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藏兵洞 神秘的地下兵城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貴平 字號:【

  洞外的韃靼人披著雪花,久等未見動靜,他們扯起喉嚨喊了半天,山塬寂寥,回應他們的,是洞內明軍兵士喊出的嘲諷和山頂飄出的炊煙——那是明軍在“吃”掉敵人后在生火做飯。這不是今天林林總總的戲說歷史劇虛構出來的場景,而是500年前發生在寧夏明長城腳下的尋常一幕。吊詭的是,當時的邊民卻能化干戈為玉帛。

  陷阱密布 步步驚心

  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水洞溝的藏兵洞,是國內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軍事防御體系。作為明長城和紅山堡的輔助軍事堡壘,這些功能完備、設施詭秘的地下兵城,曾在防御韃靼、瓦剌人(明時分屬蒙古東西部族)的襲擾中,起到穩定西北邊境的重要作用。不過,猶如茫茫戈壁深處一彎隱現的綠洲,藏兵洞又是一處見證漢蒙邊民商貿往來、化干戈為玉帛的驛站,凸顯歷史的清新之美。

  前不久,我從騰格里沙漠輾轉來到寧夏靈武市水洞溝采風。這里地處黃河東岸,東靠鹽池縣,南接同心縣、吳忠市,西濱黃河與永寧縣相望,北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放眼望去,谷深峽陡,群峰對峙,雖經風雨持續不斷的洗禮,但那些能傲然矗立、壁立高聳、經年不倒的土林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些土林多呈柱狀地形,是因千百年來氣候干熱經暴雨徑流侵蝕、切割地表后形成的。土林之上,隱約可見一段雜草叢生的明長城遺跡。

  藏兵洞和水洞溝之間,有一段4公里長的峽谷。峽谷盡頭,就是曾令敵軍聞風喪膽的軍事城堡紅山堡。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待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目前分為2006年發掘的一號藏兵洞和2012年發掘的二號藏兵洞。紅山堡與藏兵洞,形成綿延十里長的地下兵城。

  在一號洞口,我看到一位60來歲的回族大叔在清理馬鐙。大叔自稱姓馬,是這里照看考古設備的工作人員。他聽說我是從成都來的,竟有些興奮,笑說自己挺 喜歡成都,幾年前曾和弟弟在五塊石打工,掙了些錢回寧夏老家蓋了房子。

  此時,已是下午五點鐘光景,暮色四合,暗沉沉的烏云中,飛來兩只鷹隼在我們頭上盤旋。遠處,高高低低的土林漸漸籠罩在一片混沌中。眼看時間不早了,這位熱心的大叔爽快地拿起一把電筒讓我跟他進洞去看看。“記住哦,一定要跟在我后面,千萬莫亂走。里頭危險。”他一再提醒。

  彎腰進去,入洞口是青磚臺階,洞門是圓圈的小門,小得僅能走過一個人。馬大叔打開洞里的燈。燈光幽暗,讓人覺得像是走進一座奇異的迷宮。地洞蜿蜒曲折,上下相通,枝蔓相銜,長洞連著短洞,大間接著小間,上層通著下層,左盤右旋,久久不見盡頭。

  我注意到,這藏兵洞一般分上下兩層,兩層之間有地洞相連。除了坑道,還有居室、伙房、炮臺、陷阱、觀察口、儲藏室、兵器庫等,作戰、生活、倉儲設施相當完備。洞內散發著濕漉漉的泥土味,一股森寒之氣撲面而來,洞的通道,一般高近兩米,寬約一米,足可以供人直立行走。通道每隔一段設一個供人休息的居室。洞內圓形大廳,空間寬闊,足可以開個幾十人參加的軍事會議。

  在一處兵器庫的地上,我看到許多刀槍劍戟、箭頭、箭袋、頭盔、盾牌、鐵蒺藜等“原生態”地擺放著。

  走過一個上鋪玻璃的陷阱坑,借著燈光,我看見下面插滿了鐵蒺藜,心頭發怵,步子慢慢捱過,生怕不小心踩破玻璃整個人掉下去。一方陷阱內,居然還有四五具白骨,大叔說那就是當年入侵者留下的遺骸。有幾處陷阱,表面上看只是鋪了些木板或布網,但這些木板布網是可以移動的,來多少敵人就會掉下去多少。

  洞內還有一個六七平方米的將軍室,外有侍衛休憩處,內鑿土嵌建一木柜。大叔走過去,借著手電打開木柜,木柜里竟現出一個黑黢黢的逃生暗道。真是狡兔三窟呀。

  紅山堡和藏兵洞的立體防御設施,從局部看不過是明代阻擊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顆“釘子”,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很長時間“釘”控著中原軍隊抗衡北人、維護西北邊境安寧的宏大戰局。

  入侵之敵 有去無回

  那天下午,一路陪我走完藏兵洞的馬大叔說,關于藏兵洞“坑人”的檔案史實,素來很少,他還在很小的時候通過祖傳家譜,聽老輩子講過一些關于藏兵洞的逸聞。這里,我們也結合寧夏博物館介紹的史料,試著還原一下戰事情景。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年,瓦剌阿羅書部大舉入侵寧夏,但在靈武藏兵洞面前,他們栽了個大跟斗。

