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加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胡芳靜 佘躍松 字號:【

  從幾十畝普通瓜地發展成集觀光、采摘為一體的規?;穲@區,從守地種瓜拓展到開發多個外阜基地,從坐地售瓜到登上電商銷售平臺,從家族化經營管理到建立人才核心團隊……這一切的成績歸功為一位普通的農民,這一切的成績鑄就了一位普通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華麗轉身。他就是宋紹堂,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南李渠村人,現任北京老宋瓜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老宋瓜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2000年,老宋瓜王注冊“宋寶森”商標,開始走上打造精品農業品牌的道路。一年后,宋紹堂精選L600、京穎、超越夢想等精品小型西瓜品種作為主打產品,開設精品西瓜專賣店,以禮品包裝形式主攻禮品市場,開始探索產銷結合。2005年,打破傳統耕作觀念,引入果蔬樹體栽培技術,開辟都市觀光農業,并在2008年底投資680萬元建立國內首家西瓜主題公園。

  在宋紹堂帶領下,“老宋瓜王”成為傳統西瓜種植技術與現代高科技手段的結晶。采用立體栽培,地膜全覆蓋的種植模式,從預防做起,設置了環境監測和疫情監測系統,并采用物理病蟲害防治方法,有效杜絕了農藥殘留。

  宋紹堂不斷推陳出新,緊跟時代步伐,創新農業發展,成為了瓜界傳奇人物。他說:“我農民出身,現在仍是農民,是新時代的新型農民。”

  幾十年的摸爬滾打,宋紹堂從農民到新型農民的蛻變之路上,實現了從瓜地到園區的升級、從本地種瓜到外地種瓜的拓展、從單純的線下銷售到線上線下多渠道銷售的融合……種植規模、方式,種植地區,銷售渠道等方方面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在京郊,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轉變思路,組織創辦各類合作社、家庭農場、企業以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像宋紹堂這樣的鄉村人才,在京郊還不在少數。

  例如,北京益農緣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寇紅艷,2008年創辦了北京益農緣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發展10年來,入社農戶發展到350戶。在這10年發展中,通過科技創新圍繞農民增收致富這一主導思想,大膽探索與實踐,制定了結對幫扶培訓計劃,加入合作社的社員年人均收入3萬多元。每年組織農民開辦不定期的農閑手工藝、果樹種植、病蟲害防治、電商與營銷培訓班。

  北京互聯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國棟,2016年注冊成立“北京互聯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他推廣農業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100多項,開展培訓、指導、咨詢等科普惠農活動30多次,受益農民5萬人,幫扶困難農戶150戶;建立優質農資進村連鎖配送店200家,年為農民提供優質高端低毒低殘留農藥1000噸、各類優質肥料10000噸,服務面輻射津京冀地區,菜單托管式技物結合服務10萬畝次,打造蜜多邦農產品品牌。

  北京碩豐磊白山藥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新穎,建立小麥、玉米示范田,掌握測土平衡施肥、節水灌溉等技術,實現增產增收,建立籽種繁育田、鮮食玉米示范田,擁有600平方米保鮮庫。興辦農機合作社,提供服務覆蓋面積近3萬畝,帶動周邊1000余戶農民增產增收。他與11家合作社組建聯合社,被推選為社長。聯合社注冊了“龍騰淺山”和“鳳舞淺山”商標,整合閑散資源,利用“互聯網+”理念,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越來越多的新型職業農民在京郊大展身手。2018年,北京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科技之星評選活動,通過推薦報名、線上投票、專題培訓、專家評審和媒體公示等評選環節,網絡投票產生了40名“科技之星”獲獎候選人,最終經過激烈角逐,來自京郊的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帶頭人宋紹堂、寇紅艷、宋麗新、薛新穎、趙萬全、楊國棟、崔維國、丁新民、韓永茂、王曉云10人榮膺“北京市新型職業農民科技之星”特別獎,同時有30名參評農民科技代表獲得“北京市新型職業農民科技之星”入圍獎。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市現有新型職業農民約13.53萬人,具體包括:培育農村實用人才5.3萬人,農民中高等職業教育培育5.28萬人,農民骨干技能提升培訓2.72萬人,村級全科農技員培訓2360人。市區兩級農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推廣機構每年開展的農民培訓達到2萬余人次。市級單位近三年每年投入500萬資金支持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和培育。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北京市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在創新培育模式、強化支撐保障、提升培訓效果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構建“一主多元”工作體系

  建立健全了由市、區兩級農業、財政主管部門牽頭、多部門協同推進的領導小組;搭建起由市農業職業學院(市農廣校)為主體,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農技推廣機構、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農民田間學校等多方參與、分工協作、相互配合的多元化工作體系;基本形成了“主管部門牽頭+業務部門支持+培訓機構實施+基層單位保障+社會力量參與”的多方位、立體化組織培訓架構。

  形成“三位一體”培育制度

  經過幾年試點探索推進,北京市基本建立起精準培育、注冊登記、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培育制度。一是堅持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三類協同”培養,二是堅持市、區、鄉鎮“三層共管”組織體系。同時,市農廣校、北京農學院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示范實訓基地。積極支持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園區等主體開辦農民田間學校。目前,北京農民田間學校成為全國十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典型經驗與模式之一。

  創新探索培育模式

  通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一套培育目標具體、內容豐富、方式有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一是培育對象上,重點圍繞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農民合作社遴選培育對象,將有意愿、有需求、有發展潛力的作為培育重點;二是培育內容上,重點圍繞綠色發展、安全營養、提質增效、智慧農業主題,根據培訓需求重點安排農業先進技術、財政金融惠農政策、轉基因安全監管、農產品加工增值、電商營銷等培訓內容;三是培育方式上,重點圍繞“集中培訓+實訓實習+生產實踐+自修研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參與式培訓,規范集中培訓占總學時的30%,實訓實習和生產實踐不低于50%,參觀考察不低于20%,強化“一村一品一規劃”“一村一品一檔案”的精細化定制培訓。

  完善培育軟硬件條件

  一是不斷優化師資庫,堅持單位一把手帶頭上講臺、優秀農村創新創業者走進課堂,同時吸納北京市創新團隊和農村金融、龍頭企業及外省相關領域專家等進入市、區兩級培育師資庫。二是精選培訓教材、豐富培訓資源。三是打造實訓基地,目前10個遠郊區已建設了20個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初步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訓性基地,承擔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試驗示范、日常交流觀摩、田間實操和技術指導等日常工作。四是通過多種形式加強需求調研,最大限度滿足培訓對象的需求。

  加強信息化技術應用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依托“221”“12316”“12396”、農村遠程教育等信息化手段和專家咨詢服務平臺上線精品培育課程;開展專家坐診、農民問題解答、觀光導覽機器人等信息化、智能化服務;信息咨詢的服務范圍遍布北京市和全國30多個省市,每年咨詢服務累計6500萬人次,形成了“兩通”“四化”農民教育培訓模式,充分組織利用多元信息工作平臺提高培訓效能。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