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綺麗的前童鎮不僅有著江南水鄉的溫婉,而且已有近800年歷史,至今保存著極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宛如一幅古韻濃重、活色生香的鄉村畫,是浙東地區最具儒家文化底蘊的古村落之一。
美如水墨畫的江南古村落
前童古鎮,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城關鎮南,四面環山,白溪、梁皇溪雙溪匯流,是一爿完好的江南明清時期的民居原版,一幅古韻濃重的鄉村圖畫。
這里至今仍保留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的“道地”(天井)150多個、房屋2000多間、石花窗400多扇、小橋275座、古井24口、明代古祠堂4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區。
前童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這里的居民大多數姓童,該村的始祖是南宋時的士大夫童潢。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童潢游歷到此,喜歡這里的山水秀色,便舉家遷居至此。經過近800年的繁衍生息,終于形成了如今人口過萬的大村鎮。
在前童下車的地方,正好是鹿山的登山口,爬上鹿山,即可俯瞰前童的全景。鹿山和塔山遙相呼應,被兩山圍在中間的前童古鎮盡在眼前,一幢幢古屋,一條條小巷,像一幅幅水墨畫,如果是恰好在家家戶戶準備飯菜的時段,炊煙繚繞,猶如一個世外桃源展現在眼前。在朝陽照射下,遠山與古鎮黑壓壓的建筑群似乎在縹緲的薄霧中浮動,鎮中縷縷炊煙升起,有如一首恬淡悠然的鄉土田園晨曲……
近年,讓前童聲名鵲起的是已故著名畫家、導演陳逸飛。自傳體電影《理發師》主要就是在古鎮取景拍攝的,他對這里的評價是:“處處可入畫”!這位從小生活在江南水鄉的畫家,不得不說眼光非常犀利獨到。
前童鎮其實面積不算小,明清時的那些古街老屋被外圍大量新建的房屋包裹著,走入古鎮,外面的喧囂嘈雜幾乎瞬間被屏蔽,仿佛穿越到另一個世界,變成了阡陌縱橫的小巷。潺潺流水從每家每戶門前流過,人們在溪水邊洗衣、洗菜,老人們坐在石凳上聊著悠遠的過去,生活在這里顯得那么的自在、閑適。
前童給我最突出的感覺,是它貴族般的滄桑,是那種殘缺而令人心碎的美。它最具特色的景致是“花橋街”,街的一邊是卵石鋪設,另一邊是一條小溪,溪上架有許多短小的石板橋,其中有不少是兩邊有護欄、雕花精美的“花橋”。“小橋流水宅”是花橋街上最美之處。
據介紹,明正德四年(1509年),前童人在村西攔阻白溪山洪,開五里水渠將清流引人村中。村內地面緩緩東斜,故入村碧水流經家家戶戶,又從村東北泄出灌溉農田。前童的這條5里長、500年歷史的水渠精華在上游,即花橋街的“小橋流水宅”這一段。因為流水來自山澗,花橋街的渠水清澈湍急,家家臨水的鄉民都在家門口挑出一塊石板,既當橋又作埠,女人洗涮忙碌,孩童捉魚摸蝦。
前童鎮中多為明清建筑,屋基大多為卵石壘成,這使得整個古鎮多出幾分山野的氣息。與眾不同的是,古鎮的街巷異常狹小,建筑異常密集,黑壓壓的古宅綿延不斷,人在迷宮似的高墻小巷中往來徘徊。莫辨南北東西的我,順著“回”字形的街巷在鎮中游走、探訪。漸漸地,我發現自己面對的,就是一幅幅凝固時間的圖卷。知書達理的儒學理念是它的畫布,滄桑、衰敗、陳舊是它的筆調,所有繪畫語言只表達一個內容——這是一處時間節奏極度放慢的人居環境。
時光凝固的現實版 “桃花源”
漫步前童,隨處可見安然閑話的老者,三五成群,或銀杏樹下,或古藤邊,就一壺香茶、幾粒瓜子,任你人來人往,我自依然。旁邊或許還有幾個工匠,錘子刻刀在黃楊木上精雕細琢,時而看看線條的曲直,時而停下手里的活兒聽聽旁人的閑聊,倒不知是在作聽眾還是做細活,或二者兼而有之,自在怡然之至。
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古祠、舊宅林立,大部分還保留著古樸滄桑的原貌。梁枋門窗上滿是雕飾,精巧的躍魚馬頭墻和脊塑墻花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馬頭墻是古代江南富戶官宅威勢的象征,據說級數越多,職位越高。墻尖塑著沖天而起的躍魚和飛龍,寓含“鯉魚跳龍門”之意。“群峰簪笏”“職思其居”“欣所寄”等保留完好的大宅,幾乎完整無損地保留著清代乾嘉年間的風貌。
