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句話,源自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的2018年新年賀詞。勞動是光榮的,人民依靠勞動獲得幸福生活,國家依靠勞動走向繁榮富強。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勞動帶來的幸福不僅是公平的,還是持久的。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把幸福生活的藍圖演變成現實。
提升低收入農戶收入水平,一直是北京市大興區農委的重點工作。“幫扶的核心是讓低收入戶實現自我‘造血’,幫助他們駛入通往幸福生活的快速路。”從大興區低收入農戶收入結構來看,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政府各項政策補貼和自身就業兩部分,怎么在現有既定政策的前提下,提高低收入農戶就業比例,成為開展就業幫扶的著力點。
用政策幫扶送來春風
按照北京市統一部署,“就業幫扶”是低收入農戶幫扶措施中的重中之重。在大興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低收入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在各成員單位統籌協調、通力配合,全區一盤棋,實現有序、有效推進。
與此同時,區農委協同各相關部門,經過前期多方溝通協商,研究鼓勵政策。經區委區政府專題會審議通過,由區政府辦下發了《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低收入農戶幫扶政策措施》,針對吸納低收入農戶就業的各類企業、社會組織等給予每崗500元/月的補貼,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低收入幫扶工作。“補貼換來的不僅是真金白銀的實惠,更是一種積極的政策信號。政策的一幫一扶,為低收入戶送來了陣陣春風。”
“北京市低收入農戶監測系統”數據顯示,到2018年底,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7.9%,高于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9個百分點。
讓暖心行動長效發力
自2018年4月27日起,一場“暖心行動”在大興悄然啟動。“暖心行動”由區人保局牽頭,區農委、殘聯等部門參與,目的是指導各鎮著力促進全區勞動者尤其是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等困難群體就業,開發適合困難群體的崗位;圍繞“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民營企業招聘月”、“2018年畢業生暑期服務月”等就業專項活動,促進農村低收入勞動力轉移就業。
大興區就業服務“暖心工程”在全區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統一實行就業服務限時響應機制,開展精準就業幫扶,著力促進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低收入農戶勞動力、殘疾人、大齡勞動力和機場建設地區勞動者五類重點人群就業。低收入農戶到戶籍所在地或就近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后,結合求職者個人意愿和實際,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15個工作日之內,為求職者免費提供崗位匹配推薦、職業指導、職業測評、技能培訓和就業跟蹤5項服務中的至少三項服務。“我們會幫助求職者篩選崗位,確定就業方向,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以及一對一的就業指導。服務要落到就職者的需求上,我們一路護航,確保他們能夠找到自己合適的工作。”
與此同時,各鎮、街道每月至少組織1場招聘會,綜合性招聘與專業招聘活動相結合。同時,全區年度內組織招聘會不少于200場。
不讓一個人掉隊
“我們開展多重舉措,努力不讓一個人掉隊,讓低收入農戶都能夠受到幫扶,朝著幸福生活前行。”積極推進城市公共服務崗安置農村勞動力工作,優先吸納低收入勞動力就業。通過各派遣公司共獲取26類1550個崗位,通過大興就業平臺、各鎮社保所為農村地區勞動者提供家門口招聘面試機會,組織不同規模招聘30余場,2186人次參加,促進農村地區勞動者1167名實現就業。“不僅要為低收入農戶打開就業渠道,還要拓寬他們的就業思路,讓他們參與到城市建設中來,適應城市化進程,成為參與者的同時,也成為城市化進程的受益者。”
“暖心工程”關注低收入農戶每一個就業節點,解決就業難題,努力實現幫助能上班的都上班,協助畢業生優質就業。通過邀請困難家庭畢業生參加大興區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全區47名困難家庭畢業生,包括低收入農戶家庭畢業生19名,已全部實現就業。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助殘增收基地政策,協助殘疾人就業。在長子營鎮小黑垡村和青云店鎮六村兩個低收入村建立3家助殘增收基地,共扶持79人,每名殘疾人年收入不低于16800元。此外,開展技能培訓,通過健全完善政策體制,全面推進職業培訓市場化,不斷加大低收入戶勞動者技能提升力度。
“一方面,要為低收入農戶提供適合的就業平臺,組織規模不等、功能不同的專場招聘;另一方面,把老百姓所需、所想調查清楚,不能讓一個人掉隊。此外,針對特殊問題,還要出‘奇招’,吸納更多低收入人員就業。”區農委負責人口中所說的“奇招”,是為低收入農戶量身定制就業崗位。
量身定制就業崗位,就是通過綠崗就業、公益崗位就業,多渠道促進低收入農戶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員就業,如鎮級職康站、護林員、老年護村隊、殘疾人崗、環整崗等公益性崗位,均優先吸納低收入人員就業。據悉,大興區目前從事平原造林生態林養護和規模化苗圃管理的本地用工比例62%,其中安置本地低收入農戶70人,平均每人年工資性收入2.8萬元。安定鎮結合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為低收入農戶開發就業崗位131個,勞務補貼達1000元/月。龐各莊鎮依托產業項目的實施,提供低收入就業崗位,讓低收入勞動者在老宋瓜園等農業園區從事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這些都是各鎮政府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所出的“奇招”,切實提高了低收入農戶的工資性收入。
讓幸福之路地久天長
通過幫扶,讓低收入農戶通過自己的雙手獲取勞動所得,靠勞動過上幸福日子,從而提高幸福感和獲得感,這樣的幸福之路才能地久天長。2019年,在區農委等單位的共同努力下,促進低收入農戶就業增收正重點開展以下六方面工作:開展就業需求精準識別,為進一步分類施策提供最新動態數據;繼續落實“暖心行動”計劃,為低收入農戶勞動力提供全方位就業服務;加大公益崗位開發力度,優先安置有就業意愿和能力低收入農戶就業;實鼓勵政策,指導各屬地做好社會力量參與就業幫扶工作;借助各類培訓、產業等資源優勢,重點對符合勞動條件且有就業意愿的低收入勞動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提升低收入勞動力技能水平;進一步挖掘低收農戶就業增收潛力,摸清低收入家庭畢業生等情況,開展就業指導和幫扶。
“要讓老百姓實現‘吃穿不愁,教育、醫療、住房不愁’。要讓符合條件的低收入農戶全部納入民政社會救助范圍,實現‘應保盡保’,確保低收入農戶中沒有一個適齡學生因貧失學輟學,促進低收入農戶家庭全部參加醫療保險,低收入農戶危房問題全部得到有效解決。”面對艱巨的挑戰,區農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未來雖然任重而道遠,我們愿意風雨兼程,無怨無悔!”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