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瓦貓 屋脊上的守望者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周喆 話識 字號:【

  走進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金墩鄉趙屯村,不經意間便被屋頂上或蹲或站、仰頭向天的“貓”吸引,它們威風凜凜,造型夸張、神情靈動。無論何時,它們都像一個個守護神般靜靜地佇立、凝望,這便是鶴慶白族屋脊上的守望者——瓦貓。

  瓦貓是一種守護神,為云南特有。以屋頂為家,又在屋頂上兢兢業業地安于自己的職責和本分——鎮宅避邪。瓦貓,又稱“鎮脊虎”“降脊虎”“吉祥虎”,是一種以老虎為原型,外形與貓大小相近的素胎灰陶,更是一種瑞獸造型,質感古樸而厚實,神秘而又不失可愛。在鶴慶趙屯、和邑一帶,自古就以燒窯而著稱,而燒制瓦貓的泥瓦匠人,也大都集中在這里。就整個大理而言,鶴慶瓦貓在造型上最有特色。瓦貓的嘴巴極度夸張,大嘴張開的造型舌頭向外伸出,上顎大,下顎小,四肢粗壯并有節,嘴里有幾顆尖利的牙齒,眼睛圓睜且外鼓,神氣十足,尾巴直立上翹,身上有鱗紋,顯得莊嚴神秘。傳說中,瓦貓是用來“吞金屙銀”的。只要在瓦屋頂上裝了瓦貓,就會把外面的金銀財寶吞進肚,屙到主人家里來。所以,瓦貓都張著大嘴,肚子是空的。在鶴慶,瓦貓已成為民間房頭屋脊上的不可或缺的裝飾神獸,幾乎家家戶戶的房頭屋脊上都能看到一只張著大嘴的瓦貓。

  在鶴慶的磚窯廠,走過一堆堆磚瓦,一大排“貓”就會出現在眼前。青灰的顏色,顯得古樸莊重,大的約40cm,小的約20cm。最吸引目光的是它們的神態,它們或站或蹲,嘴巴張得極大,舌頭卻靈巧秀氣,上下門牙顯得分外鋒利,額頭上皺出個“王”字,酷似老虎,可身體卻和貓一樣輕巧,細長的腿,骨節分明。它們威風凜凜的神態用來辟邪真是不錯。仔細看,昂首翹尾的姿勢,正如當地人所說像是在吞金屙銀,可以招財進寶。

  鶴慶地區制作瓦貓的歷史始于明代,匠人多是瓦窯上的技藝精良者。工匠用雙手捏制出各種各樣的瓦貓,有的有角,叫獨角虎,有的有翅膀成為飛虎,有的虎身人面,叫笑面虎等。現在,依然可以見到手工制作瓦貓的全過程,鶴慶趙屯、和邑—帶一直沿襲著燒窯傳統的能工巧匠不乏其人。瓦貓是用燒制磚瓦的窯泥捏制成泥坯,晾干后與磚、瓦的泥坯同時放入窯中燒制而成。燒制磚瓦時,最上面的一層空間便是留給瓦貓的。它并沒有固定的模型和固定式樣,全憑制作師父的靈感隨性而為,成品皆各具神態、充滿靈氣。其中,趙屯制貓匠人郜金福先生名望最高,捏制的瓦貓早已到了渾然天成的境界,因此有“貓福”的雅號。

  郜金福,鶴慶縣人,師從李元志師傅學習捏瓦貓。在不斷的實踐中,郜金福對師傅所教的技藝進行了創新,增大瓦貓的體型,造型更夸張,更威武雄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所做的瓦貓倍受歡迎。1999年,郜金福被云南省文化廳命名為“云南省民間美術大師”,其制作的瓦貓有6件被云南省民族博物館收藏,1件塔貓被國家博物館收藏。近年來,在郜金福等人的努力下,鶴慶瓦貓已從白族人家的屋頂房頭躍入旅游者的行囊,被帶往全國各地,以至世界各地,被擺放在精美的博古架上作為清供,被陳列在博物館里進行展覽。鶴慶白族瓦貓正以其精美絕倫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受到人們的歡迎,成為工藝美術之林的一枝奇葩。

  瓦貓流傳于昆明、呈貢、玉溪、曲靖、楚雄、大理、文山等地,在各地的叫法不一,在昆明郊區被稱為吉祥貓,在楚雄州大姚縣、姚安縣一帶被稱為鎮山虎、辟脊虎,在大理州鶴慶縣被稱為瓦貓或脊祥虎。由于大理地區的瓦貓稱謂在先,人們便習慣地將云南置于房屋之上的鎮宅之物統稱為瓦貓。瓦貓,追本溯源,是一種屋脊獸。它的使用也是大有講究。古時農村建房對房屋的走向、方位很有說道:房子的方位與山川河流、道路或周圍房子的走向相沖時,就需放置瓦貓以鎮之。放置瓦貓的位置和放置何種瓦貓也是頗有講究的。如果房子前面有濁水,家里比較潮濕或瓦上生瓦花的話,就要在屋頂正中的龍口上放置名叫撲水貓的瓦貓來鎮住青龍,并在瓦下放萬年歷;有的瓦貓還要成對使用,如放置在谷倉的守倉貓;有的瓦貓放置在屋脊右邊,叫吃東方青龍貓,相對的,放在屋脊左邊的就叫吃西方白虎貓。瓦貓被視為有靈之物,在使用前必須經過一套完整的“開光”儀式。瓦貓一般在新房落成、合龍口之日放置。在云南,白族、納西族等民族都喜歡瓦貓,他們相信瓦貓是吉祥的,有驅邪迎吉、招財進寶的神奇功能。這些各式各樣的瓦貓不僅極具藝術欣賞價值,而且它還融宗教文化、建筑裝飾和民間藝術為一體,具有宗教學和民俗學內涵。

  憨厚樸實的瓦貓,招財納福的瓦貓,在鶴慶瓦藍瓦藍的天空下成為一種無聲的提示,千百年來任由歲月蹉跎、風雨侵蝕,它們依然安靜地堅守,守護一個家、一個院落、守護一種信仰。但愿,這種傳統工藝品能夠守住鄉村,在民間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