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陽光就燦爛,一有雨露就發芽”。在很多人眼中,浙江的另外一個名字是:創新。
浙江的創新如同一種空氣,無處不在,從“八八戰略”的提出,到“生態文明建設”大幕的拉開,從“千萬工程”的波瀾壯闊,再到“文化大省”、“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每一個理論創新背后的智慧力量,總能穿越重重迷霧,指引前路。
今天解讀“浙江精神”,應該要有新的涵義,那就是學會堅守,懂得久久為功,秉承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的“釘釘子”精神。
從表面看,堅守與創新,看似一對矛盾:有人說,偉大是“熬”出來的,唯有堅守匠心,才能創造奇跡;也有人說,創新是靈魂,唯有不斷顛覆,才能走向成功。而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予以審視,這其實是一對有機組合。浙江的實踐證明,成功的堅守需要以創新為前提,偉大的創新需要以堅守為內涵。
去年9月,聯合國將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授予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表彰其卓越貢獻。這是中國再次為世界多樣化發展貢獻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從2003年至今,這一工程仍然是浙江抓城鄉統籌的“牛鼻子”,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讓千萬鄉村蝶變為美麗鄉村,繼而迸發出美麗經濟的強勁活力。帶著對堅守與創新的思考,記者走進了浙江鄉村,尋找思想的源泉,成功的奧秘。
從“單重奏”到“大合唱”
浦陽鎮位于杭州市蕭山區南端,這里因地處浦陽江畔而得名,然而水質污染一度成為“老大難”。近幾年,通過重拳整治,綠水清波又重新回歸。借著這股東風,鎮里發展沿江、沿山和沿路資源,重金打造風情小鎮,發展美麗經濟。
走進尖湖村的山坳里,梨花漫山遍野,景在村中,村融景中。過去默默無聞的小村,如今成了“網紅村”,引來眾多游客,還有不少外國人。眼下,浦陽每個村都在創建美麗鄉村,更將迎來一場場蝶變。
事實上,對于鄉村環境整治這件事,浙江已持之以恒抓了16年之久。時光回轉到本世紀初。改革開放后,浙江工業經濟高歌猛進,群眾收入增加了,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水臟了、山禿了,特別是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尤為突出。群眾揶揄,走在浙江農村,要走過許多垃圾村才能找到一個干凈的村。
2002年,習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剛到任的118天里,他跑了11個市、25個縣,為了多看幾個點,不斷壓縮吃飯時間,匆匆扒拉幾口,立刻趕往下一站。時任浙江省農辦副主任、被習近平同志稱為“省級農民”的顧益康回憶說,有一次陪同習近平同志下村調研,看到一個村環境很好。習近平同志問,這樣的村在浙江多不多?
顧益康如實告知:不多。據省農辦摸排,當時浙江僅有4000個村莊環境較好,剩余的3萬多個村莊環境普遍較差。
差到啥程度?像經濟最發達的杭州、紹興等地,農民有了錢,紛紛蓋起小別墅,可家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河里滿是垃圾和黑水,農民連洗拖把都嫌臟。
當時,省里總結為“五個滯后”:村莊建設規劃滯后、村莊環境建設滯后、村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滯后、農民的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轉變滯后、政府指導服務滯后。一些到過浙江考察的人士,曾形象地概括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鎮;走了一鎮又一鎮,鎮鎮像農村。”
習近平同志一路聽,一路看,一路思考。2003年6月,一項名為“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開帷幕。習近平同志親自部署:全面整治1萬個行政村,并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所要改變的就是農村現狀,以此來促進城鄉一體化。
“千萬工程”一經推出,就普遍受到歡迎。許多農民感慨萬分:政府不僅免了我們的稅,還出錢幫我們修橋鋪路搞衛生呢!對此,顧益康同樣深有感觸:在浙江,改革開放以來,除了土地承包,還從來沒有一項工作像“千萬工程”這樣,讓農民如此發自肺腑地認同;也從來沒有一項工作像“千萬工程”這樣,讓政府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財力。
時至今日,浙江每年召開一次有關“千萬工程”的現場會,省委書記每次都親臨現場視察、指導、講話。與會的,不僅有地方分管領導,還有主要領導,足顯省里重視程度。“千萬工程”不僅贏得了民心,也教育了廣大干部,在全省上上下下迅速形成了城鄉統籌的氛圍和合力。
