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都山位于北京市北部,西南起自居庸關(guān),東北至白河河谷,橫亙昌平、延慶、懷柔、密云4個區(qū),構(gòu)成京北一道延綿百余里的天然屏障,歷史上有“京都護神”之稱。
“軍都山”之得名:有史料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曾設(shè)上谷郡軍都縣,今昌平區(qū)馬池口鎮(zhèn)有“軍都故城遺址”,又名“土城”。清代昌平州人王萱齡編纂的《軍都考》認(rèn)為,“軍都”乃“薰鬻”兩字之音轉(zhuǎn)。“渾”、“ 薰”、“軍”三字之古音相同,“鬻”與“都”兩字之古音亦同,故“軍都”實為“薰鬻”。唐代房玄齡等撰寫的《新校本晉書》載:“匈奴地南接燕趙……夏曰熏鬻,殷曰鬼方,周曰獫狁,漢曰匈奴。”漢武帝之子燕王劉旦東徙匈奴,將其安置燕地,軍都(熏鬻、渾都)之名由此而來。在漢代,“軍都”又書寫為“渾都”,司馬遷《新校本史記》載:“燕王盧綰反,勃以相國代樊噲將……屠渾都。”
由此可見,“軍都”來自漢人對北方原住民的稱謂,音讀變異,“薰鬻”、“軍都”、“渾都”成為交替互用的同義、同音詞。漢朝東徙匈奴于燕,設(shè)上谷郡軍都縣,于是將周邊群山亦隨之名以“軍都”。
護衛(wèi)京城之“綠色屏障”
軍都山處于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山脈的接合部位,東以古北口與燕山相鄰,西界為居庸關(guān)同太行山相對峙,南臨北京小平原。長約100多公里,寬數(shù)十公里。山體連綿起伏,重巒疊嶂。自西向東,依次排列著多座高山,其中燕羽山、佛爺頂、鳳凰駝、黑坨山、歪坨山、云蒙山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有的高達1500多米。
歷史上的軍都山,林木種類繁多、森林茂密、覆蓋率高,以次生落葉闊葉林及灌叢為主,由于人煙稀少,至少在清末乃至民國時期,原始生態(tài)林未受到任何破壞,野生動植物很多,山清水秀,又因山體高大且縱深達數(shù)十里,由此構(gòu)成了一道自西南,向東北方向的綠色屏障,擋住或消弱了來自蒙古高原風(fēng)沙對北京城的侵襲,為古都營造了良好的生態(tài)、生存環(huán)境,所以有京城“綠色屏障”之譽。
拱衛(wèi)京師之“鎖鑰重地”
北京為六朝古都,各朝定都北京時,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主要依據(jù)之一。遠在900多年前的金代建中都時,便認(rèn)定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中原,若坐堂隍,俯視庭宇”。隨后的元、明、清各朝也視京城外有太行山、軍都山所扼守,可長治久安。明成祖朱棣更是以“燕京為軍都山所拱衛(wèi),形勝甲天下,層山帶河,有金湯之固,誠萬古帝王之都”的理由而重建北京城。
從元代開始,朝廷便在軍都山一帶大量駐軍,而明代還沿山修建了多道長城,特別是在居庸關(guān)和古北口兩處險要之地,所修筑的長城更為高大,險峻,并有重兵把守,以防敗北的元朝殘余勢力南襲,對京城造成威脅。
數(shù)百年來,軍都山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沿線設(shè)有眾多軍營,而歷朝帝王還多有“巡幸”。據(jù)傳乾隆皇帝登上長城時,曾告誡駐守的八旗將士:“軍都山乃京都護神,成拱衛(wèi)京師之大業(yè),理應(yīng)誓死而守。”正是由于軍都山雄踞燕山其中,扼控著南下北京城的通道,由此決定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所以古代軍事家多將其山視為京城的“保護神”。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仿冒必究 轉(zhuǎn)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