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去梅城古鎮,是奔赴著“天下梅花兩朵半”其中“半朵”的相約,是追隨著曾作為州城,其地位僅次于浙江省會杭州而排名第二的盛名而去。同時也感應著三江匯碧之“三江覽勝”的美景召喚,我去了梅城。在梅城,與一座座古塔,與一片片古磚,或與一條條古巷意外地相遇,心情久久無法平靜。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這座歷史與人文俱佳的江南小鎮。
三江匯聚,名人迭出
說起梅城古鎮,也許有很多人并不知曉,但如說起睦州府、嚴州府,恐怕稍有點人文知識的人就會略知一二。梅城古鎮,曾是古睦州府、嚴州府、也曾是杭州市建德縣的縣城治所。從三國東吳黃武四年(225)建縣算起,作為縣城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城內有東、西兩湖點綴,外有南、北雙塔對峙。城內的思范牌坊、建德侯坊、明桂青柯、六合古井等名勝,可訪古尋勝;城周圍的玉泉寺、萬松林、雙塔凌云、奉真道觀、烏龍嶺、 兩江成字等景觀,也可探幽獵奇。其中有與《水滸》《聊齋》歷史名著相關的文化淵源,也有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兩漢時代的朱買臣曾在此耕讀、隱居;范仲淹、陸游等名人還在嚴州做過官。
梅城所處位置獨特,其“三江聚會古嚴州,一注清流奔杭城”。梅城城南新安江自西而來,蘭江由南切入,在城東南匯合再折向東北,江也就改稱為富春江了。它曾是嚴州的州城:從唐武則天神功元年(697)遷睦州州治算起,作為州城也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明初建省以來,嚴州即為浙江11個州府之一,其地位僅次于省會杭州而排名第二,清代前期也緊隨杭嘉湖之后而位居第四。
四周青山環抱的梅城古鎮,在江邊薄薄的霧氣中,像一幅幅浸潤于畫家筆墨下的秀美山水畫,徐徐鋪展。那條三江匯合處的河流上,游船、貨船和漁船悠然而過;寬敞整潔的江濱公園里打太極拳晨練的老人,江邊浣衣的婦女,水中閑游的鴨子,構成了一幅靈動的江南水鄉風情畫。聽著那聲聲清脆的鳥鳴,陣陣棒槌起落,厭倦了城市喧鬧的我毫無防備,心情一下沉浸在這古鎮美妙的山水畫廊里,怡然自樂。
踏著青青的石板,我去看那標志建筑——古城墻上成半朵“梅花”的城垛。梅城,是因為城內的古城墻城垛成半朵“梅花”狀而聞名于世。曾有“天下梅花兩朵半”,即北京一朵,南京一朵,嚴州半朵“梅花”的高度美譽。在那個久遠的年代,當時只有京城的城墻才能按梅花形建造,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梅城這段擁有天下半朵“梅花”,其獨一無二的“雉堞半作梅花形”嚴州古城墻,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50多年歷史,是浙江省現存最早的古城墻,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斑駁的古城門,滄桑的古城墻,那擁有1000多年歷史的嚴州古城樓定川門,已經被政府部門以舊顏換新衣,以嶄新的面貌,在古老的嚴州大地上,正神采奕奕地迎接四方而來的游人。它們曾經千年的風華與榮耀,在穿越千年的風霜后,如今仍在人們的視線里再次成為焦點。定川門,顧名思義:海納百川,古往今來,都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抱負和向往。
順著道路往下走過小徑,便是東正街,街道兩旁商賈云集,人來人往。在街中徐徐前行,遠遠便看見了一座古牌坊——建德侯坊。走近一看,坊底前后各有兩只石獅,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建德侯坊”為紀念三國名將孫韶所建。牌坊上題寫著“孫紹,字公禮,梅城人,善用兵,有將才,魏黃初元年孫權為王時升遷楊威將軍,封建德侯。”牌坊背面的“建功立德”正是建德市的由來。如今,建德侯已悄然消失在歲月的歷史長河里,而他的牌坊,則是他造福一方人民,百姓世代感恩,不忘再生之德的代表。
