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說,生我的那個前夜,她做了個夢。夢到從即將收割的金黃麥田里逮到一只野兔,抱回了家。夢醒時的清晨,我足月出生,時于乙卯年八月中。
我是一個農家娃。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農村的田野里織進了我的童年故事,和永遠揮之不去的深刻記憶。深刻的未必都美好,但是每每憶起,也會讓一個走近中年的男人默默淚流。
兒時記憶多混沌,有斷續、有片章、有閃影,但是能保留下來的,便一生難忘。上個世紀末,在我5歲之前,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社員和生產隊。因為,我家房子和院子與生產隊的麥場一墻之隔。我從小就被冠名為“社員”,生產隊偶爾給社員分一些蔬菜,都是按家里有幾名社員來分配的。那時我弟還沒出生,家里只有爸、媽和我3名社員。所以,每當生產隊負責敲鐘的陳老頭在落日余暉中,爬上鐘梯,揮舞著錘子把鐵鐘敲得響徹四方的時候,我便先于父母一步,搶先來到生產隊的晾曬場上,領走我家3名社員應分配到的蔬菜。
生產隊的麥場很大,面積約有兩三個足球場大小,分為四區域。最北面是牲口棚。牲口棚不是一個簡單的棚。它包括數間的牛棚、馬棚、驢棚、騾子棚等。這里寫了一個“等”,是因為我記不清了,好像還有“羊圈”和“牛馬驢”的下崽兒專用的棚子。除了各種牲口的棚子之外,還有一長排的草料房,20來間的大車庫,以及套車的工具棚子和兩間“看牲口的、喂牲口的”人的管理用房。出了牲口棚這個場子,緊接著的南側是一大排敞棚。“敞棚”應該算是一個專有名詞了。生產隊麥場里沒有門窗的房子叫作“敞棚” 。“敞棚”是用于臨時停放和存放麥場里經常使用的農機具和工具的,比如:脫粒機、揚場機、打垛機、粉碎機、大秤、草面機、抬杠、大板、竹杈、挑杈、剎筢、竹筢、背筐、大篩筐、小篩筐、抬筐、麻袋、口繩、撞板兒、平锨、簸箕、笤帚、掃帚、苫布等。“敞棚”的外面,和“敞棚”相連的是一整片的、大約一個足球場那么大的水泥地面,這是麥場里的晾曬場(也稱:曬場)。晾曬場的水泥地面并不平坦,而是做了幾道屋脊狀的緩坡,為的是晾曬糧食時,如突有陰雨天氣,能快速地將糧食先推堆于曬場的脊頂,不至于被水沖淹。晾曬場的南側是一整片的“土場”(也稱:大場)。“土場”是黃土地面,面積非常寬大,是晾曬場的一至二倍。這里主要是莊稼收回來之后的放置區,脫粒之后秸稈的堆放區、晾曬區。“土場”易失火,在土場的周邊,還設置了數個消防水池,水池邊的場墻上有大字的消防標語。每年“麥秋”和“大秋”到來之前,土場都需要“杠場”。社員們將土場掃凈,把生長的荒草拔去,用平锨鏟土把被雨水沖刷得不平坦的場地填平,然后,套上小毛驢兒拉著石碾、石碌碡、鐵碌碡一圈圈地碾壓,直到平整、泛起光亮。
土場“杠”好了,泛起耀眼光亮,社員就要開始忙碌了,迎接豐收。
在京西農民的思維里,“秋”字,不僅僅表示秋天。秋,還有收獲的意思。冬小麥是4月開始灌漿兒,5月份下旬黃梢兒,6月初開鐮。割麥子時,一般都在6月5日前后,天氣正炎熱。然而,農民們把這個時段,稱為“麥秋”。收麥子因此也稱為“收秋”。9月中旬,棒子揚了花兒、落了穗兒,掰棒子、“釗”棒子、包棒子、曬棒子、耕地、筢地、插標、打畦、整地、播種冬小麥、蹲地、壓麥子,這些活計總稱為“大秋”。另外,還有“豆兒秋”,意思是收豆子的時節。在從前,農村人有句俗語:面條沒撈到碗里,都不能叫豐收。因為不管是麥秋還是大秋,老天總是喜歡在收秋的時候下雨,有時把莊稼淋在田地里;有時把收回來的莊稼淪在麥場上;有時把脫粒下來的糧食濯在曬場;有時也不下雨,但是每天都陰著天,不出太陽。糧食晾曬不干,被捂得發了芽??因此,農民在收秋時,要趁天氣好的時候,抓緊干活兒,既不能誤了收,也不能誤了曬,更不能誤了播種。數道工作程序都要在收秋的這幾天內迅速完成,最終踏踏實實地實現顆粒歸倉,這才能叫作“把面條撈到了碗里”。因此這一連串的繁重、迅速、緊張的收獲過程,也被京西農民形象的叫作“搶秋”。記得我們生產隊隊長在麥秋之前給社員開動員會,他左手叉在腰間,右手高舉過頭額,還鼓動性、創造性地喊出過“戰秋”這樣形象的詞語。
真是追憶搶秋淚雙流啊!
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1984年的春天,京西開始施行聯產承包分地到戶。我家分了4畝多的大田和一畝經濟田。在那一年麥秋過后,我最愛的白皮兒烙餅才可以頓頓吃上,鍋挑兒面、餃子、饅頭、包子才可以想吃就有。家里地光景一天天好起來。但是種田依然是很累的,我有親身體驗。那年我才9周歲,便和父母一起下地種莊稼、收莊稼。我家種過麥子、棒子、大豆、紅小豆、綠豆、白薯、花生、芝麻、高粱等作物。也就是在那時期我學會了田里所有的農活。小時候有段民謠:爺拾糞,爸務農,媽在田里種高粱,丟下個孩子沒有看,光著屁股爬溝壟??回想那些童年吃過的苦,真的感覺現在日子的甜,覺得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農民的好日子來之不易啊!
如今,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安居樂業,衣食富足。走到室外,放眼望去,花田如海,瓜果飄香。一條條田間小路,通往蔬菜基地,去往葡萄園,迂回農場參觀游覽??所聞所見所感,無不讓人感嘆農業生產力的日漸強大,京郊農業現代化的巨大進步,中國農民幸福指數的大幅度提高。回眸往昔,農民在黨的領導下,過上美好生活,我的眼睛為之濕潤了不知多少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