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是新時期的文明窗口,也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近些年,在北京市懷柔區,不同的鎮鄉街道、社區農村,也紛紛探索出了倡導垃圾分類的高招兒、妙招兒,在種種好做法的推動下,垃圾分類漸成人們自覺,漸成懷柔居民生活方式的一項內容。
一輛車改變一種生活習慣
如今,在懷柔區廟城鎮的18個村,垃圾有專人收、有專車收。2018年8月開始,廟城鎮140輛垃圾分類車上崗,每天轉村入戶,在收集垃圾的同時促進分類習慣的養成。
說起垃圾分類車,該鎮環境辦負責人王紹海挺自豪:“這車就是我改的。”原來,如今的垃圾分類車,之前是各村用來收集垃圾的普通車。車后面只有一個大箱子,垃圾只能全往一處放。近兩年,懷柔區大力倡導垃圾分類,2018年初,王紹海也就此打起了改裝垃圾車的主意。他把垃圾車后面的箱子隔為兩部分,后面又加裝了一個架子,放進兩個垃圾桶。改造之后的垃圾車共有三處存放空間,第一處放生活垃圾,第二處放建筑垃圾,最后面的兩個桶里放廚余垃圾。
8個月后,140輛改造好的垃圾分類車正式上崗,18個村的保潔員人手一輛,按照所包戶,每天到分管戶家收集垃圾,指導各戶做好分類。王紹海說:“垃圾分類車走村串戶近兩個月了,明顯感覺村民的分類意識在提高。以前,一個大袋子什么垃圾都裝,現如今,垃圾袋多了,分得也細了。”為了進一步倡導村民養成垃圾分類習慣,垃圾分類車還貼上了車貼,介紹相關知識。
去年,廟城鎮建立健全垃圾分類長效管理機制,以垃圾分類車為載體,實現了源頭分類、專人收集、專車運輸分流各環節的緊密銜接。目前,全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日漸完善。在此基礎上,鎮里成立了垃圾分類領導小組,實行定期督查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全面監管垃圾分類實施不到位、清運不徹底、處置不及時等問題,同時建立目標責任制考核,確保垃圾分類落實到位。
垃圾桶也能萌萌噠
走在懷柔區雁棲鎮各村的大街小巷,人們發現,家家戶戶門前都放置了一個精致的分類垃圾箱,里面裝著不同的垃圾桶,上面還有垃圾分類知識宣傳畫。為此,雁棲鎮新制作安裝了近2000個分類垃圾桶,為深山區7個村發放1104個,淺山區帶有民宿旅游5個村發放800個。
雁棲鎮共有21個行政村、2個社區,分為深山、淺山及平原三個類別,針對不同情況,鎮環境主管領導進行了前期調研,根據使用需求設計了不同類型的分類垃圾桶箱。平原、淺山區設計了與村莊建筑風格配套的木制外型分類垃圾桶,深山地區則使用不銹鋼作為主體材料,分別裝有灰土垃圾、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桶。
村民根據垃圾的不同類別進行分類,分類垃圾桶裝滿后,倒入村級分類垃圾桶內,相關部門和單位按照平原每天一次、山區每兩天一次的頻率回收。下一步,雁棲鎮將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知曉率,力爭形成“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打下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給垃圾桶續命
垃圾桶打補丁接茬用。懷柔泉河二區,垃圾桶挺節儉,打上鐵皮補丁照用,干這事的就是64歲的垃圾分類員李士明。3年來,他給50多個垃圾桶打過補丁。平均使用壽命一年多的垃圾桶,經他手,再用一兩年不成問題。
和許多人一樣,李士明從單位退下來以后,和老伴在家安享晚年。3年前,社區招聘垃圾分類員,老李本就是個閑不住的人,一聽這消息,就報了名。正式上崗后,他的生活也就此和垃圾桶打上了交道。
每天上午七點半到八點半,下午五點到六點,和社區其他13位垃圾分類員一樣,李士明雷打不動,準時到自己負責的點位,分揀垃圾、擦拭桶身、打掃周邊衛生??干著干著,他發現了一個問題,如今的分類垃圾桶大多是塑料材質,風吹雨打加上磕碰,很容易壞,少個轱轆、掉個桶蓋的事也時常發生,舊的用不了了,雖說社區會定期換新的,可在新舊垃圾桶交替期間,確實帶來了不便。
李士明這代人,打苦日子過來,家里舊東西舍不得扔,修修補補接茬用已成習慣。看著稍微有些殘缺的垃圾桶,李士明上了心,“不如試著修修。”說干就干。上班時會的修補手藝,全都派上了用場,這些年攢下來的手鉆、攪模機、鉚釘也都有了用武之地。這還不算,他還盯上了即將淘汰的舊桶。“有的垃圾桶,雖然桶身壞了,但是轱轆都能用,我就把這些個零件都收了起來,保不準就能用上。”打這以后,李士明干完了日常工作之后,就利用業余時間,給垃圾桶打補丁,一干就是3年,現在,他負責的5個分類垃圾桶里,有3個都打著補丁,修補后用了4個多月照樣結實。
社區里其他垃圾分類員,干完了活,換上衣服,聊天打牌挺愜意,一開始,看著李士明給垃圾桶打補丁,有人就這么勸:“李師傅,別弄了,反正也得換新的,您費這勁干嘛?”每當這時,李士明總是笑笑,依舊埋頭敲敲打打、修修補補。“打補丁的垃圾桶比新的都結實,還省得新桶沒來之前的這段時間,垃圾放不下,再一個,也節約了資源不是。”李士明說。
3年的堅持,李士明在社區有了“名氣”。曾經勸他的人,觀念也隨之轉變,垃圾桶壞了,最先想到的就是找李師傅。“李師傅,我這垃圾桶少了個轱轆,您還有富余的沒?給咱換一個。”“老李,還有罐頭皮嗎?這垃圾桶少一塊,您給補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