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街津口 迷人的赫哲族漁鄉(xiāng)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nóng)村網(wǎng) 作者:韓加君 字號:【

  站在釣魚臺上,腳下是黑龍江飛卷的波濤,北望是俄羅斯恬靜的鄉(xiāng)村,耳畔不時有赫哲人動聽的漁歌飄蕩??

  此釣魚臺非彼釣魚臺。我這里所贊美的釣魚臺,是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的一處著名旅游景點,也是街津口赫哲族漁鄉(xiāng)的標志,每每有中外賓朋抵達漁鄉(xiāng),漁鄉(xiāng)的赫哲人都會帶著人們登頂街津山,然后介紹街津山的來龍去脈,只聽得賓朋們心旌搖動,流連忘返??

  街津口赫哲族漁鄉(xiāng),這個位于黑龍江畔,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纏繞著赫哲人歡快的笑聲。自古以來以捕魚狩獵為生赫哲人,如今與時俱進,走出了一條少數(shù)民族超越自我的發(fā)展路徑,這就是走出茂密的山林和浩蕩的大江,在黨的富民政策引導下,發(fā)展民營經(jīng)濟,從事邊境貿(mào)易,勤勞向上的赫哲人從此收獲了新生活的五彩斑斕和水色云天。昔日沉寂邊遠的漁鄉(xiāng),如今繁榮興旺,成為一片發(fā)展和旅游的熱土,吸引著國內外游人的步履,人們沿著黑龍江、烏蘇里江,追尋著赫哲人動聽的《烏蘇里船歌》,千里萬里地來此尋覓,醉倒在赫哲人營造出的濃烈鄉(xiāng)情和酒香里。

  在共和國56個民族中,赫哲族是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xiàn)有人口5000多人,同鄂倫春族、門巴族等民族一起被稱之為我國的“六小”民族。然而,小有小的特點,小有小的優(yōu)勢,赫哲族有著很高的影響力呢!

  先說赫哲族的名人吧,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的作者烏白辛是赫哲人;著名歌手韓庚也是赫哲人,韓庚曾被KBS(韓國三大電視臺之一)評為最受歡迎的外國人;著名書法家哈普都·雋明也是赫哲族,其書法作品樸拙蒼古、嚴整端凝。再說赫哲族的歌,著名歌唱家郭頌唱的《烏蘇里船歌》,就是以赫哲族人集聚的同江市街津口、八岔赫哲族鄉(xiāng)的人文風情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這首歌穿越時空,在共和國的大地上傳揚。至于赫哲族的文化,那可像天上的星河,璀璨而多彩,赫哲族的口頭說唱文學“伊瑪堪”,赫哲人的飲食文化“剎生魚”,赫哲族的穿戴文化“魚皮衣”??赫哲族可以向世界展示的,還有漁獵文化、婚慶文化,赫哲人多彩的民族文化,豐富著共和國的文化寶庫。

  “赫哲”意為“下游”或“東方”,其含義表明了該民族一直在黑龍江下的游、祖國東部邊陲生活的史實。

  有史以來,赫哲人便居住生活在三江流域。所謂的“三江”,就是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三條大江,流淌著富饒和美麗。由于臨江而居,赫哲族在歷史上有著“魚皮部落”之稱,1949年前,赫哲人穿著的衣服多用魚獸皮制成。魚皮衣服,多用鱘、大馬哈、胖頭等魚的魚皮制成。在與自然相伴共生的歷史歲月中,赫哲人將魚皮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做到了極致,他們制作的魚皮衣具有美觀、結實的特點,而且魚皮服飾輕便,在滴水成冰的冬季不硬化,尤其在冰上捕魚時不沾水結冰。赫哲人的聰明才智由此可見一斑。

  作為一個弱小的民族,建國前的赫哲人生活和生產(chǎn)充滿了悲壯,然而,他們用生命同艱辛抗爭,書寫著民族的進步和文明。1949年后,赫哲人迎來了民族的真正的興盛。他們走出地窨子,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同江市八岔赫哲鄉(xiāng)的漁民,20世紀80年代中葉便住進了二層樓房。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下,赫哲族加快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百分之百,從漁鄉(xiāng)走進大學的赫哲人不勝枚舉。

