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巖古鎮位于貴陽市南郊,是貴州四大名鎮之一。明崇禎十一年,徐霞客路過青巖,寫道:“青巖其城新建,城中頗有瓦樓街市,是貴省南部要害。”這個深藏于西南腹地的低調古鎮,竟因一部電影《尋槍》而榮登娛樂版頭條,自此,人們循著姜文的身影,踏上這方土地,揭開神秘的面紗。那精湛原始的明清古建、縱橫四方的石板街巷、云貴第一狀元府第、中西文化四教并存、古之屯堡軍事要塞??一一展現在世人眼前。
山地兵城軍事要塞
青巖,乍聽名字,就剛猛得很,它地處滇、黔、桂三省交界,乃兵家必爭之地。大明洪武十年,朝廷為了控制西南邊陲、防止苗人叛亂,在雙獅峰下的驛道旁駐軍建屯,始稱“青巖屯”,洪武十四年,朝廷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軍隊進入黔中腹地駐下屯田,軍民同駐,遂演變為“青巖堡”。經多次修筑擴建,土城垣改為石砌城墻,四周城墻全用方塊毛石壘砌,本地遍布山野的青石片相結合,遠遠望去,一派青灰蒼黑,顯得尤為樸實粗糲。古城依山傍嶺,青灰色的巖石城墻雄踞關隘,全然一派山寨堡壘的架勢,素有貴陽“南大門”之稱。我沿著石階走到定廣門城樓下,上筑敵樓、垛口、炮臺。墻身上斑駁殘跡,依稀能看到當年作為重兵要塞屯集的雄姿。
明朝天順年初,高坡苗王干巴珠常領兵襲擊漢人移民之地,威脅朝廷的統治,明軍以青巖為據點,發動著名的“石門山戰役”,生擒苗王,送京師問斬。迄今石門寨二屯堡仍有摩崖石刻“永鎮邊夷”。到了明朝天順元年,格波祿率領苗民起義震動西南,青巖又一次成為明軍大本營,再次顯示軍事戰略地位。
抗戰期間,日寇踐踏國土,由于青巖古鎮偏僻安全,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巖建立安全宣傳點,將許多革命干部家屬如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的家屬“接納”到這里安置,到了民國后期,又有解放軍及新中國的剿匪,續寫著古鎮的傳奇。這是一座應戰而生的古鎮,青巖的氣場,也越發血肉豐滿起來。
石青巖百年古建
貴陽境內因有喀斯特地貌,石材豐富,軍民就地取材,以石當瓦,用石筑墻,每家每戶都有青石筑就的圍墻,青石板鋪就的道路,壘筑的墻體??鋪天蓋地的青灰撲面而來,似乎走進了石板鋪砌的時空隧道,青石是古鎮的硬度,蒼然的青灰石構建起青巖堅強的骨架。
古鎮并不大,但鎮上至今仍完好地保留著600多年前“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的明清建筑格局,最具特色的莫過于一條叫作“背街”的石巷,青石條鋪就的路面經過風雨的沖刷洗禮,早已磨礪得如鏡面般光可鑒人,泛著烏金般青黑的光澤,向世人喃喃低語著歲月深處的彷徨。獨具慧眼的電影導演看中了這條老街,倚著石墻留下了一張張、一組組、一幕幕經典的鏡頭。不經意間抬頭,可以看到青巖的老房都有兩個屋檐,一上一下的結構就像是人的眉毛和眼睛,貴州素有“天無三日晴”之說,為了防雨防濕,這種“人體仿生學”民居“重檐懸山式”應運而生。牌坊是青巖的標識,古鎮原有8座石牌坊,現幸存3座,一座貞節牌坊,兩座百歲坊。趙理倫百歲坊上有8只石獅,清一色尾朝上、頭朝下,人稱“下山獅”,這等造型連藝術大師劉海粟都忍不住驚嘆“實屬罕見而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云貴第一狀元府第
青巖人最引以為榮的當屬坐落于狀元街1號的狀元府第,這里曾經走出了云貴兩省唯一的文科狀元趙以炯。狀元府坐南朝北,大院正門一副“琴鶴譜志,論語傳家”的對聯真切地傳遞了主人的雅量及對子孫后世的期望。這是一座歇山式一正兩廂的兩進四合院,現僅存朝門、前殿、正殿和兩廂,狀元書房內供奉著科舉排名、御批狀元榜書。在狀元臥室內,游客還能有幸觸摸一套頗具云貴特色的清代家具。庭院里,兩口矩形石質水井相距僅二三米,井水清澈見底,水平面卻有高低。導游說,水平面高的是趙以炯親自挖的,水平面略低的是他弟弟同榜進士趙以煃挖的。顯然,哥哥“水平”比弟弟高,故一舉奪魁,這大概就是“行家里手”所謂的風水之說。據導游說,當地人經常帶孩子,打這口井里的水來喝,沾沾狀元的才氣。我在狀元府徜徉良久,漫長的歲月,將塵世間許多人和事化為塵煙,唯有那精神和文明的絲縷,仍在時光深處流光四溢。狀元是青巖的標簽,因狀元衍生出來的青巖鹵豬腳也成了古鎮“網紅”美食。據說,當年趙以炯為考取功名,經常秉燭夜讀,有一天深夜去北門小吃攤上用夜宵,點了兩盤鹵豬腳,吃得贊不絕口,赴京趕考時,還“打包”一鍋鹵豬腳當干糧在路上吃,后來金榜題名,衣錦還鄉,鹵豬腳也一舉成名,便被譽為“狀元蹄”。青巖豬腳取十余種名貴中藥入味,經文火溫煨,精心鹵制,吃時再輔以青巖特產的雙花醋調制蘸汁,入口肥而不膩,糯香滋潤,酸辣味美。凡到古鎮游玩的客人,無不以品嘗此蹄為快,因此有了“游青巖古地,品青巖美蹄”的佳話。
一鎮四教多元包容
聽過狀元府的故事,我們沿著街兩側指示牌一路走來,步步皆是驚喜:萬壽宮的木雕、慈云寺的石刻、迎祥寺的香火、教堂里的禱告??令人稱奇的是,這個彈丸之地,有古老的寺廟、本土的道教、西方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真可謂“一鎮四教,各念各的經”,這種四教合一的奇觀和對宗教的包容性在全國古鎮中亦屬罕見。
看門當上的雕刻,若是蓮花形狀,這家信奉的是佛教;如若雕著三橫六段(即八卦中的“乾坤”二卦),那便是道教信徒。鏤空花窗和琉璃青瓦矛盾而又和諧地遙遙相望,道觀里的裊裊青煙、基督教堂里虔誠的禱告、每逢初一、十五,寺廟里香火不斷,每個周日去天主教堂做禮拜的信徒更是絡繹不絕??
這種文化上的海納百川與古鎮歷來五方雜處有著莫大的干系。屯兵帶來的文化與本土的布依、苗等民族文化不斷交融,軍事與日常生活的交融,宗教上多信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口音、不同的生活方式,成就了一種圓融的氣象,小鎮就具有了上善若水的胸懷和氣度。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中外、東西四教聯袂共處,或許是諸神齊佑的緣故,讓小鎮在600年的歲月洪流中幾乎毫發未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