  一個大雪滿弓刀的凜冽清晨,阿羅書親選40名瓦剌死士,踩著山塬上的積雪,偷偷鉆進一處藏兵洞。一進去,就遇到機關和陷阱,10多名瓦剌兵很快踩上一塊接通了機關的踏板兒,馬上,懸掛于他們頭頂的鐵蒺藜就噼噼啪啪砸落下來,這10多人當場斃命。其他人沒走幾步,又踩上另一處陷阱,全部掉落到坑內的木釘上,這些木釘是固定在可以相向轉動的兩個轱轆上的,人一掉下去,很快被轱轆上轉動的釘子活活絞死了。

  剩下的瓦剌兵甚至還來不及慘叫,也被洞內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窟窿里伸出的刀矛戈戟收拾了。

  兩年后,30多名韃靼兵趁著月夜摸進藏兵洞。黑暗中,洞內的一處“生死門”悄悄打開了。生死門,一個可以轉動的木門,后面連接著兩個隱藏的洞口,木門向左一轉,人就進了右邊洞口,反之就進了左邊洞口。這一左一右,就可以在一瞬間決定人的生死。因為一邊是“生門”,另一邊則是“死路”。結果,這30余名韃靼兵全部喪命于生死門內,慘叫聲很快消融在綿綿黑洞里。

  洞外的韃靼人披著雪花,久等未見動靜,他們扯起喉嚨喊了半天,山塬寂寥,回應他們的,是洞內明軍兵士喊出的嘲諷和山頂飄出的炊煙——那是明軍在“吃”掉敵人后在生火做飯。冰天雪地,一片死寂,韃靼人攻城略地的雄心愈加凄寒。

  當年,韃靼、瓦剌人多次嘗試用水攻襲藏兵洞,但都沒用。藏兵洞選址十分講究,大多高出溝底10?15米,根本不怕水淹。更絕的是,即使暴發山洪,藏兵洞都不曾被水淹過。藏兵洞內有幾口水井,有的至今仍未干涸。當年兵士在里面埋鍋造飯,不用擔心煙熏火燎,炊煙可以通過專用通道排出洞外。

  藏兵洞內,有一處高出洞口七八米的瞭望臺,這瞭望臺嵌在洞內一米深的地方。站在那里,放眼望去,峽谷內的一切都可盡收眼底。有些瞭望臺,既可以瞭望軍情又可以通風透光,還可以采取射箭、投石、滾木,礌石、炮擊、水燙等軍事行動。

  明軍當年為什么會想到用這樣“陰損”的手段,來對付外敵呢?

  《明嘉靖寧夏新志》記載:明朝中期,鑒于韃靼、瓦剌貴族經常率兵南下,到中原地區掠奪人口、財物、牲畜,騷擾百姓,殺傷邊民。尤其是,這些蒙古族兵士經常在草盛馬肥、糧熟秋收之際入侵,中原王朝不得不調集軍隊對抗……

  那天,我離開紅山堡時,天色盡晚,一陣大風從曠野里席卷而來,沙礫和塵土彌漫在周圍。走在山塬上,四周沒有一個人,我當時的感覺只是空曠,無邊的空曠……

  互市驛站 和平景象

  歷史吊詭的地方在于,寧夏藏兵洞,既是戰爭的殘酷堡壘,也是和平的溫暖載體。

  2006年夏,寧夏考古部門首次對位于水洞溝峽谷南面峭壁中的藏兵洞行清理發掘。2012年9月,又對藏兵洞北側一遺址(也就是二號洞)進行了清理發掘。這次發掘,共清理洞道近3000米長,規模之大,均超過藏兵洞的第一次清理。

  與一號藏兵洞清理發掘的多為兵器不同,二號藏兵洞出土的文物令人吃驚,竟是以生活用品為主。出土物品有馬鐙、秤、油燈、斗、升、弩等十多種。其中,銅桿、木桿秤有170多件,鐵制馬鐙有180件,鐵質油燈有10盞;木制斗、升、格等量器有36件,皮囊有7件。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惠民說,如此多的秤、斗、升等計量工具的出土,印證了明代這一區域邊貿繁榮的景象,也說明靈武紅山堡不僅是屯兵的城堡,而且是互市的場所,曾有大量漢蒙商販聚集交匯。

  硝煙暫散的紅山堡,也沙畫般變幻出一道暖心風景:陽光一瀉千里,黃塵古道上牛車嗒嗒,騾鈴叮當。各類商號擺滿了馬匹、茶葉、牛奶、布匹、銅、錫、器皿……貨物實在堆得放不下,就借存在大大小小的藏兵洞里。單子一開,頭戴紅笠軍帽、身穿鎖字甲、足套鐵網靴的明軍士兵,扛著儲物大步出洞,“嗨”的一聲堆放在牛車駱駝上,再朝城堞上的兵士招招手,示意放行。數百米遠的敵陣那邊,穿著緊身窄袖袍服的游牧兵士相視一笑,伸出拇指。雙方皆有“西線無戰事”的默契?;煦绲臍v史夜空,隱現出一道皎潔的月明之色。

  《明史土司傳》還記載:旺盛的需求,也使得民間走私勢不可擋。明朝官府急需戰馬,補充軍力,對能搞到戰馬的商人進行的私相授受,一律暗中支持。邊貿,使世代仇敵化身商業伙伴,兵戎相見變為稱兄道弟。

  歷史在漫漫飛沙的吹拂下翻過一頁頁,當時間洗滌去高濺的鮮血,當肉體的廝搏隨硝煙化為寧靜,留存下來的只剩下那一段段殘敗的遺跡。這些遺跡,在風沙的撕扯下漸漸化為塵土,凝聚成記憶的永恒……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