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第一書記在行動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張慶華 字號:【

  從2015年開始,北京市陸續開展第一書記選派工作,由派出單位對結對共建村進行接力幫扶,大興區堅持把第一書記派駐工作與區域實際相結合,全面統籌、合理安排,為第一書記搭建良好的干事創業平臺。幾年來,第一書記不但走遍了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更深深地走進了老百姓的心里,交上了一份又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第一書記返城了,將改變留在了村莊;第一書記回到了原崗位,將口碑留在了百姓心間。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第一書記。

  崔江濤 造福老年人

  一

  輛自行車,一頂遮陽帽,來自大興區老齡辦綜合科的崔江濤穿梭在他掛職的采育鎮張各莊村的大街小巷,用他的熱情和實干去營造農村老人的幸福生活,村里人都說他是實實在在的好書記。

  張各莊村有60周歲及以上老人249名,占戶籍人口的22%。村里2014年自發成立“小餐桌”,免費為村中70歲以上老人提供早餐;2017年申辦“養老驛站”,目前“養老驛站”采取“村辦村營”模式,僅能為155名66周歲以上老人提供早餐服務。

  憑著長期從事老齡工作的職業敏感,崔江濤深知“村辦村營”的養老驛站和“專業連鎖運營”的養老驛站(可以提供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服務)相差甚遠。于是,他大膽建議支委會引入專業運營,提升養老驛站服務水平。從去年3月起,在崔江濤的多次努力溝通下,張各莊村與北京誠和敬養老驛站服務有限公司進行5輪談判,目前進入簽約階段,未來可為全村250余名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等專業服務內容,還可以輻射周邊3個村的就餐服務,讓農村老年人享受到同城里老人一樣的養老服務。

  為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崔江濤發揮特長在村里建起“古槐書社”,進行書法培訓。書社學員最大的82歲,最小的32歲,大部分都是零基礎,為了讓每名學員都能有收獲,崔江濤不斷豐富課堂內容,有時還配以廉政故事創作的廉政書法作品。82歲的汪培鑫老人說,“一坐兩個小時自己的腰很難受。”崔江濤建議老人少上一會兒課提前回家。可他特別認真地回答:“堅決不能落課!” 32歲的張坤是位全職媽媽,有時上課沒有人幫忙帶孩子,一歲左右的女兒就坐到教室里“旁聽”。自培訓開始以來,極少有人缺席。為了解決書法教學長效機制的問題,崔江濤在班上重點培養了兩位學員,今年安排他們到區老年書畫研究會進行一年的學習。此外,崔江濤還將教學內容制作成視頻,發布在“快手”上,不能現場聽課的村民也可以通過手機自己學習。

  方亮

  帶著希望來

  “方亮只要一進門,就拿個小凳子坐在一邊,從來沒把自己當成干部;話匣子一打開,他總是大爺長大姐短的,就像是一家人一樣;家長里短、頭疼腦熱、鄰里關系都是我們交流的話題。看到這樣的場景,鄉親們都很感動。”小黑垡村的村民如是說。

  來自北京西直門綜合交通樞紐地區管理委員會的方亮,初到大興小黑垡村掛職,看到該村都是老黨員、老干部、殘疾人、低收入戶時,第一感覺是難。很快,方亮決定走村串戶,腳踏實地了解村里每戶的基本情況,就這樣,他深入百姓家,精準地為小村植入脫貧致富的增長點。

