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平谷區東高村鎮南張岱村的北京京東綠谷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一排排整齊有序的設施大棚映入眼簾,負責人史衛軍邊走邊向筆者介紹:“這個園區是2006年10月投入使用的,占地面積200畝。2009年那時候,咱們注冊了平谷首個集體商標‘京綠谷源’。2018年通過平谷區工商局授權獲得“京東綠谷”商標的使用權。合作社現有總生產面積530畝,注冊會員160名,九成以上是農民會員。”史衛軍拉著筆者的手熱情地說道:“咱們現在看的園區有100棟溫室大棚,利用太陽能地熱、綠色防控、智能后臺監管,都是新技術,科技含量挺高,走,我帶你看看去……”
設施大棚裝地暖
集約化育苗場,聽著就很“高大上”.筆者是一名農業“小白”,史衛軍就在苗床邊向筆者講解著:“育苗場采用鋼架苗床、穴盤、基質進行集約化育苗。育苗溫室配備太陽能地熱設備,進行棚室增溫,調節育苗溫度,現在合作社好多農民都在學習這個技術。”筆者走進“地暖棚”的第一感受是不悶熱,設施大棚工作間的頂上,排列著數根太陽能真空管,加溫后的水經過控制器,輸送到土壤下的水管散熱網絡,低溫地面熱媒在室內形成由地底至頂部逐漸遞減的溫度梯度,實現棚內植物生長的最佳溫度。
綠色防控促生產
走進設施大棚,各種“瓶瓶罐罐”、蟲網、粉末看起來異常新奇。“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我們‘新農人’也開始注意種植安全,研究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史衛軍拿著黏蟲色板對筆者說道。京東綠谷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在全區領先推廣合理換茬、優選抗病品種、清除雜草等措施;全面應用綠色防控技術,采用兩網覆蓋、黏蟲色板、太陽能殺蟲燈、硫黃熏蒸罐等技術防治病蟲害,減少化學用品投入,推廣天敵昆蟲、物理黏蟲方式。園區內還配備無害化處理車間,實現廢棄物全部無害化處理并還田,提高土壤肥力,減少了化肥施用。
智能后臺來監管
物聯網這個詞可能并不新鮮了,很多農民也已經采用,但史衛軍琢磨的智能控制系統才是真正體現了現代農業在不斷進步。兩年前,京東綠谷基地建成農業物聯網系統,包括數據采集系統,監控平臺等設備。去年,合作社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安裝溫室物聯網自動給水給肥系統,實現園區智能化、科技化。整個系統可協調工作實施輪灌,充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實現對灌溉、施肥的定時、定量控制,節水節肥節電,減小勞動強度,降低人力投入成本,既省力省時又提高了產量。
隨著北京京東綠谷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效益的不斷增長,社員收益也相應得到了提高,既帶動周邊農民就業,又帶動周邊實現蔬菜現代化生產,推廣各項生態技術,逐步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率。采訪結束時,筆者問史衛軍干這么多工作累不累?史衛軍說:“現在通過改良各種設備,種植更科學了,消費者的飲食也更健康,社員們都能有個好收成,一舉多得,不僅不累,我還越干越有勁兒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