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文化振興鑄鄉魂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解雯 字號:【

  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生長的家園,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柢,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從《詩經》的“雞棲于塒, 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開始,千百年來,文化在這里孕育、生根、繁榮。鄉村是文明之根,是文學之源,是文藝之魂。在這方熱土上,鄉村積淀了5000年的農耕文化,蘊藏了質樸多彩的民間文化,傳承了傳統鄉土文化的精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而且對于鄉村組織振興、生態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具有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當前,經過多年的新農村建設,尤其是村村通等基礎設施工程的推進,很多農村已稱得上交通便利、風景優美。但與硬件建設相比,鄉土文化尤其是公共文化方面,則呈現較大的缺失。鄉村振興過程中,亟須重新審視鄉村的歷史和文化,重塑鄉村價值,重建鄉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在鄉村文化式微的今天,我們應該用何種方式去保護、發揚曾經輝煌的鄉土文化,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正是亟待思考的問題。

  根植于鄉土的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起源于農耕社會,中華文化的根脈在農村。鄉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理想的文化依托。歷史上許多盛極一時的私塾、書院,如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皆非安于繁華市井之地,而是在山野鄉村,當時,那里才是文化的中心,是學術的中心。

  自古那些出將入相的國之棟梁哪個不是出自鄉土私塾,哪個不是在解甲之后回歸鄉間田園,回歸“小池聊養鶴,閑田且牧豬”的生活,因而,鄉村成為了很多文人出世入世的節點。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出任彭澤縣令兩月余便棄官歸鄉,定居南村,從此“種豆南山下”,成為一個農人,吟詠之物皆為村落中的雞鳴狗吠、桑麻荊扉,村落滋潤了他的精神世界,造就了他物我兩忘的超然心境。

  可以說,鄉村寄托了無數意味深長的人文情懷。在這種穩定的,堅實的人文結構的支撐下,鄉村文化的內涵從正統的諸子百家、程朱理學到宗教、民俗、戲曲、手工藝等不斷豐富,逐漸形成了中國鄉村文化特有的傳統韻味。

  鄉村文化在最近100年間逐漸式微,這其中主客觀因素皆有。一個王朝的敗落不一定能引起一種文化的衰退,但在特殊歷史環境下文化體系的崩潰必然會導致與之相關聯的鄉村文化內涵的更迭。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文化建設的系列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半個世紀前,一個村莊里中等家庭最基礎的文化教育,不外乎是放學歸家的孩子要先給條案上供奉的孔夫子像恭恭敬敬行個禮。這種在過去稀松平常的行為,到現在已是恍若隔世。然而事實上,中國鄉村的文化真正衰落就在半個世紀之前,從那時起,整個鄉村文化體系被否定,而新的文化體系并沒有建立起來,于是,鄉村的文化信仰崩塌了,鄉村文化的傳承遭遇了歷史性的斷裂。

  傳統文化在鄉村生發成長

  如何讓傳統的鄉村文化重新綻放出光彩和神韻,如何讓曾經斷檔的鄉村文化再續前緣?自古以來,鄉村文化都是以一種自然的狀態萌發,生長。但到了今天,人為割裂的文脈不得不需要人為的粘合,雖然刻板、失常,但也確實加速了鄉村文化的回歸。多年來,各地政府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文化下鄉活動,將文化的種子撒播到鄉間的田野里,作為一種引導和啟蒙,期望這些種子能發芽、茁壯成長,并最終成長為扎根鄉土的參天大樹。

  由北京市委農工委、市委宣傳部、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單位主辦的北京市農民藝術節是一項堅持了30年的老牌農村文化活動。通過市、區、鎮(鄉)、村聯動,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努力促進農村文化的特色化,增強活動開展的普遍性,擴大農民群眾的參與面。同時,舉辦原創節目培訓班,邀請專業大專院校和文化演出團體的老師、導演擔任授課老師,對區縣文化館和鄉鎮文化中心的文化干部以及編導進行集中培訓。通過文化活動培養一批鄉村文藝骨干、形成一批品牌文化活動、培育一批特色文化鄉村,為繁榮農村百姓文化創造不竭的源泉和動力。

