊間的一處鄉野木門外。
庭前院后,不同于一般的山居古宅,它的前身是一所學校——寧村小學。6個年級分別為6個獨立的庭院,相對而居,緊密相連。灰墻、灰瓦、灰磚地,院落外圍有著沉靜拙樸的中性風格。一片灰色在原色木門、嫩綠竹子、鏤空瓦片圍欄的裝點下,反倒不顯壓抑,多了幾分明亮。擁有50多年歷史的學校,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因此寫著“我們是新世紀小主人”字樣的黑板、老式課桌、球臺等時代舊物至今仍保留在庭院中,作為一種歷史與今天對照。
6間庭院,都有著田園詩歌般的名字,是一種意境,也是一種主題。壹號院悠然,寓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既是歸屬田園的閑適時光,也是南山腳下的一處悠然庭院。步入院內,幾間瓦房,四方小院,守著流年。居室內的一壺茶飲,庭院中的一座木橋、一把躺椅,似乎都可以將時間守住,只愿在這里看葉落,聽山音。
叁號院禪悟,入口處一扇圓窗將庭院景致收納進來,如一幅畫作。走入其中,一棵參天大樹把整個院落遮蓋起來,這種百年歷史的古柏顯然不是普通庭院的配置,在學校之前這里是一間寺廟,這棵古樹便栽種于彼時。數百年來從虔誠祈福到學生們繞樹嬉戲,大樹之下,見證歲月變遷。
在庭前院后的院落中,有很多細節體現著設計語言,比如圓和瓦片的運用。圓被認為是一種完美的幾何圖形,既有圓潤的美感,又有完滿、團圓的寓意。走進房間,臥室與客廳隔斷的墻面上是一幅圓形山水畫,沙發旁是一個圓形木質茶幾,餐桌上方是一盞圓形燈飾,“圓”在這里是一種包容,也是一種和諧。瓦片,是庭院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上房揭瓦”如今也成了鄉愁里的兒時記憶。庭前院后將瓦片落地,鏤空的搭建成一面墻體,一個圍欄,竹子、枝條、藤葉沿著空隙從院外伸展進來,伴隨陽光的撫觸,呈現明暗交替的光照層次。
大面積的灰色和瓦片是一種剛性表達,無處不在的圓與棉麻又是一股柔韌風情。庭前院后的設計師是一對臺灣夫婦,建筑是設計師的語言和情感,因此這里有了剛柔相濟、疊嶺層巒的視覺感受。無論是在房間里或是庭院內,所有陳列和搭配強調家的存在感,置身其中,先暖人心。
所謂親切感,源于細節控
人與人的聯結,先有交集,后生情感。因此無論民宿或是酒店,都重于服務。只是酒店的服務是一種標準,民宿的服務則是一種情感。庭前院后的主人梁昊的手機通訊錄里,對客人的標注是這樣的:“湖南人,孩子老婆不吃海鮮,父母不吃牛羊肉”,“浙江人,喜歡古跡,喜歡滑雪”……從興趣愛好到飲食嗜好,一長串的文字在備注欄中。“這些信息都是在和客人閑聊時獲取,然后馬上記在手機上,只有更了解才能更準確的服務,最后很多客人都跟我成為了朋友。”梁昊一邊回復客人的信息,一邊在給管家做叮囑。
民宿中的主人文化,除了同頻共振的個性吸引外,還有這份如自家人的親切感。一對夫婦故地重游,在這里慶祝40周年紅寶石婚紀念。庭前院后將他們之前在壹號悠然院的合影做成了石頭畫,作為禮物贈送,夫婦二人倍感驚喜;11月初,一個上海客人帶著全家要去南山滑雪,但此時還未到雪季,梁昊便驅車帶他們去崇禮玩了三天,盡興而回。這樣的事情在庭前院后每天都在發生,所謂親切感其實是重視每一個細節。開春在安吉摘采的白茶作為迎賓茶,房間里擺放不同花語寓意的插花,成套的滑雪衣、雪板、雪鏡,還有治療跌打損傷、頭疼腦熱的應急藥,這些都象征著人際間的親厚。
擁有一方庭院,好像精神便有了安放的空地。但其實無論建筑怎樣宏偉或精雕,一個真正的生活家才賦予其生命和活力。庭前院后,雖然是距離南山滑雪場僅2公里的反季節民宿,但一年四季不斷上演暖人的故事。每一張笑臉,每一次笑聲都飽含著濃厚的人情味,好像回到了自古流傳的中國式庭院,在時光輾轉中記錄一家人的情。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