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冬至,數九寒天??邕^長江,愈往北氣溫愈低。汽車進入沂蒙山區,樹木凋零,綿延起伏的山巒已呈灰色。到目的地一下車,嗖嗖北風勁吹,不免打個寒戰。
青石板鋪就的驛道,一直向村莊延伸,古樸悠長。向前望去,古道穿過城墻,拱形的大門上方寫著“馬牧池”。其實,馬牧池是山東省沂南縣一個鄉名,而村名叫常山莊。村口一石上刻著一句話:“抗戰時期,山東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一下子把我帶進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抗戰歲月。
據介紹,在抗戰時期,這里曾掩護過八路軍傷員。周邊的木框上、土梁下寫有妙臺村、王官莊等村名,一看便知是拍攝影視劇留下的。殊不知《沂蒙》《戰神》《紅高粱》《大秧歌》等觀眾喜愛的電視劇都是在村里拍攝的。這里儼然成了紅色影視基地,已拍攝過數百部作品。
幽靜的石板路,簡陋的“沂蒙團瓢屋”,亂石堆砌的圍墻,還有小土路、石臺階,布滿了滄桑。我串巷進院,回味電視劇的情節,感受那一幕幕激動人心的劇情。站在石橋上,耳邊響起了鬼子進村時恐怖的音樂;望著煙熏處,閃現出軍民奮勇殺敵的畫面;在“東家大院”,想到了李中奉與鬼子同歸于盡的悲壯情景;在“李家大院”,感受到軍民一家親的深厚情誼。眼前的“沂蒙大戲臺”相對開闊,是多部影視劇大場景的拍攝地,還有地主大院、日軍憲兵司令部、據點炮樓等,一一對應了影視劇中的場面。
走進“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觀看“紅嫂”原型明德英展室、“沂蒙母親”王換于展室、“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室、“擁軍媽媽”胡玉萍展室、“沂蒙紅嫂”群體展室、“支前婦救會”展室,一間間展室、一張張圖片、一個個故事,無不為之動容。“紅嫂”,源于抗戰時期發生在沂南縣一個真實故事——明德英“乳汁救傷員”。著名作家劉知俠以她的事跡為背景,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后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等,從此傳遍大江南北。顯然,“紅嫂”不是指某個人,革命戰爭年代, 在這塊土地上,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雖然她們的肩膀有些單薄,身上卻蘊藏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紅嫂”這個簡潔、親切而崇高的稱謂,是沂蒙廣大婦女擁軍支前的集體代稱。
紀念館外,路邊樹上的葉子所剩無幾,柿樹上尚存幾個黃橙橙的柿子,高高枝丫上的鳥窩倒是十分顯眼。喜鵲嘰嘰喳喳,許是享用那甜美的柿子,抑或歡迎客人的到來。走出門外,寒風四起,心里暖流涌動。歪斜的古樹下,石碾子靜靜地躺著,似乎正在回憶那段往事。雖無吱呀聲響,但仿佛聽見千萬臺石碾聲,腦海中浮現出推米磨面、烙煎餅、做軍鞋、縫軍衣、救護傷病員的身影。
而馬牧池,古時這里曾是重要的驛站,人馬到此都要補充食物。這里有山東第一個戰時郵政局,第一個戰時托兒所,還有火線橋、北海銀行,這里的每一個村莊都是抗日的堡壘,橫河、東辛莊、常山莊、野豬旺、雙泉峪子等等,境內6平方公里范圍內竟然有23處著名紅色革命遺址。
據悉,常山莊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李氏自沂南縣銅井鎮小張莊遷來,自東向西建居。村名常勝莊,屬吉祥言,后演變為常山莊。村中一條主街長達2公里,主街兩側基本上是清末至解放初建立的民宅,低矮的房屋依山勢而建,清一色的石塊壘起的墻,黃草鋪蓋的屋面,顯得破舊甚至有點臟亂,卻仍保留著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風貌。
在那個年代,石屋、石墻就是常山莊最好的屏障。一個個簡單的院落,全是用石頭壘成的。門是石頭的,院墻是石頭的,屋更是石頭的,從下到上到頂全是用細小的石頭堆疊起來。各家各戶幾乎每一樣東西都和石頭有關。常山莊的人有著石頭的性格,有著石頭的精神,有著石頭的特質。一條條狹窄的胡同就是最好的戰場,在胡同里同敵人周旋,在胡同里和敵人斗智斗勇。鬼子進了常山莊就如同進了迷魂陣。也許正是如此吧,狡猾的日本鬼子竟然被常山莊人嚇怕了!
因而,常山莊的一草一木一石都在敘說著抗戰年代的故事。而村中的山東沂蒙紅色影視拍攝基地更是將這些故事一一傳承?;赜伞吨袊t嫂革命紀念館》《常山古村》《沂州城》《影視基地服務中心》《沂蒙紅色寫生基地》《龍嘴湖游樂區》等6部分組成,占地2000畝,以紅色影視拍攝促旅游,打造紅色文化產業的理念,先后對“古山村”進行了保護性修繕,新建、改建、修復了供拍攝紅色影視專用的炮樓、戲臺、古道、城門、圍墻、古廟、院落等場景。在百年老屋的基礎上,建起了“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人民子弟兵將帥紀念館”“跟著共產黨走紀念館”。因此,它是一處集紅色旅游、綠色養生、影視拍攝、紅色教育體驗、餐飲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綜合性休閑度假旅游的國家AAAA級景區,也先后被評為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傳統古村落、2015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中國鄉村旅游示范村。
古樸的村落、幽深的胡同、光滑的石板橋與破敗的老石屋、茅草屋等,不是一種簡單的存在,而是一個文化的符號。念著巨石上刻著的陳毅元帥的話:“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是啊,“母送兒,妻送郎,最后一子送戰場;一口飯,做軍糧,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件破棉襖蓋在擔架上。”正是以“紅嫂”為代表的沂蒙人民,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了革命。
路邊賣土特產的大娘滿臉笑容,我似乎看到了當年“紅嫂”對待親人的笑臉。一位大娘正嫻熟地攤煎餅,我毫不猶豫地買了一沓。如今,鏊子由煎餅機替代,望著不停轉動的煎餅機,想著漸漸富起來的鄉親,嚼著熱乎乎的煎餅,心里也熱乎乎的。
走出小村,夕陽映照在城門頂端那顆大大的紅星上,熠熠生輝。我感悟著“紅嫂精神”,由衷地唱起了《沂蒙頌》:“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