  另外,結合各區縣重點抓的鄉鎮、村“鄉村大舞臺”的活動,活動主辦方組織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層進行指導、挖掘、提高活動水平。截至2018年,北京全市注冊文化志愿者已超3萬名,其中志愿團隊300多個。每年北京文化志愿者為老年人、殘疾人、外來務工子弟提供文化服務約10萬小時,播撒文化藝術的種子,百萬公眾享受到了志愿服務成果。

  湖南省會同縣共有6個侗族苗族鄉,是鄉村民俗文化“富礦”區,擁有拉木號子、會同陽戲、會同吊龍舞等非遺項目。在群眾文化活動中,非遺傳承人擔任文化志愿者,推動了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一些村還推選文化志愿者擔任村紅白理事會理事,通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吹”起鄉村文明新風。如今,會同縣村村有文化志愿者,月月有群眾文化活動。目前,全縣18個鄉鎮241個村(社區),已發展文化志愿者1000余名。

  在山東,濟南市文化精準扶貧暨文化志愿服務走進鄉村系列活動緊緊圍繞“文藝助力脫貧攻堅”和“文化志愿服務走進鄉村”兩個重點,從2018年7月至12月底,提供共計100余場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文化志愿小分隊在文藝演出、藝術輔導培訓以及非遺展示展演等活動的過程中堅持正面宣傳,營造正確價值觀導向,準確地將扶貧政策宣傳到位,避免群眾產生扶貧就是發放資金、扶貧是救助的錯誤觀點。聚集社會正能量,深入引導,更好發揮道德和輿論的導向作用,在群眾中形成良好社會風氣是文化志愿小分隊始終堅持的初心。“文化扶貧,我們突出的是‘扶志’加‘扶智’,建設好農民文化樂園,送文化下鄉,選聘文化志愿者,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激勵和引導村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濟南市文化館黨總支書記、館長馬迎春說。

  在公共及政府力量的推動下,越來越多內容豐富的優質文化正在逐步有序地“種”進鄉土。我們期盼著,在不久的將來,這些被植入的文化能夠迸發出屬于那方水土的獨特魅力。

  傳統文化啟迪鄉民

  “妞妞,你看,墻上這幅畫講的是什么啊?”如今,走進河北省撫寧縣杜莊鎮董家溝村,經常能看到抱著小孩兒的大人給孩子講解墻上的經典文化故事。在這里,一面面院墻變成會“說話”的墻,不僅美化了環境,還將文明新風送入農戶。而在北京的延慶區張山營鎮,這里也有很多的文化墻,不同的是,這些文化墻都是出自農民畫師之手。13年前,劉春茹、郭維銀幾個熱愛繪畫的農民自發組成紅地球漫畫組,歌頌新農村,義務宣傳黨的強農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規。一時間,他們淳樸的創作風格、通俗易懂的創作內容很快就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張山營鎮為本區30余個社區和村莊設計繪制了大量文化墻。上、下阪泉村的阪泉文化墻主要是講述阪泉之戰、炎帝與黃帝的故事,歌頌炎帝、黃帝為統一華夏所做出的貢獻;韓郝莊村將文化墻與該村推出的紅色旅游相結合,設計制作了一幅幅民間剪紙畫,在美化新農村的同時,豐富了鄉村旅游文化內涵……

