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黃瑪瑙、夏日的綠翡翠、秋天的金琥珀、冬日的白玉石”。這是人們對這個塞上小城——山西右玉四季美景的描述,真的是那么形象,那么準確。
右玉是聞名全國的古堡之鄉,那些散落在山嶺之間或威嚴或殘敗的古堡,能在右玉“旅游興縣”的戰略中,承擔什么樣的角色?那些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古堡,又蘊含著什么樣的奧秘?
據載,右玉縣地處晉蒙交界與長城沿線,是一塊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生態建設成果突出的傳奇土地。該縣從戰國時趙國在境內設立雁門郡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2300多年。長期的民族交融與碰撞,給右玉這個地方留下了遍地的古城、古堡和林立的烽堠、煙墩,境內現存有古長城89.2公里,古城堡100多座,烽堠哨嘹墩140多個,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古堡之鄉”。右玉境內的一代雄關“殺虎口”,自古為我國北方著名邊關要塞,開啟了中國連通俄羅斯、中亞的“茶葉貿易之路”,同時也是近代移民實邊、晉商旅蒙要道。
時任右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冀全喜推薦該縣原政協主席王德功一路同行。王德功老人年近七旬,他退休之后,寫了一本名為《右玉古城堡》的專著。
第一站去的是云石堡。從右玉縣城開車出來40多分鐘后,王德功指著窗外的一處山地,“那就是舊的云石堡,明代的,在當時就廢棄不用了。回來再看吧。”
“您的意思是,還有一個新的云石堡,這個堡在歷史上很重要嗎?”我問。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堡,你知道明朝中期,隆慶皇帝與韃靼議和在邊塞茶馬互市的那段歷史嗎?”
“隆慶議和”是隆慶皇帝下詔,封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為順義王,并批準了在長城沿線多處開辟市場同蒙古族進行貿易,結束了在長城沿線燃燒了幾十年的戰火,直到明末長達70多年的時間里蒙古族和明王朝始終保持著和好的關系,沒有發生過重大的軍事沖突。
這跟右玉有什么關系,跟云石堡又有什么關系?
“當年的談判就是在云石堡里進行的,茶馬互市的地方,就在云石堡之外,明軍住在云石堡里,監控著交易市場,保證那里的安全。”王德功說。
說話間,車爬上山坡,一組巨大的黃土城墻兀立在眼前,殘破而滄涼,有人在城墻腳下刻著三個巨大的字:“云石堡”。旁邊有一塊白色的石碑,那是云石堡被右玉縣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銘牌。
踩著荒草,迫切地沿著山坡走向城堡。一時間覺得那里面依舊駐扎著明朝戍守邊關的將士,帶著滿面的征塵,為我推開厚重的城堡之門。然而,什么也沒有。
甕城已經殘破,從殘垣依然看得出城墻是那樣巍峨,大約有12米高,兩邊用木板夾著,一層一層用黃土夯實。原先一定是無比堅固,后來人們在城墻根上打洞,作為居室。那洞一米多寬,不到兩米深,窯洞一般,但顯然已經有許多年沒人居住。
通過甕城進入城堡的主體部分,眼前的景象讓我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那里面不再有軍營店鋪,不再有軍人和居民,不再有駿馬與牛羊,而只是一片平坦的土地,長著玉米和土豆,綠油油的一大片,被城堡殘破的城墻圍著,生機盎然。
400年前,戍守在這里的將士,一定不會想到,他們的城堡變成了一片寧靜祥和的農田。
“那里就是馬市。”王德功的話讓我從歷史回到了現實,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云石堡的西面隱隱約約有一座小土城。
“咱們過去看看吧。”我說。
“就是一個土圍子,里面一塊平展的地。當年,草原上的蒙古人就牽著馬來,在這里與中原的漢人交換茶葉、綢緞等生活物品。”王德功介紹說。
我用照相機的長焦鏡頭調了一下馬市,鏡頭里的景致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那是山坡上一個獨立的土圍子,很大,周圍沒有什么遮掩。一個見證著民族碰撞融合歷史的古跡,就那么落寞地兀立在山坡上,聽任芳草萋萋,讓人心中陣陣感傷。
回程進入云石堡邊上的村莊,我想問問老鄉這座在歷史上有如此地位的古堡,有沒有吸引游客的目光。
云石堡是個不大的山村,曾經也有300多口人,但現在只有狗吠,鮮有人聲。我們好不容易才在村莊里找到一位婦女,她說自己已經70多歲了,在村里還算年齡小的。“現在住在村里的都是老頭老太太,最小的也58歲了,村里的年輕人都到城里打工了,住在城里不回來了。”
“云石堡在歷史上很有名氣,現在有人來這里玩嗎?”我問。