  小黑垡村共有573戶、1231人,但卻有133位殘疾人,占全村人數的10%,因殘致貧,2016年被認定為北京市低收入村,這讓方亮看在眼里,急在心頭。為了幫助村民脫低增收,經過不斷努力,小黑垡村與北京市農科院結對,成立了小黑垡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并將低收入戶吸納到合作社,由農科院免費為其提供菌棒和技術人員。合作社成立后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傳統美食,去年的直接收入近40萬元,依托農戶入股+保底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低收入戶增收;另一方面合作社為低收入農戶提供了65個就業崗位,進一步確保低收入戶脫低。這不但壯大集體經濟,而且為低收入戶與村民帶來了新的創收方式。“我們期待結對幫扶能為這個小村落,注入更多新鮮的力量”,方亮說。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細心、用心的人。針對村內殘疾人多的情況,方亮從為村民送健康開始,用心、用情、從細、從小為村民做實實在在的事。從一開始的流動醫療服務車開進了村里,到現在鎮衛生院在村里建立了醫療服務室,方亮的想法得以落地。他還經常奔波于各個區,走訪每一家能為村里帶來發展的單位。通過不斷努力,小黑垡村目前已與西直門管委會、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市農科院、北京市林業局、經開區科技局等多家企事業單位結對,形成共建機制,通過優勢互補促進結對雙方的共同發展。

  第一書記雖然辛苦,但是方亮覺得很幸福,只因他心里始終想著如何建設一個更好的小黑垡。“我希望能帶著希望來,帶著滿意歸。”方亮說。

  趙小清鞋有多少土 心有多少譜

  來自北京化學試劑研究所的趙小清,知道要去黃村鎮三間房村掛職時,腦海中立馬浮現出條條大道、錯落有致的房屋、花紅柳綠的小村,心中充滿了期待。

  甫到三間房村,看到的景象把他驚呆了——典型的多合一服裝廠,侵占街道的“小耳房”,堵塞了消防通道的車輛,隨處可見的生活垃圾。這情景,讓他倍感壓力,更是急于改變現狀。于是,他一邊查閱村內的相關文件資料,一邊挨家挨戶地串,詢問情況,一走就是一天。就這樣,他走遍了村內的每一個角落。原來,因交通便利,租房成本較低,三間房村吸引了大量的務工人員和小型服裝廠等低端產業,外來人口最多時可達15000余人,成了人口倒掛村,村民在租房利益的驅使下陸續翻蓋房屋用于出租,致使形成了以上問題。

  摸清了情況后,他馬上開始行動。村內南邊有一塊荒置許久的自留地,在他的建議下,建成了停車場,能停放300多輛車。此外,村里還利用其他三塊自留地正在建設停車場,全部建成后能停放車輛1000余輛,這樣就解決了堵塞消防通道的問題。

  針對村內環境衛生和侵街占道的問題,他帶領村“兩委”開展環境整治,一條街一條街地清,一車一車地拉,同時還和村民及租戶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做到獎罰分明。針對村內私搭亂建的問題,他積極發揮第一書記的帶領作用和村內“兩委”、鎮包片領導,區包村干部一直奮斗在拆除違法建筑的一線。挨家挨戶發公告,建臺賬,摸情況,講政策。此外,在他的努力下,村子已經裝設了路燈、改造了老舊自來水管、入地了高壓線。下一步,還將建設村內活動廣場、充電樁等,真正地讓村里大變樣,更美好。

  現在,路寬了,路凈了,村美了,三間房村村民幸福感更強了。

  “我們都是村子的守夜人,既然村民把這個家交給你,就要把村莊發展好,把老一輩留給我們的歷史風貌、傳統村莊留給下一代,可持續發展。”趙小清說。

  人人爭先,個個奉獻。以黨建為抓手,促脫貧的南小營村第一書記胡慶福;精準施策,提升群眾安全感的大臧村第一書記李春雷;一心為民,群眾心中“一家人”的周村第一書記劉思; 創新支部發展理念,推動村莊治理升級的羊坊村第一書記薛濤等等,都是被村民認可的帶頭人。

  駐村“第一書記”入村后,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明顯加強,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基礎保障能力明顯提高,脫貧致富步伐明顯加快。在解決一些農村長期未能解決好的難題、促進農村改革穩定發展、推動富民強村,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以及培養鍛煉干部等方面,第一書記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