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區新城子鎮新城子村東一公里處,村西有座水泥橋,橋東頭距小口村城堡西城墻僅10余米。自西向東的道路在橋東頭分成兩條,厚重的西城墻爬上村后的山坡,向東繞村一周把村子圍攏起來,形成一座完整的城堡。
進入城堡,一股古老的氣息撲面而來。關帝廟迎面而立,占據村子正中的位置;由碩大基石圍垅起來的城墻北高南低,城門開在南面,再現600年前古城堡雄姿。村子中央原本有一座土臺子,為將軍指揮臺,古城堡也因而被稱作將軍臺寨城堡。現在臺子早已消失,但將軍臺寨城堡卻保存到了今天。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對這座古城堡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講述起古城堡的往事如數家珍,每每都把拜訪者的思緒和情感再次拉回到歷史的陳年往事里,穿行在古村落的演變進程中,在成串的故事里游走、品味,感知和觸摸小口村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關帝廟故事多
小口村的關帝廟始建于元代,最初只叫古廟。里面供奉著關公、娘娘、火神、藥王塑像,院里栽植著松柏、槐樹,蒼勁挺拔,為廟宇增添幾分威嚴與神秘。
相傳當年康熙皇帝前往熱河行宮避暑,途經潮河川御道,遭遇反清復明人士追殺逃出御道,向東北方向急奔,正巧來到小口村。此時突遇瓢潑大雨,康熙皇帝情急之下脫口而出:“何人來為朕護駕?”話音未落,忽有人言:不要著急,二弟護駕在此。康熙皇帝聞言大喜,忙言:“有二弟保駕,我就放心了!”日后,康熙皇帝回到熱河行宮和文武百官談及此事,感慨地說:“朕轉世為帝,關羽還不忘前世桃園結義之情,保護我。朕深受感動,特封關羽為協天大帝,亙古一人!”自此以后,小口村的古廟因救駕有功而備受殊榮,古廟隨之改稱關帝廟,至今廟內墻壁彩繪仍留有康熙皇帝御封的兩條龍。
前殿內塑有紅白兩匹神馬,也是有故事的。當年一村民見白馬在麥地吃麥苗,上前追攆,白馬奔跑回村。村民一直追進關帝廟,卻不見白馬蹤跡。再抬頭看向那匹泥塑白馬,只見它嘴里正叼著麥苗。村民見狀大為驚訝,便認定這兩匹塑像馬為神馬,更堅信關帝廟是保佑一方水土的神廟,每到逢年過節,都去廟里供奉燒香,祈求關老爺保佑平安。這個習俗沿襲上百年,近幾年,前來旅游的游客路經小口村,也會慕名進廟祭拜。
將軍臺寨有傳說
小口村在修筑城堡以前叫河間營,有霧靈山清涼界大字石上的記載為證。
河間營出將軍,似古有定論。明隆慶二年(1568),戚繼光調任北方任薊鎮總兵,在明朝萬歷三年(1575)重修曹家路營城以后,又來到小口村,看到這里是一處扼守三條道路的關口,于是在明朝萬歷七年(1579)筑城堡,使之成為下轄22處關寨城堡之一。在修筑萬里長城的大軍中,戚繼光發現來自河間營的董偉中是一位驍勇善戰的中級將領,對他很是器重,封他為將軍,督辦河間營的筑城工程。
城堡在修建時,不僅不順利,還遇到了一連串的麻煩,被串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流傳至今。原計劃筑一座二百五十丈長、二十丈寬的城堡,可是這樣便把當地一個韓財主的莊園圈在城中。韓財主自然不樂意,便想盡辦法讓它修不成。后來盡管不再圈上他的莊園,但是修建的過程也不順利,它的東北角總是白天修夜間塌。人們紛紛傳言,城修到龍頭上,于是人心惶惶,沒人敢修城了。
某天村里來了位道士,他察看過四周地形后,對筑城官兵說:“這是臥龍山,你們把城筑在了龍頭上。城門前的小山崖是龍口,龍口下面有股泉水,正是臥龍飲水之地。要筑好這座城,就得這么辦??”道士面授機宜后,筑城官兵立刻執行。在城堡東面右后角四十多丈遠的山地上,挖開一條溝槽,直挖到溝槽里流出紅水為止。據道士講,這紅水就是龍血,見了龍血,龍頭就被斬斷,可以繼續修筑城堡。原來“城筑在龍頭上”是韓財主在百姓中散播的謠言,塌城事件也是他雇人干的。
城堡筑好后,因其中筑有一座將軍指揮臺,于是稱之為“將軍臺寨城堡”,從而取代河間營的叫法,并一直沿用300多年。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這一帶打游擊戰,為了在夜間進出城堡方便,便在東城墻扒開一個小豁口,于是將軍臺寨改稱“小口”,后為小口村。
據史料記載,關帝廟屬元代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方直臺基,硬山頂,筒瓦屋面。抬梁式大木架,室內墻壁及梁、枋上繪道教題材彩畫。明間五抹四扇隔扇門,斜方格格心欞花。
2007年,小口村關帝廟被列入密云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關帝廟在明清時期都曾修繕過,2010年11月,密云區投資84萬元,再次進行修繕。小口城堡南北城長253米,總長1599米。堡內存有萬歷二十五年五月初十、萬歷三十七年的兩塊城志。城門洞及南城墻上半部已拆除,其他墻體保存較好。2013年3月,小口城堡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逝去的歲月隨風而去,嶄新的生活撲面而來。小口村現有110戶,較小的城堡只容下40戶,另外70戶到城堡外建房居住,形成第二個“小口新村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