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羅泉鎮和天下唯一“鹽神廟”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貴平 字號:【

  前不久,成都15輛大巴車載著900名戶外愛好者,經成渝高速公路,浩浩蕩蕩開到蜀中名鎮羅泉。

  群山環抱中的羅泉古鎮,山色蔥蘢,空氣清新。當成群的戶外愛好者一出現,鎮上人都傻了眼。平時冷冷清清的鎮子頓時比過年還熱鬧,孩子們滿街跑來跑去。

  不過,鎮民們“有備無患”,他們一大早就在門前擺放著連夜趕制出的豆腐包子。

  頭天晚上一直下雨,一位副鎮長焦慮地給他朋友、成都知名驢友“獅子”打電話說:“如果明天繼續下雨你們不來,全鎮人都會扛著豆腐包子來我家喊買單,那一輩子也吃不完呀。”

  國內唯一拜“鹽神”的古廟

  羅泉,一座隱于深山中的百年老鎮,曾經權重一方,管轄仁壽、威遠、資中三地。沱江支流珠溪河,從鎮邊緩緩流過。

  《資中縣志》載,羅泉鎮成名于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時,發現這鎮子商賈云集,但珠溪河水不能飲用,他命人挖井取水,井的形狀似籮筐,泉水奔涌,名之“羅泉井”。

  來到羅泉,當然得去看看鹽神廟。

  這是國內唯一用來紀念、朝拜“鹽神”的廟宇,位于五里街子來橋的東隅。子來橋建于明代,長50米,橋頭立有龍頭和貔貅,綠苔斑斑。

  跨入廟門,古樸之風撲面而來,嚴整古樸的建筑,透視著濃郁的滄桑味兒。從戲臺下穿過進入院壩,先是一片令人壓抑的暗色,進到院內豁然開朗。院壩正前方的臺階上是正殿,兩側有牌坊、戲臺、耳樓、走廊等。

  主脊正面,翹角密布,每個翹角都掛有響鈴鐺兒。曾多次來鹽神廟采風的成都攝影師趙平說:屋脊上的鈴鐺聲讓平時寂靜的廟宇有了活力。一夜風吹,鈴聲悠揚,宛如一首悅耳動人的樂曲,傳說中經常吸引各種龍、鳳、虎、豹等飛禽走獸駐足傾聽,整個廟頂也成了善獸益鳥的大樂園。

  鹽神古廟,占地面積1275平方米,建筑形態保存完好,這在整個西南地區都很罕見。

  《資中縣志》另載,羅泉鹽業比中國著名的鹽都自貢,還早400年。它歷經秦漢、三國、南北朝,經唐、宋、元、明代,在歲月更替中不斷發展,至清朝時發展到頂峰,光緒年間已有鹽井1500多口,所產精鹽于1925年獲得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品質號稱天下第一。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當地鹽商們出資修建鹽神祠,得皇帝認可后改名為“鹽神廟”。這也是國內獨一無二的鹽神廟。

  “鹽神”是誰?大名鼎鼎的管仲。

  管仲,當年靠開征鹽鐵稅,為齊國成為戰國霸主立下舉世之功。

  如今的鹽神廟,只有71歲的胡道長一人看護。胡道長50歲時拜師出道,青燈孤影中,一住就是21年。

  秋風瀟瀟,煙雨蒙蒙。羅泉鎮五里古街,猶如一幅蒼潤悠遠的寫意畫,到處是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屋檐上的玲瓏翹角、木刻石雕,門匾窗花,無不顯露出老鎮建設者的精湛技術。

  羅泉鎮還有一個有趣的歇后語:羅泉井的鍋巴鹽——包咸(涵)。這說的是,“鍋巴鹽”是羅泉井獨有的特產,是將鹽井中的鹵水加以黃豆磨成豆漿,放入鹽鍋里的鹽鹵熬煉分解,一直要熬七天七夜,使鍋中的鹽汁結成鍋巴,越結越厚,最厚的可達一市尺,冷卻后堅硬如鐵,要用鐵錘才能打成碎塊,用麻繩吊著,按斤兩售賣,價格是普通食鹽的三倍。有些人不知道是什么東西,賣主就說這是鍋巴鹽。問:咸不咸喲?賣主就回答:“包咸”。方言中,“咸”字與“涵”字諧音,于是人們就借用來作為寬容諒解之詞。

  習武之鄉的“保路”壯舉

  “鎮上老輩子,大多會些拳腳。”在墻體斑駁的羅泉老茶館,自稱每天要來“泡”半天茶的居民鐘四寶告訴我:目前中國武功約有58個派別之分,其中極負盛名的“盤破門”功夫就創源于羅泉鎮。