可以說,一項工程啟動了浙江全省城鄉統籌的大合唱!浙江原來就有眾多的農村“工程”,如交通部門的鄉村康莊工程,水利部門的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萬里清水河道工程,林業部門的萬里綠色通道工程、綠化示范村工程;經貿部門的千鎮連鎖萬村放心店工程等,這些工程紛紛聚集到“千萬工程”旗下,按照“示范村建到哪兒,配套資金就跟到哪兒”的要求,跟進配套。
“千萬工程”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局外人士”:省電力部門主動提出要求,將“新農村電氣化工程”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一流學府浙江大學主動要求參與新農村建設,與湖州市達成市校全面合作協議;眾多脫胎于農村的鄉鎮企業更是不甘落后,積極投身其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全省共有1.5萬家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從此,浙江的城鄉統籌工作高潮迭起,終成浩蕩之勢,可以說,“千萬工程”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成了浙江城鄉統籌名副其實的“龍頭工程”。
從“環境佳”到“生活便”
“下姜村,夢開始的地方。”走進淳安縣的下姜村,這句旅游宣傳語赫然可見。今天的下姜村,“農家樂,民宿忙,游人如織到下姜。”一個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莊,去年接待游客超過40萬。而在15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謠:“土墻房,半年糧,有女不嫁下姜郎。”
說起總書記第一次來下姜村時的場景,老支書姜銀祥還有點不好意思。2003年4月24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乘車從淳安縣城顛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時輪渡,再繞100多個盤山彎道輾轉來到下姜村。
如今再到下姜村,早已換了個模樣,住在村里不比城里差。生活非常便利,水、電就不用說了,公交車通到了家門口。房子大,環境好,要買點啥,出門就有各色小店,有點小毛病,村里的衛生服務站也能看,方便得很。
在推進“千萬工程”時,浙江并未就環境抓環境,而是把它放到了城鄉統籌的高度,按照“讓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樣全面享受公共服務和生活便利”的要求,致力于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因為所轄的每個縣市都進入全國百強,社會和諧程度較高,因此,嘉興市早在2003年,就已成為全國第一個社保全覆蓋的城市,并且在全國地級城市中第一個制定《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那時,作為城鄉統籌的先行之地,嘉興面臨的問題正是整個浙江所需要突破的:統籌將從有形領域轉向無形領域;從淺層次的、用錢能夠擺平的,轉向深層次的體制機制的建設。
為此,浙江先后建立了全省統一的就業制度,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在教育、衛生、文化等各個方面,浙江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行動計劃,逐漸建立健全多層次、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配置公平、發展均衡的社會事業體系,布局合理、城鄉共享的公用設施體系,著力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
在基礎實施上,浙江把“四好”農村路、萬里清水河道、農民飲用水源、小康體育村、現代商貿服務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農村危舊房和電氣化改造等有機結合,統籌推進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城鄉全面覆蓋、全線貫通的基礎設施網絡。
與此同時,浙江又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向鄉村延伸。全面形成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中心村為基礎的公共服務體系。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打破信息孤島,推動教育培訓、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娛樂、商貿金融等服務在服務中心延伸集成,基本形成農村30分鐘公共服務圈、2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浙江農民人均收入達27302元,連續34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的首位。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同時再次處于全國各省區最低,去年這一數字為2.036:1,比上年縮小0.018。隨著新型城鄉關系的建立,浙江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正連為一體,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相映成輝。
