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一個舉世聞名的符號地標,吸引了眾多前沿領域的創業者,也匯聚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創業孵化服務機構。
在充滿互聯網、科技和金融等元素的中關村創業大街,2015和2016年,北京市委農工委連續兩年舉辦了 “北京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創業項目評選資助活動”現場路演活動,推動北京市農村實用人才的優秀創業項目與前沿領域結合,與知名投資機構對接,與領域專家面對面。
活動的舉辦,讓北京市農村實用人才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讓優秀創業項目擁有更多彩的空間,也成為了市委農工委服務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新方式。
“以前對創業項目的認識和理解并不深入,包括如何梳理項目,如何做出完整的商業計劃書,如何用5?8分鐘清晰地向他人介紹項目等等。通過參加項目路演,以及前期老師的指導,既加深了對創業的理解,也學習到了很多新知識,感覺進步了很多。”來自門頭溝全國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的陳燕社長說到。
著眼人才隊伍建設 創新服務模式
作為黨管6支人才隊伍中的重要一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10年來,北京市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從2006年的8000人,增加到2016年末的5.2萬人。其中高級農村實用人才1500人,中級4100人、初級45400人,其中有40人被評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農村實用人才”,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獎勵。在總量增長的基礎上,市委農工委按照《北京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2016年重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部署要求,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針,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業引導和服務力度,鼓勵優秀人才投身農村、發展農業,積極探索和創新農村實用人才的服務模式,形成了以培養優秀人才為目標,以評選活動為抓手,以能力提升為基礎,以過程輔導為方式,以引領帶動為結果的新方法。
“北京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創業項目評選資助活動”的舉辦,正是這一創新服務模式的縮影。通過采用新的活動流程和服務形式,以及組織部署、推薦申報、項目初評、路演展示、實地考核、專家評定等流程設置,引進了領域專家和投資機構參與其中,在評選的過程中,使參評項目與專家和投資機構進行深入接觸,一方面使創業項目得到更多的指導和幫助;另一方面,增加項目與投資方的了解互信。
新服務模式的推出和落地,受到了創業者和投資機構的歡迎,同時也為各區對農村實用人才的服務工作提供了新的樣本,順義、通州、密云、大興等區也紛紛將這種新的服務模式在本區域推行。
對于新的服務模式,市委農工委副書記康森講到:一是發現并資助了一批首都農村實用人才優秀創業項目,并從多方面予以扶持,例如密云的密農人家、昌平的親農耕等。二是利用活動的產業導向作用,宣傳了京郊農業“調轉節”,推動了傳統農業和互聯網的結合,促進了農村產業升級。三是通過參加活動,幫助一大批創業者理清了發展思路,走上了現代經營管理模式的道路。四是通過市、區、鄉鎮、村各級的廣泛宣傳發動,形成了支持、鼓勵農業創業的良好氛圍。
立足實際確立標準 挖掘創新人才
數據顯示:北京市農村實用人才結構中,生產型人才占49%,技能帶動型占27%,經營型人才占16%,技能服務型人才占3%,社會服務型占5%,全市農村實用人才類型主要集中在生產型和技能帶動型方面,經營型、社會服務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較少。
從學歷看,農村實用人才文化水平以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為主,其中以初中文化程度占絕大多數,其比例接近六成;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村實用人才占比37.86%,其中以大專學歷為主。
從統計數據看,知識水平高,能力素質強的經營型、社會服務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及創新項目是現實之需,也是推動農村創業的重要力量。
在評選活動標準的制定和評審過程中,重點挖掘了具有互聯網+農業、高科技+農業等特質的技能型和服務類項目。數據顯示,農村優秀創業項目主要集中在科技研發、休閑農業、電子商務、農村手工藝、產業鏈創新等領域。創業群體中,80、90后創業者占據多數,并逐漸上升,跨領域、跨行業進入農村創業的群體逐漸增多,高知識、高學歷、高素質的特征逐漸顯現。
充分整合各類資源 助力人才發展
北京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創業項目評選資助活動的開展,是政府搭“臺”,人才唱戲。這個“臺”,是展示人才形象和優秀項目的舞臺,同時,也是匯聚資源,整合資源的平臺。
對于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業而言,相較于前沿領域的創業,多數有著更加艱辛的過程,對技術、渠道、資金等資源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更需要在過程中給予指導,在資源上給予幫助。
由于創業單體前期相對弱小,吸附資源的能力有限,所以更需要相關部門發揮平臺作用,做好項目前期的資源紐帶,將好的項目與優勢資源進行有效銜接。
在北京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創業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市委農工委作為主辦單位,充分發揮組織職能,一方面組織了以領域專家、高校教授、企業操盤手為主的智力資源,為創業項目和創業者提供智力支持和實際指導;另一方面,組織了以投資機構為主的資金資源,為優秀的創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得到了創業者的一致好評和歡迎。
與此同時,市委農工委還積極協調和組織各類媒體資源參與其中,對優秀創業項目進行報道和推介,增加了創業項目的曝光機會,使得創業項目和創業者為更多的人群所熟知。
優化流程創新形式 邊學習邊實踐
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農村創業項目和創業者本身都面臨著與時俱進和向前看齊的現實問題,創業不僅是對項目的考量,更是對創業者的考驗。
北京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創業項目評選資助活動開展之初就確立推陳出新的方向,引入前沿領域的操作方法,從申報開始,引導創業者通過學習和制作商業計劃書的形式填寫申報材料,以現場路演的形式向公眾展示項目,以答辯的形式接受評委的現場問詢,以達到系統梳理項目,深入理解項目,完整展示項目,清晰表述項目的理想狀態。
邊學習邊實踐,是獲取知識和經驗的最佳路徑,許多農村實用人才獲得快速的提高和成長。
延長整體服務周期 持續關注成長
農村實用人才的成長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
市委農工委從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實際出發,以北京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創業項目評選資助活動為起點,積極組織相關專家進行常態化的指導和幫助,推薦參加不同類別,不同部門的各類賽事和活動,同時,積極推動不同區域的農村實用人才進行經驗交流和互訪,形成了政府牽頭,人才爭先,互助互進,持續成長的良好氛圍,為農村實用人才的持續成長摸索了新的路徑。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市委農工委將在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繼續不斷創新農村實用人才服務方式,打造人才創新平臺,增強人才工作活力,為首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