  羅泉鹽業自古繁榮,也就引來土匪出沒,一些富商大戶為保家護院,紛紛開辦拳社訓練子弟,因此武風盛行。清雍正年間,羅泉鎮新橋村有個名叫劉灨的袍哥大爺,他經營鹽業,家道富有。劉灨27歲那年隨一名道人去峨眉操習盤破門拳法,后又三下河南嵩山,學得少林寺拳法。他將峨眉武術、洪門武術、岳門脫化功等眾多功夫融于一體,獨創了“齊步云腳高樁盤破”拳法,從而創立了名噪一時的盤破門。

  傳說劉灨大半生浪跡江湖,晚年回到資中市武廟和羅泉鎮后,悉心教授武功。他根據教派祖訓,令弟子只習武不做官,這樣弟子們都與科考無緣,熱衷打擂臺比武功。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是武圣人關羽的生日,劉灨就把這天定為打擂比武的日子,四川各路袍哥習武之人都會慕名趕來參加并祭祀關公,互行“歪屁股禮”(即相互側著身子歪著屁股打躬作揖,這是四川袍哥的特殊禮節),熱鬧非凡。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羅泉鎮的盤破門武功,還多次代表四川省參加全國和世界級武術大賽,斬金獲銀上百次。

  那天下午,我在子來橋附近看到,一位80多歲的朱姓老人在練習盤破門。他身手矯捷,舉手投足,風生水起,半小時一口氣兒練完,臉色平靜如常。

  朱大爺身邊一男子給我講了個故事:那年十一黃金周,鎮上游人如織,有個外地男子正要偷擰一游客的相機鏡頭,被義務安全員朱大爺發現。他跨步上來緊緊捏住小偷的手。小偷的同伴朝老人瞪眼辱罵,還想扇他耳光,哪知手沒挨著就被老人另一只手捏得緊緊的。兩人拼命掙扎,臉色蒼白,掙到后來被老人反扭手臂。賊娃子知道遇到高人了,馬上跪地求饒。

  “我們這老鎮,大伙兒來來往往就像一家人,從光屁股娃娃到老得拄拐杖,街坊鄰居連架都不吵,哪里容得下偷雞摸狗的事?”朱大爺笑著說。

  好武之人,必秉忠義。

  五里街有一座福音堂舊址,墻上有一面“羅泉井會議”字碑。這里,居然是醞釀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歷史故地。

  1911年6月中旬,為抵制清政府向列強出賣筑路權,四川保路運動同志會成立。是年8月4日,由同盟會會員(也是袍哥大爺)龍鳴劍、秦載賡發起,在福音堂召開“攢堂大會”,決定發動武裝起義。同年9月7日,川督趙爾豐引發“成都血案”,龍鳴劍、秦載賡等人立即將消息書于木牌上趁夜分投江中,發出“水電報”。

  一時間,四川各地紛紛起義,抗擊清軍。羅泉會議也成為四川保路運動中由和平請愿向武裝斗爭的轉折點,并成為武昌起義推翻清廷的重要導火索。

  不吃豆腐,不算來過羅泉

  明清時候的羅泉古鎮,原有九宮一寺八廟,但如今,一些遺跡因年久失修蕩然無存,尚存鹽神廟、城隍廟、萬壽宮、東岳廟、羅泉會議會址、繡樓、四合大院以及許多古民居。

  四川民間有“羅泉豆腐甲天下”“不吃豆腐,枉到羅泉”的說法。

  “用石磨推出的豆腐,又細又嫩。”在鎮上做了20多年豆腐的王世敦老人說,他家祖祖輩輩都用石磨磨豆腐,雖然如今有了電動磨豆腐機,但老王把家傳手藝傳給了女兒小王,一再叮囑她依然使用石磨磨豆腐,說這樣磨出的豆腐才細膩、鮮嫩、綿實。

  前面提到的“豆腐包子”更是四川一絕。豆腐包子,是把肉餡夾在豆腐中間,進行各種烹飪,吃起來特別有味道。小王說,是清澈珠溪河的水和當地鹽業的發達,才造就了當地豆腐好吃的秘訣。

  鎮上的豆腐包子一般6毛錢1個,10元1斤,價格不貴,味道很美,不僅本鎮的人喜歡,成都、重慶、貴州等地也常有人開車或品嘗,或購買。羅泉街上,到處可見賣豆腐包子的攤點。他們也不吆喝兜售,頗有點“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味道。那天下午黃昏時,全鎮的豆腐包子都被那成都的700多名驢友一購而光。

  千年滄桑,羅泉鎮一街一巷、一磚一瓦、一樹一草,都依然保留著往昔風韻。

  那天黃昏,春雨滋潤街頭,懷著求道式的神圣感,我默默走在羅泉鎮的老屋和斷壁殘垣間,手頭的相機輕輕釋放快門。不遠處的珠溪河汩汩流淌,低吟淺唱,像是為這個曾經的“天下第一鹽鎮”唱著挽歌。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