從“公共品”到“市場品”
各級政府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浙江鄉村的改造和提升,確實讓生活在這里的老百姓,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同時也提出了更大的問題:如果沒有人氣、沒有產業,這些公共設施的效益最多就只能讓留守的兒童婦女得以享受,無法真正發揮其價值,另一方面,后期的運維成本也是現實課題,根本無以為繼。
因此,在“千萬工程”啟動之初,浙江就將視角聚焦“市場化”。彼時的浙江,人均GDP已經超過了3000美元,習近平判斷:整個經濟社會進入了轉型新階段,人們對于休閑的需求會越來越旺盛?;谶@個判斷,城鄉之間的要素應當互相流通,一方面,要繼續推進新型城市化,鼓勵農民進城,另一方面,要讓鄉村成為城市的后花園。
怎么讓“公共品”變為“市場品”?產業是基礎。從2005年,浙江就召開了首次農家樂大會。農家樂作為一種新興的業態,近年來為全國各地所重視,而浙江的農家樂之所以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究其根本,在于自始至終堅持了“農民主體、村為基礎、農旅結合”。
從無到有,從初級走向高級,從低端轉為高中低結合,浙江農家樂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資源稟賦、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質的發展新路,成功地開辟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新渠道,也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一大新亮點。
安吉是“中國美麗鄉村”的發源地,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山”論斷的地方。沒有名山大川,缺少馳名景點,這個地處浙北的小縣,旅游業卻連續十多年呈兩位數增長,呈“井噴”之勢。現在,安吉整個縣就像個大景區,“一鄉一品、一村一韻、一步一景”。
早在2007年,安吉率先在全國開展了以“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把一個縣當做一個景區來規劃,把一個村當做一個景點來設計,把一戶人家當做一個小品來打造??h委書記沈銘權說,安吉用建設中國最美縣域做統領,抓住了全域旅游這個核心,并擰緊了全域旅游的資源觀、空間觀、產品觀、產業觀、主體觀等5個“總開關”。
在浙江,像安吉一樣,鄉村旅游風生水起的不在少數。這一產業的全面開花,帶來的不僅是人氣與效益,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大量人才回流。記者入住余杭一民宿,一問主人“樵夫與山”,不料是當地農業局辭職回鄉的創業者;不經意間闖進德清“楓華山莊”,女主人范小明居然是浙大法律系畢業的高材生;來到景寧大均鄉“聽泉山莊”,一打聽,老板娘小沈三姐妹原來都在上海打拼。
記者調查發現,在浙江,到鄉村從事三產已成為一種時尚和潮流。這些創客背景各異,有記者,有律師,有教師,有海歸,有設計師,但無一例外,他們對鄉村生活情有獨鐘,在城市見過世面,了解消費需求,又善于利用現代營銷手段,因此迅速成為鄉村發展的生力軍。
和人才一起回流到鄉村的還有資本,以及現代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不管你出差到哪里,一按手機鍵就可以給家庭農場施肥加溫,這叫“智慧農業”;種水稻可以穿著皮鞋不下地,全程由專業公司打理,這是“社會化服務”;把百畝田地分為幾百份,讓城里人來認領,做個“周末農夫”,屬于“體驗農業”;還有像眾籌、直播等新花樣,在浙江農村早已屢見不鮮,好吃、好玩、好看成了浙江農業的新特色。
鄉村成了城市的后花園,城市成了鄉村的CBD。如今,不少浙江農民白天開著拖拉機下地干活,晚上開著小轎車進城吃飯、購物、唱歌;而到農村自駕游,則成了城市居民節假日的首選節目。城與鄉如膠似漆,正成為難以分割的整體。
著名“三農”專家、浙江大學教授黃祖輝談到,很多人到浙江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后,覺得難以復制,他們把關注點放在了資金上。他認為,實際上“千萬工程”是一個社區改善問題,學習浙江經驗,關鍵學什么?核心在于:浙江通過植入產業,把社區的公共品變成市場品。
“生態宜居,如果光是針對本地村民,那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和公共體制作支撐,是不可持續的,但如果是面向城市的,如果是和服務業相結合,有了經濟收入和市場機制后,那就是變成了市場品,如此一來,垃圾污水、廁所運維等就能迎刃而解。”黃祖輝說。