  仇莊村位于北京市通州區東南部。近年來,富裕起來了的仇莊村,不但徹底改變了村容村貌硬環境,還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統領,把弘揚孝道文化作為禮樹村風、教化育人的切入點,用“德”聚人心,以“孝”敦民風,讓仇莊從一個有名的貧窮村落后村,變成了現如今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鄉村和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從1999年起,仇莊將每年臘月二十定為“老人節”,組織村干部為60歲以上老人送去祝福和慰問金,自此奠定了仇莊“孝文化”發展的深厚根基。2014年,仇莊村將“孝”與“家風”相結合,啟動“追尋家訓家規,呼喚良好家風”主題教育活動,首創仇莊《家道三字經》,編纂《家風故事集》,為全村193戶家庭提煉制作了家風、家訓、家規,使全村呈現出“大樹底下談家道,農家院里話家風”的良好局面。因此,在“孝文化”的濃厚底蘊下,2016年,仇莊再次豐富陳列室內涵,在原有陳列室的基礎上,建成500㎡孝道館,充分展示、傳承發揚仇莊村孝文化建設成果。

  人常說,一切從娃娃抓起,說明了孩童時期啟蒙教育的重要性,而今,鄉村傳統文化也“瞄”上了在校生。在北京市門頭溝區新橋路中學,太平鼓是必修課程,全校學生都會打。新橋路中學有26個班,班班都有太平鼓隊,學校還有校隊,不但區里大小活動都有他們演出的身影,他們還遠赴澳大利亞、美國、韓國等國家,演出太平鼓,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福建省寧德市計劃到2022年末,在全市建設和培育十條鄉村振興文化帶、百個鄉村文化振興示范村、千支鄉村文化隊伍和萬名鄉村文化骨干,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文化振興之路。福安市重點打造兩條鄉村振興文化帶,其他縣(市、區)至少各打造一條鄉村振興文化帶。各縣(市、區)將依托縣域內既有的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注意與鄉村文化振興示范村的培育相結合。

  用文化啟迪鄉民是一件將有意義的事兒做的有意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民的自主意識被激發出來,主動將吸收到的信息轉化成為深入人心的理念,這也是文化的教化作用最為生動的體現。

  傳統文化富裕鄉村

  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正在從各個領域拉近城市和鄉村的距離,文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農村有自身的文化資源,數千年積累的生產經驗、手藝文化等,如果加以傳承,必能有所作為。如今,越來越多的鄉村靠著文化產業走出了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

  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村如今已是享譽京城內外的文化村。從2002年開始,高碑店村相繼進行了舊房改造、街面拓寬、河道整治等系列工程,在成功引進多家紅木生產制造商,打造古典家具一條街之后,開始走上“文化興村”之路。高碑店村先后吸引了中國油畫院、中國雕塑院、清華美院書畫高研班等520多家知名藝術機構和商家落戶這里。經過10多年的運作,古典家具、文化創意、中醫藥,已成為高碑店村“三大產業”,并有力助推了高碑店村的經濟發展。2019年該村經濟總收入已達到30多億元,人均收入3萬余元。

  山東菏澤巨野被稱為“中國農民繪畫之鄉”,農民畫師繼承當地書畫傳統和牡丹文化資源,發展起工筆繪畫產業。在魯西書畫院,農民畫師結合現代工藝手段,加上嚴謹的勾勒,創作出一幅幅雍容華貴、色彩絢麗的工筆牡丹圖。目前,全縣擁有4個繪畫專業鎮,500多個專業戶。去年全縣共銷售繪畫作品100多萬幅,收入超過5億元。全國書畫市場80%以上的工筆牡丹作品出自巨野農民畫師之手。

  云南擁有數量龐大、豐富多彩的文化名村名鎮,近年來,云南各地充分挖掘民族民間工藝資源,開發利用傳統手工藝技術,大力發展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建水紫陶、刺繡、金屬工藝品等鄉村民族民間工藝品,快速打入都市文化消費市場。云南各地鼓勵農村文化戶創新經營模式,充分借鑒“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許多農村文化戶開始探索開展各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切實提高了云南農村文化產業的市場整體競爭力。

  真正的鄉村文化從來都不會去走“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路線,而是堅定于“實用主義”,最直觀的作用就是它能娛樂鄉民、教化鄉民還能富裕鄉民。鄉村文化在歷經種種錘煉后,逐漸轉化成為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遺產,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