這是最原汁原味的江南古鎮,似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簡單純粹,卻不乏魅力。我們開始還順著景點路標行走,不一會就有些迷糊了,童姓先祖按照八卦原理,把溪水引進村莊,構建成“水八卦”,溪水在門前屋后流過,身處其中就如走迷宮一般,據說只要逆著水流而行就可以走出古鎮。
南街北街是外圍,花橋街、石鏡山路、雙橋街為古鎮的核心。村中老街、小巷布局有序,祠堂、水井、渠道錯落其間。“家家有雕梁,戶戶有活水”,就是對前童古鎮最貼切的描述。
《理發師》的拍攝地其實是間很小的屋子,大概不足8平方米,昏暗的光線,斑駁的墻面,搖搖欲墜的木質座椅,每個人都想在理發師的椅子上坐坐,品味光陰的故事。
在古鎮,不論在哪條街巷,只要面含微笑,你都可以隨意推開門進入寧靜的四合院。推開木門,光陰自明磚清瓦間傾瀉而出,帶著穿梭千年的古老故事,徐徐入夢來。
如果說白天的前童讓人回憶起童年,那么夜晚幽靜的古鎮則給人一種寧靜和溫馨。盈盈的黃色光暈籠罩著古鎮,徜徉在古老彎曲的街巷中,幽幽的流水聲在耳畔響起,從遠處飄來芬芳的桂花香。正如陳逸飛所說:前童是個充滿了人文氣息的古村。
百年走不出的悠長雨巷
導游說,細細走訪每一條街道,體驗先祖設計的智慧,是非常有意義的一種探尋。前童建村踐行“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學思想,村莊每一幢建筑都在通盤規劃之中,建筑物與周邊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以此實現整個村莊在形式和功能上的有機結合。
房屋、街道,包括溝渠、水井,均以陰陽八卦八八六十四的原理來布局。一條條街巷和緊貼街巷的水渠相連,卵石路與清水渠蜿蜒成網。這在其他村落的水系布局中是很少有的。鎮內建筑密集,街道狹小,但是正好可供行人通過。屋基大多因地制宜選用大卵石壘成,街徑為小卵石鋪就,這是前童人為節約成本極具智慧的一種設計。
街巷里流傳著諸多美麗的故事。“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給家人的一封回信。當年其家建房,因宅基地界限和鄰居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希望張英出面打個招呼“擺平”鄰家。張英隨即寫下這首詩,家人看后甚感羞愧,便照張英的意思退讓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他們如此豁達謙讓,深受感動,亦退讓三尺,最后形成了“六尺巷”。這個故事后來成為中華民族謙遜禮讓傳統美德的見證。一個個木構架的建筑看似平淡無奇,卻流淌著前童人靈魂里不滅的文化脈流。
細雨迷蒙中,陰涼的天光與古舊的墻垣、青瓦、門樓、蒼苔,以及風雨剝蝕的痕跡渾然一體。只有被鞋底磨得光滑的卵石和溪水間的平板石橋是油亮的,透著雨洗的色澤。而墻角石縫里鉆出的野生植物,伸展的葉片,鮮亮得蘊滿生機,讓古鎮更為蒼涼。
我們踏著鵝卵石鋪就的巷徑,緩緩前行,沿路參觀職思其居、五福臨門、石鏡精舍、童氏宗祠等珍貴的古老建筑。斑駁的舊日老墻,灰舊的鏤花門樓,枝枝蔓蔓的青藤,風吹過來,樹葉沙沙響,無一不顯現出古老別致的韻味。
進入一家四合院,細細觀賞那些傳統雕刻,墻額上刻著“群峰簪笏清流映帶”的字樣,正房窗欞刻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圖文,門窗腰板處刻有菱藕、魚瓜、春蠶等浮雕。明經堂內擺著一個雕花大床,上面刻著三國演義和八仙過海的故事。木雕、磚雕細節考究、富有內涵,向我們訴說著古鎮千年的滄桑。
與烏鎮、西塘這樣的江南古鎮相比,這里缺少了知名古鎮的人頭攢動,有的只是一份清靜與安適。
黃昏,推開一扇柴扉半掩的木門,“吱呀”一聲,光陰穿梭了千年,自寂寥的屋角跌落下來,千年往事像卷軸一樣打開——老屋里,傳出“唧唧復唧唧”的機杼聲;雕花窗里,傳來朗朗的讀書聲;潮濕的石板路上,仿佛有一位女子撐著油紙傘,喁喁獨行,讓人覺得,這是百年走不出的悠長雨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