“新中國成立前,云石堡還是個交通要道,人來人往,后來不行了。現在,也有旅游的人來,我們也盼著人家來,有個人氣,有點收入。”老婦人說。
“你能掙點旅游的錢嗎?”我問。
“好嘞,去年來了幾個大學生,在家里炕上住了一宿,吃了兩頓飯,給了100塊錢。他們說,還會介紹別人來呢。過一陣子放暑假,這里人就會多點。”老婦人說,看上去這點收入讓這個山村婦女很滿足。我想,她在內心里一定是與種土豆的收入進行了比較,很明顯,接待旅游者的勞動付出更少。
離開了新云石堡,在回右玉縣城的路上,再一次見到了舊云石堡。一個高大威嚴的黃土城堡,兀立在山頂之上,落寞地俯瞰著腳下的河谷,只有太陽用余暉給她繡著溫暖的金邊。
“為什么會有新舊兩個云石堡?”我問王德功。
“這里面有一段插曲,你記得三國時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街亭因被司馬懿圍困,缺水而導致失守的故事吧。舊云石堡坐落在孤山禿峰之上,四五里之外才見河水,若是敵人切斷水源,山頂上的城堡不幾天就會成為馬謖的街亭。因而在明朝萬歷十年被廢棄了,成為右衛古城堡建筑中的一處敗筆。”王德功說。
“這段故事也讓舊云石堡有了看頭,新舊云石堡相距不遠,連在一起,不是一條很好的旅游路線嗎?”我說。
據統計,右玉總土地面積為1967平方公里,有古城堡100多座,每2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古城、古堡。這些古城、古堡在歷史文獻中有明確記載的就有80多座,該縣近300個村莊1/3以上現存和曾經有過古堡,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堡、古寨有30多座,其他不同程度地受到人為或自然因素的毀壞,但大多數還存有遺址。2006年8月,右玉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古堡之鄉”稱號。
其實,它們都是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的主城部分。這里的古堡見證著中國古代歷史的著名事件,蘊含著豐富的旅游價值。
實地探訪下來,我覺得右玉古堡可以簡單分成兩類。一類是現今依然有人居住的古堡,如右衛古城、殺虎堡、威遠堡、牛心堡等;另一類是已經無人居住的古堡,如云石堡、云陽堡、鐵山堡等。兩類古堡風格在歷史上恐怕是大致相近的,而如今給人的感覺卻迥然不同。
右衛古城雖然在歷史上經歷過許多慘烈的戰斗,但城損而復修,至今大致保持著原始風貌。城中有幾百戶人家居住,有規模不小的中學,飯店、旅館和各類商店,人們在古堡中央的十字街頭,自由地擺攤售賣各類農副產品。如果不是四周有三丈高的城墻圍著,進城得穿過古老的城門洞,你會覺得,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鎮子,或者大一點的村子。
這里的城墻可以隨便上,我站在城墻上,向外張望,但見一望無際的田疇沐浴著和煦的陽光,一條小河閃著寧靜的金光,那曾卷起滾滾煙塵的蒙古鐵騎,都隱沒在歷史的深處。向內張望,卻是一幅世俗而又溫馨的生活畫面,古城里房舍林立,炊煙裊裊,道路縱橫,交通繁忙。只不過,人們不是騎馬,而是乘著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往來穿梭。
有人居住,古堡才顯得那么生動鮮活,類似的場景也可以在威遠堡、牛心堡找到。我一直在想,也許中國古代的許多城堡都是這樣的,只是那些古代城堡大多毀掉了。而右玉這些活著的古堡,正好可滿足我們對古堡歷史的部分好奇。
更多的古堡已經無人居住,如云石堡、云陽堡、鐵山堡等。這些已經無人居住的古堡,也有其不同尋常的味道,吸引著畫家、攝影愛好者關注的目光。
近幾年,右玉縣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大打旅游牌,將全縣境內所有的長城古堡都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過加強對境內的古城、古堡的保護利用,不斷挖掘積淀深厚的文化資源,使全縣的旅游業日趨發展,蒸蒸日上。
縣財政每年列出專項資金20多萬元,用于文物的勘測保護和鄉村管理文物人員工資補助。縣宣傳、文化、文物部門還對古堡長城范圍內的石刻、石碑等古跡進行搶救性保護,先后收集散落在民間的長城界碑、墓碑、石刻100多通,建起了石碑、石刻展廳,通過另一個側面展示右玉厚重的歷史文化。
近年來,右玉縣堅持保護與開發并舉,繼續以學術研討會、文化論壇的形式,對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大力開展對境內北魏和明代的長城以及古堡、古橋、漢墓群等文物遺址進行科學規劃,合理保護利用文化資源,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使其形成了一道蒼涼、古樸的風景線,讓游人去體察感受當年那段金戈鐵馬、刀光劍影、鼓角錚鳴、烽火邊城的歷史歲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