目前,浙江已有超過八成縣市,將旅游業列為戰略支柱產業。浙江旅游業“十三五”規劃明確,未來將堅持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把全省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規劃建設,推進全域旅游示范縣(市、區)、旅游風情小鎮、休閑旅游示范村的三級聯動創建。根據計劃,到2020年,浙江1萬個鄉村有望成為A級以上景區,其中1000個村還將達到3A級景區標準。
從“顏值美”到“心靈美”
在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鎮境內,后源溪由峽谷至河谷盆地的隘口,那里地勢險要,村東有一山謂鎮峰,如鎮守此地的“大將”。一個村莊位于鎮峰前頭,因此取名鎮頭村。
2018年9月21日,鎮頭村文化禮堂正式啟用,而這正好是全省第1萬座農村文化禮堂。為慶祝這一特殊時刻,浙江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舉辦“我們的家園——萬家農村文化禮堂慶豐收”活動,主會場就設于鎮頭村。
“千萬工程”不僅僅是環境革命,還是一項“文化工程”,從最早的種文化、送文化,到2013年,為順應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農村文化發展實際,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農村文化禮堂,通過文化引領實現“心靈美”。去年,浙江又將“萬家文化禮堂引領工程”列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工程”之一。
馬美娥從小就愛跳舞,在建德市下涯鎮之江村,絕對算文藝骨干,平日里,就常常聚在文化禮堂表演。這次,她們表演的節目是雜技與走秀,光聽名字《農作物語》,就“土味十足”,而所用的道具都是產自地里的花生、玉米。為了上場,大伙排練了一個多月,盡管天氣炎熱,但個個干勁十足。
慈溪市一位農村黨支部書記說,建設文化禮堂過程中,他有3個“想不到”:建設前,想不到村民的支持率這么高;建設中,想不到村民的積極性這么高;建成后,想不到村民參與熱情這么高。
有了文化禮堂后,誰來管?又該如何“活”起來?據了解,全省農村文化禮堂有管理員9000余人、工作指導員3000余人、文化禮堂志愿者1萬余人,各級政府把支持和獎補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縣級財政為每個文化禮堂提供每年不少于2萬元的運行經費保障。
現在,文化禮堂已成為浙江最有人氣的“村莊客廳”。聽一些農民群眾說,他們每天有事沒事都要去禮堂里轉轉,家里來了客人,也要帶去看看。以前村民農閑時總是無所事事,甚至搞起了封建迷信活動。自從有了文化禮堂,活動越來越豐富,到禮堂看看書、看電影,或跳跳舞、吹拉彈唱,成了許多村民的新愛好。
近些年,在浙江的不少農村,傳頌著這樣一段順口溜:多寫一個字,少打一張牌;多一個球場,少一個賭場;多一場演出,少一場糾紛。每天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許多村的文化廣場上,閃動著大媽們動感的舞步。而不遠處,或許還會傳來華爾茲舞曲聲??蓜e小看了這些“業余選手”。如今每逢文藝演出,許多村都能自導自演。
建設文化禮堂,光熱鬧還不夠,浙江省認為,這里更要成為鄉土文化和鄉村記憶傳承、延續的載體,形成屬于這個村子、這些村民共有的獨特集體記憶,提升農民在精神層面的獲得感、幸福感,實現“身有所棲、心有所寄”。
從文化禮堂到禮堂文化,浙江省將文明的種子種進了農民的心田里。而散落在鄉間的禮堂,也從一座座“盆景”,變成了一片片“風景”,又通過發揮其在思想引導、道德教化、禮儀培養、文化熏陶等方面的作用,衍生出一種文化生態,使農村文化禮堂成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根據最新計劃,從2018年起,浙江每年將繼續建設3000家農村文化禮堂,到2022年,有望實現人口500人以上的村全覆蓋。另一方面,浙江還將努力實現“建管用育”一體化,做到“大門常開、內容常新、活動常態”,使得建成的文化禮堂,真正成為美麗鄉村和美好生活相契合的精神家園。
從“一時美”到“持久美”
農村發展的春天,是靠改革喚醒的。對于“千萬工程”而言,從環境美,再到心靈美,再到產業興旺,在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力量中,除了激發市場活力帶來的源泉,還有一股更重要的力量,那就是通過改革創新,來不斷解放生產力。地處西南山區的麗水市,就充分領悟到了農村改革的新變化,并將這種理念升華為實踐指南。
說起麗水,不管去沒去過,許多浙江人都會豎起大拇指。生態,是這座山區城市最靚麗的標簽。九山半水半分田,80%以上的森林覆蓋率,造就了這里無可比擬的生態環境。當整個華東地區“十面霾伏”,唯有麗水保持一枝獨秀,“中國生態第一市”的美譽名不虛傳。
然而因為地處偏僻,山多地少,讓麗水的經濟發展一直猶如“螺螄殼里做道場”,制約重重,舉步維艱。曾經為了追求GDP,麗水也一度大干快上工業項目,但由此造成的污染,也引得怨聲載道。2006年,麗水痛定思痛,下定決心:生態立市不再變!2013年,浙江正式取消對麗水的GDP和工業總產值考核,并明確今后的發展道路就是綠色生態。
對照歷史與未來,麗水市委、市政府認為:在生態文明大行其道的今天,麗水最大的資源是生態,最具潛力、最具希望的也是生態,如何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最理想、最實際的道路,就是實行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的“三產”聯動發展。