  這里要重點介紹一個被稱之為赫哲族“第一教育家庭”的人家,男家長精悍高挑,叫尤玉鐲;女家長秀美善良叫畢桂英。1959年,尤玉鐲初中畢業(yè)在家鄉(xiāng)街津口執(zhí)起教鞭,結束了赫哲族沒有本民族教師的歷史。1962年,畢桂英從師范學校畢業(yè)的來到街津口小學任教。40余年過去了,夫婦倆培養(yǎng)出了30多名大學生、60多名中專生,帶出了一個教育世家。如今,老尤夫婦加上五個子女的家庭共計18口人,其中當教師的有10人。這個讓人羨慕的大家庭,因為出了歷史上第一位赫哲族教師、第一位赫哲族女教師、第一位赫哲族校長、赫哲族教育史上的第一個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優(yōu)秀班主任而載入史冊。

  赫哲族的生活因為三江的滋潤美好富裕,就像《烏蘇里船歌》唱的那樣——赫哲人撒開千張網(wǎng),船兒滿江魚滿倉。赫哲人的捕魚圖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每年谷雨時節(jié),黑龍江在經(jīng)歷了長長的冰封千里之后開江跑冰排,冰排撞擊聲猶如捕魚的春汛,許多赫哲人駕著捕魚船頂著早春的寒風下江捕魚。開江魚味道鮮美,鯉魚、白魚每公斤能夠賣到120多元。赫哲人勤勞勇敢,吃苦耐勞是他們的性格,他們不畏春寒,在大江上忙碌著,靠著捕魚,許多赫哲人的日子殷實起來。

  為了給三江里的各類游魚以休養(yǎng)生息,每到休漁期,赫哲人都會在將漁船停靠在灘地,收拾漁網(wǎng),更多的赫哲人學習文化知識,江畔一片和諧寧靜。在三江里,最為貴重的魚就要數(shù)鱘鰉魚了,鱘鰉魚是鱘魚和鰉魚的統(tǒng)稱。鰉魚是舊時皇帝起的名字,這種魚個頭大,魚肉鮮美,尤其是鰉魚籽,營養(yǎng)價值高,是國宴上品。如今,一旦在黑龍江或者烏蘇里江中捕到一條三四百斤重的雌鰉魚,那么收入就會超過七八萬元,但是,這種機會很少了,因為江里的鱘鰉魚越來越罕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每年休漁期人們都會向三江流域投放鱘鰉魚苗,時間會讓這些魚兒長大的。

  赫哲人最喜愛的季節(jié)就是每年的十月,這是赫哲人捕魚收獲的季節(jié),被赫哲人稱為“漁期”。從韃靼海峽逆水而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產(chǎn)卵的大馬哈魚讓赫哲族漁人喜不自禁,他們在江里放下長長的漁網(wǎng),捕撈著大自然的饋贈,捕撈著歡欣幸福。每當夕陽沉入江中的晚上,捕魚的馬嘟嚕在江水的承載下飄搖,漁民愉快的歌聲伴著船槳搖動,那種旋律讓人心醉。能歌善舞的赫哲人,用歌聲和舞蹈裝點生活,他們在黑龍江邊的網(wǎng)灘上燃起起篝火,篝火上支著鐵鍋,鍋里飄著誘人的芳香——這芳香是鍋里江水燉著的江魚散發(fā)的。赫哲人圍在熊熊的篝火旁邊,一面飲酒一面放歌:“啊啦赫、赫赫呢娜!啊啦、赫赫呢娜,黑龍江水浪打浪,浪花里飛出那尼傲的歌,歌聲繞著漁船兒飛,赫哲人的生活比大江長。”這美妙的歌聲,讓黑龍江水動容。

  赫哲族還是個古老的跨境民族呢,在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江沿岸生活著一個叫那乃族的民族,這個民族和赫哲族同根同種,至于這個民族為何一分為二?就需要歷史去解讀并給予答案了。現(xiàn)在,兩國之間的那乃族和赫哲人來往密切,關系友好,有不少友誼的故事流傳。

  如今的赫哲人,許多人走下了捕魚船,有的發(fā)展服務業(yè)、有的從事民族文化傳播。隨著街津口、八岔、四排三個赫哲族鄉(xiāng)知名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游人來到三江流域觀光旅游。赫哲人的生活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他們巧打旅游牌,做足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開發(fā)樺皮畫、制作魚皮衣,這些民族特色濃郁的產(chǎn)品深受青睞,于是,國內的游客紛至沓來,國外的游客比肩接踵。人們來赫哲族漁鄉(xiāng)聽漁歌、品江魚、賞異域風光,醉倒在赫哲人的熱情友善之中,上一頓的酒勁還沒解,這一頓的好酒又擺上了桌,自然,有烤塔拉哈和剎生魚相伴還有動聽的伊瑪堪??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wǎng)|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wǎng)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