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家鄉的橋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廖輝軍 字號:【

  六歲那年,從小寄養在外婆家的我被父親接回灣里上學堂。20多里的山路,到達家鄉小鎮已近中午。父親說,今天咱們不用翻山越嶺了,直接趟水回家趕午飯。

  這條河叫廈鋪河,源自群峰秀麗的幕阜山脈,沿巍巍太陽山順流而下,蜿蜒逶迤,家鄉蛟灘灣與廈鋪鎮南北隔水相望。平時鄉親們要想出趟遠門,除了父親說的趟水過河,但凡到了寒冷季節,唯有繞彎越過數里遠的山崖泥巴路,抵達鎮上東面最遠的古橋,起碼也得小半天的工夫。

  初春時分,河水開始解凍,父親擔心我受寒,沒有選擇赤腳趟水,而是找了一處狹窄的淺灘,準備“汀步”過河。這“汀步”取自河中天然鵝卵石,大約半米遠一個,雖無架橋之形,卻有渡橋之意,于是鄉親們又稱之為“跳石”。只見父親蹲下身子,人立“汀步”,背起我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挪動身子,漸漸地我感到他腳步越來越快,不由抓緊父親瘦弱的肩膀,身子隨之急促跳動起來,驚覺于水中倒影上下天光一色,人、水、石、天,相映渾然一體,天地合一,那情景至今縈繞于心。

  開學報到的日子,父親一頭擔著柴火和書桌,一頭挑著糧食和被褥,不再冒險“汀步”,干脆脫掉布鞋,高高卷起褲腿,深一腳淺一腳地趟水過河。由于水比較深,我個子又小,只好傻傻地愣在河邊,等著父親將東西送過岸后再折回來背自己。有一回無意中瞧見他那雙凍得煞白的大腿,驀地我眼中有股熱流溢出,而父親卻作沒事一樣,只輕輕說,過了這道河,外面就有橋了。

  當時,我無法理解父親話中的真正含義,卻略曉生活的困苦艱辛。說起來在改革開放以前,父親還是公社大隊會計,多年來一直藏著一個汽車夢,總想著有那么一天開上汽車自由奔駛在全國各地。后來田地分到戶,他更加忙里忙外,將所有心思全撲在責任田上,再也沒去碰觸那個藏在心底的夙愿。其實在他心里,或許開車并不是最關鍵的,重要的是覺得有橋就有路,有路就有希望,家鄉的河水對他而言,始終是一道難以跨越的天塹。那一刻,我似乎懷揣著父親的夢想,好像一下子長大了。于是我暗暗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要趟過這道河走出大山,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那座“橋”。

  轉眼已是立秋,河水日漸冰涼,村灣的叔伯們上山砍來杉木,劈成一根根厚實平整的木頭,四五根拼湊成一塊“大板凳”,再用兩根圓木架起人字形橋樁支撐著橋面,一個個“大板凳”相繼拼接起來,這樣簡易搭建的“板凳橋”橫跨河岸南北,盡管人走在上面有些搖搖晃晃,卻極大方便了兩邊的百姓相互來往和生產耕作。每當夕陽西下,“板凳橋”看起來猶如一道倒掛天際的美麗彩虹,總能勾起了人們無限的鄉愁,從小激發了我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憧憬。

  家鄉的河道峻險,水流湍急,每到汛期山洪暴發,肆虐的洪水夾帶著上游的殘枝斷木奔瀉而下,“板凳橋”雖有鐵索相連,但還是很容易沖垮打散。這時候,如果正趕上農忙,鄉親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對岸的莊稼望河興嘆了。70多歲的廖國傳老人曾是一位搭建“板凳橋”的匠人,每每念起往昔,總禁不住感嘆,年年周而復始的“搭建—沖毀—搭建”,祖輩們世世代代都是這么過來的,過去的日子苦著呢。

  我上中學時,望江嶺水電站開始建設,家鄉許多村灣都變成了庫區。雖然下游的河水逐漸變得平緩,但河床反而更寬了,水也更深了,于是風行幾十年的“板凳橋”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過了不久,鎮政府運來一艘不大不小的木船,權當作兩岸村民過河的“渡船”。說起“渡船”,全憑人工操作,一根長長的竹竿,就是撐船擺渡的工具,插入水中稍一用力,左一下,右一下,不斷推動著木船在水中前行。河水碧波蕩漾,人坐在船艙里晃晃悠悠,恍若置身江南水鄉,現在想來倒不失浪漫愜意。相比“板凳橋”,“渡船”更似一座移動的人橋,根本用不著專門的船夫,也容不得半點心急氣躁,年年需要修補,歲歲需要打磨,用它的水木年華印證著鄉親們的耐性和堅韌。如你偏不信,真要遇到對岸急著過河的,隨便敞開喉嚨吼一聲,立刻就會有人將船兒撐到你的面前。

  直到十多年前,全灣鄉親們有的捐錢,有的出力,終于攜手興建起一座平坦寬闊的“石拱橋”。通車儀式那天,在外地求學的我特地趕回去,用相機鏡頭記錄下一個個歡呼雀躍的場景。橋通路暢,灣里的綠水青山瞬間變成了“金山銀山”,往日并不值錢的樹木竹子成了行銷各地的俏貨,那些成家立業的兒時小伙伴們順勢而為,紛紛網上銷售土特產,爭做種植、養殖專業戶,興辦農家樂,家家戶戶蓋起了漂亮氣派的小洋樓,出入都是小轎車,村莊到處洋溢著歡聲笑語,儼然一副生態宜人的山區新農村景象。

  光陰似箭,轉眼間我已至中年,但不論人在何方,家鄉的橋始終盤踞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它的前世今生,它的儀態萬千,留下了世事滄桑和時代變遷的深深烙印。曾經的“汀步”一去不復返,卻依然勾勒出人與自然的山水畫卷;“板凳橋”潮起潮落,詮釋了生命輪回的意義;“渡船”來來往往,記載著時光流逝的歲月長河;“石拱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