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西蒼莽神秘的大山深處,生長著一種神奇的野生植物,它耐旱喜陽,生長于高山之巔,紫花細葉高不盈尺,歲歲枯榮千年不敗。一直以來,當地山民有取其莖、葉、花作茶的傳統習俗,祖祖輩輩傳承至今。生活在這里的山民,幾乎家家自制,戶戶必備,待客自飲饋贈親友人人喜愛。因為是山里自產自制的茶葉,人們親切地稱它為“山茶”,又因為用它沖泡的茶水色澤金黃,人們為討彩頭干脆稱它為“黃金茶”。
這種植物就是祖國醫藥寶典里的一味中草藥——黃芩。每年七八月,正是黃芩的旺盛期,黃芩花也開得正艷,一嘟嚕一串的紫花在綠葉的襯托下,顯得素雅清麗,一簇簇一片片,裝點著山山嶺嶺,此時正是采集山茶的黃金時節。
山民爭相上山采集,取其全草清洗、加工后旺火蒸制,經七蒸七曬再根據個人喜愛的口味配以當地金蓮花、野玫瑰、山菊花、丁香花、酸棗、蜂蜜等各種輔料,裝入瓦罐封存,供一家人常年飲用。故當地流傳“黃芩茶、七蒸曬、祛草味、茶不壞??”的歌謠。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黃芩清熱祛濕,鎮痛消炎。贊其“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用于茶飲則有清熱去火、解毒清肺,理氣止咳、健腦安神、養顏補血、安胎等功效。現代醫學認為,黃芩茶還有降血壓、降血脂、保肝明目的作用,因此,這種滋養一方百姓的上好飲品,還有“藥茶之王”的美譽。
茶本是南國物產,溫暖潮濕的氣候特點,濡染了江南的靈山秀水,造就出中國茶葉之鄉和底蘊深厚的茶文化。歷史上,茶馬古道成為中國通往西域的黃金通道,而茶樹,這種常綠的灌木被驕傲地稱為“南方嘉木”。
京西民間用野生草本植物黃芩制茶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尋其根源要追溯到遼代,其中更有一段傳世佳話。
相傳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滅掉蒙古各部落后,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大遼國。遼統一北方后,北宋王朝對其實行經濟封鎖,產自嶺南的茶葉無法流通到北方,邊貿的中斷,致使北方邊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無茶可飲,百姓怨聲載道。
當時京西齋堂、清水至靈山一帶歸玉河縣管轄,玉河縣令劉仁恭為安撫百姓遂廣張告示,發動當地百姓和州府官員尋找新的茶源,以解燃眉之急。縣令的告示發出后,人們只好走入深山老林苦苦尋找,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發現了大黃袍、苦丁茶、野毛尖、罐茶、石板柳等茶源,只是這些茶不是口味欠佳就是十分珍稀,無法滿足當時的需求,縣令無奈,尋茶人也無計可施。
許是機緣巧合,也許就是天意。一天,當地一獵戶入深山狩獵,日近黃昏一無所獲,正待返家之時,路邊草叢驚起一只小鹿,它箭一般飛出后停下腳步回眸觀望。夕陽下綠草地上的小鹿靈獸般讓人驚異,周身似鍍著一層金色的光環,它用純凈友善的眼神注視著狩獵人,仿佛一招手它就會飛奔而來。獵人心中不舍但還是舉起了手中的獵槍,小鹿似乎察覺到什么,柔和的眼神漸漸流露出警覺和恐懼,在騰空躍起的一剎獵人的槍響了,一道金光伴隨靈巧的小鹿于草地盡頭墜入山崖。
獵人歷盡千辛萬苦,三天后終于在崖下山谷找到了這只小鹿,他驚奇地發現,重傷的小鹿安臥在一片紫霧繚繞的花草叢中,怡然自得地啃食一種紫花窄葉的植物,身體看似已恢復元氣。獵人對這種花草產生了好奇,把它采回家,經七蒸七曬后試著泡茶飲用,結果發現茶湯清澈,色澤金黃,琥珀般晶瑩透亮,入口柔甜綿長余味醇香,絲毫沒有一般野草的苦澀之感。
非但如此,時值盛夏,此茶飲用后還有解渴消暑,清瘟降火的神奇功效。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千家萬戶效仿,人們品嘗后皆交口稱贊,都說這是上天派靈鹿賜給人間的仙茶。玉河縣令大喜,將這種茶葉進貢給遼國國王,遼王飲用后龍顏大悅,昭告天下百姓飲用此茶,這就是傳承至今,被京西百姓稱為“黃金茶”的野山茶,制作此茶的野生草本植物就是京西大山隨處可見的黃芩。
京西野生黃芩多生長于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草場,受生長環境和高山氣候影響,富含硒、鈣、鐵、鋅等微量元素,還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天地靈氣的滋養,日月精華的浸潤,讓它成為無污染純天然的綠色有機植物。
野草能變成“黃金”并不是神話。如今,這一流傳京西民間、承載悠久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野山茶,早已被有識之士開發,不僅飛出了山外,還已經飄香海外。從久藏深閨人未識的小家碧玉,到登上大雅之堂,帶著鄉野的質樸芬芳,在北京農展會、中國農產品交流博覽會的大舞臺綻放雍容華彩,野山茶的華麗轉身成就了京西的一段傳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