但綠色發展、生態產業畢竟只是個概念,想要落地,還有眾多深層次的問題待破解。比如,定位生態精品農業,前提要安全放心,則必須實行標準化生產,這就需要通過土地流轉,來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又比如,主體想要發展產業,但苦于缺乏資金,如何推動手中的資產變資本;延伸出來的還有,如何轉移剩余農村勞動力,如何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
縱觀這些問題,其背后牽扯到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城鄉一體化等一系列配套支撐,而且這些改革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否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如同無本之木、無水之源。正是在上述理念的指導下,麗水市開始了農村綜合改革的步伐。
同樣的,浙江農民人均收入雖然連續領跑全國省區,但大頭一直是工資性收入。因此,如何在百尺竿頭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成為浙江最為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農民財產權利保障、農村市場化改革、城市化健康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等,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本,無不指向“確權賦權”這一核心,只有讓農民擁有完整的財產權利,才能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
2014年初,浙江率先在全國推進農村“三權”改革,部署“三權到人(戶)、權隨人(戶)走”,各地各部門加快推進農地、宅基地、農村集體產權的確權、登記、頒證等基礎性工作,有效激發了農業農村各類要素的市場活力,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創造了有利條件。
地處長三角腹地、杭嘉湖平原正中心的德清縣,是著名的改革大縣,擁有60多項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其中有半數以上是“農字號”改革。2013年,當地成為浙江首個戶籍制度改革試點縣,消除城鄉身份差異,填平待遇鴻溝。第二年,全縣又實施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農民土地確權。
如果說,改革就像一盤棋,只有把棋盤上不同位置、不同類型棋子的力量調動起來,步伐協同起來,棋面才能活、才能贏。這其中,每次遇到困難,浙江人總是能逢山開路、逢水搭橋,開辟出新的道路。
從2006年開始的“三位一體”改革,就發端于浙江,如今又開始了新的征程,從省、市,到縣、鄉建立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改變了過去局限于“一畝三分地”的分散經營、分散管理、分散服務,來提高農業、農村、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此外,最近幾年,不少地方還探索產業農合聯,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共性難題,不斷探索合作經濟再發展。
下一步,如何推進“千萬工程”再深化?在去年召開的推進大會上,浙江省委書記車俊表示,將從六個方面推進美麗浙江和大花園的建設:一是突出城鄉融合,堅持規劃引領、區域協調、陸海聯動,形成“全域秀美”的格局;二是加快綠色發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強化“生態富美”的支撐;三是下足繡花功夫,高起點規劃、高品質建設、“高壓線”管控,追求“景致精美”的卓越;四是注重內外兼修,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生態文化建設,提升“心靈之美”的內涵;五要勇立時代潮頭,加強省內、省際和國際合作,敞開“合作共美”的胸懷;六要全力跨越關口,高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掃除“康莊健美”的障礙。
春時到處是新景,從2003年到2019年,“千萬工程”久久為功,花開四野,不僅描繪了鄉村的美麗風貌,而且重塑了業興富民、政通人和的鄉村模樣,不僅將浙江打造成城鄉共同繁榮的實景案例,而且提前演繹著整個中國鄉村振興、民族復興的未來。
回望15年歷程,這是時間對堅守者最大的褒獎,也是浙江經驗最簡單、最核心的“秘訣”。可以說,“千萬工程”對于浙江的意義,絕不是靜態的、局部的、片段的。在浙江發展面臨經濟變革、社會轉型、文化復興的關鍵時刻,“千萬工程”是讓列車換道變軌的那個扳手。這一“扳”下去,列車大角度而又平穩地進入新的軌道,駛向更遠的遠方。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