再往前走,道路中立有醒目的一塊高大牌坊——思范牌坊,它是為紀念范仲淹而建。公元1034年,時年46歲的范仲淹官居右司諫,因反對廢黜郭皇后而觸怒宋仁宗被貶守睦州。睦州城綺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致撫慰了這位歷史名臣。范仲淹很快融入其中,他在公務之余,探山訪水,和幕僚一起游烏龍山、登承天寺竹閣、謁嚴子陵釣臺、訪方干故里,徜徉在青山秀水之間,為梅城留下了許多動人詩篇。他謫任睦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興學校。在前人的基礎上開拓建德第一所學堂——龍山書院;疏浚梅城東西湖;主持興建了嚴子陵祠堂,并親自撰寫了《嚴先生祠堂記》。可惜,梅城的山水終究留不住這位名臣的腳步。范仲淹只在睦州知州任上不到半年便調往蘇州任職。牌坊上“先憂后樂”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辨。除了范仲淹之外,著名文人杜牧、陸游、劉長卿都曾在此任職為官,詩人謝靈運、李白、孟浩然等都曾游歷過梅城山水。先賢們無不為梅城的山水陶醉,為梅城留下了傳唱千古的詩文佳作,也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深厚的梅城,曾經陸游、黃公望、嚴子陵等,一個個燦若星河的名字;《聊齋志異》《水滸》《富春山居圖》等,一部部傳承中華文明的代表佳作,都讓它在歷史的長卷里散發著獨特的迷人光彩。沿途游覽中,午飯便隨緣選了一家小館并在老板推薦下喝了一杯梅城本地的老酒——五加皮黃酒,在這個舉目遠望滿街都是古典風情的小鎮,真是頗有幾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
文史淵源,美如詩畫
去梅城,有空一定要去看看那兩個環繞小鎮的美麗之湖——東湖和西湖。東湖位于城東,有水面80余畝,湖東有壩,再有外東湖與之相接。西湖在城西,水面百余畝,湖西南有一半島謂寶華州,古時曾建寶賢書院。站在附近烏龍山上俯視城內,兩湖像明珠鑲在城中,有人將其比作烏龍的兩只眼睛,是梅城的“風水湖”。
行走在梅城清幽的青石板老街上,那青瓦粉黛的古巷和那在風雨里飽經滄桑的木樓,以及那穿過歲月風云洗禮的古牌坊,讓四面八方而來的游人,仿佛隨時都可以與一首古典的優美抒情詩相遇。在梅城,除了古樸的老街、城內東、西兩湖點綴,以及古城墻之外,鎮外還有南、北雙塔對峙(雙塔即南峰塔、北峰塔,系三國時期孫權為紀念他的母親吳國太所建)屹立在新安江、富春江、蘭江的匯合口,隔江相望,在朦朧的晨霧中,有著“雙塔凌云之美”。其中南峰塔高57米,為七層八角空心磚塔,始建于隋唐,今存寶塔為明嘉靖年間所建。
梅城,在歷史上成為浙江省著名的地方州府,是因它曾是浙西水上通道、軍事要地。在以水運為主要通道的時代,嚴州是錢塘江上游,徽州下游唯一州府。上游流域面積占錢塘江流域面積的四分之三,陸域面積是浙江的十分之三。這意味著生活在浙江三分之一區域上的人,生活、生產物品都必須途經嚴州府地,所以成就了嚴州浙西水上交通要塞的重要地位。
梅城的“錦峰秀嶺,山水之鄉”熏陶了一代文人墨客,創立了詩歌流派。伍子胥、朱買臣、謝靈運、孟浩然、杜牧、范仲淹、陸游等歷代名人都在這里留下了一首首贊美之詩;黃公望、黃賓虹、傅抱石等丹青妙手,描繪出一幅幅絢麗的畫卷,最具代表的是唐代唯一的地方詩歌流派“睦州詩派”和清代的“新安畫派”。南宋時期,嚴州是全國善本書的刻印地之一,刻印過《藝文類聚》《通鑒紀事本末》《禮記集說》等卷帙浩繁的鴻篇巨制。重要的戰略地位、繁榮的商貿交流,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嚴州被寫進《金瓶梅》《水滸傳》《三國演義》和《官場現形記》等文學名著中,亦是明清小說的重要背景。
行走在古韻悠悠的梅城,讓人記憶深刻的還有那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弄堂。狹窄的弄堂像古裝戲里頭長長的水袖,柔柔的,有時有個拐彎,彎得很有韻味。據相關文獻記載,梅城城內原有34條街巷,南北、東西交錯,現在較有名氣且保留弄堂風格的有10多條。位于北門街南側的雙桂坊弄,舊名仕義,宋元豐八年為倪直侯、倪直儒兄弟同登進士第建,故名雙桂。而位于西門街的雙井弄,因巷內有一井,井有雙圈,故名。
再者位于南大街的趙家弄,因該弄堂住戶多為趙姓而得名。此弄堂在清中期以后逐步形成,弄堂狹窄幽深,兩側是高而封閉的院墻,東西走向全長約70米,寬1.5米,頂部設有3道鐵券門連接兩旁建筑,有半圓形墻帽,由青磚砌筑,在梅城鎮眾多弄堂里別具一格,與眾不同。
而位于三星街的程家弄,也因程姓人家聚居于此而得名。這條弄堂會讓你在城中有不斷深入的感覺,它串起家家戶戶的大門,每一扇門都寫著一家的故事,于是,因為弄堂的裝訂,小城成了一本厚厚的線裝書。一座座幽深的弄堂,一段段斑駁墻沿,更像是被鐫刻在梅城時光里的故事。漫步其中,依舊能尋到那份既輕淺又深沉的回憶,有過去,有現在。梅城的弄堂,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地域風情,走在弄堂里,閉上雙眼,仿佛能聽到八百年的花炮,衣錦還鄉的兄弟倆人騎著高頭大馬走在街中。那一日,不知有多少梳妝的小軒窗竹簾半卷,深閨的寂寞蘊藏著燒紅粉腮的火焰。歷經滄桑與風雨的古街弄堂,在人們的回憶里永不褪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