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放鷹人呂高燕的湖上守望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劉均峰 字號:【

 

  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滿載鸕鶿行。

  鸕鶿斂翼欲下水,只待漁翁口里聲。

  船頭一聲魚魄散,啞啞齊下波光亂。

  中有雄者逢大魚,吞卻一半余一半。

  這首明末詩人吳嘉紀的《捉魚行》把魚鷹捕魚的過程描寫得活靈活現。如今,鸕鶿捕魚的生動場景也是難得一見了。而古詩詞中提到的鸕鶿,就是大家俗稱的魚鷹,微山湖的漁民放鷹捕魚已有數百年歷史。湖上約有300余名放鷹人,微山島上也有60余人,多出自沿襲魚鷹捕魚這一古老技藝的放鷹家族。

  呂高燕,知天命的年紀,微山湖上的一名放鷹人。小時候,他就跟父親習得放鷹捕魚的本領,跟魚鷹朝夕相處已有近40多年。他以魚鷹為伴、以打漁為生,風風雨雨,不離不棄,固守著古老傳統的魚鷹漁獵方式。

  作為微山湖微山島呂莊呂氏放鷹第7代放鷹人,筆者與其相識、相知緣于2009年的一次攝影活動。此后,每年不同季節我都要拍攝他的魚鷹捕魚及鷹藝表演,至今10年之久。作為好友,我也目睹了他從一名湖上漁獵的放鷹人,逐漸轉變成魚鷹文化的表演藝人,實現了當代經濟多元化背景下對于古老漁湖生活文化的堅守。

  作為微山湖上為數不多的放鷹傳承人。說到魚鷹捕魚,呂高燕便滔滔不絕:“我們大半輩子漂泊在這湖上,從沒離開過湖,沒離開過魚鷹,魚鷹養活了我們的家人,我們和魚鷹有難以割舍的感情!”其實,牧鷹捕魚是非常艱苦和危險的活兒,每到捕魚季,他往往早上5點進湖,晚上5點多回家,劃著小船不停地追趕魚鷹,晚上累得衣服都脫不下來。數九寒天,刺骨湖風吹在臉上像針扎一樣,面部和手腳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凍傷。遇到惡劣天氣不能返回家時就在湖中過夜。在經濟多樣化發展的今天,微山湖上的放鷹人后代子女多數不愿從事這種又臟又累、收入并不豐厚的行業,這一極富特色的漁獵生活文化形式也正面臨著消逝,引發文化學者的擔憂。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一些傳統放鷹人也在為傳承這一古老的文化轉型努力,比如現在這個季節,你去湖邊所能看到的魚鷹捕魚,已然演變為發掘和保護漁湖文化的旅游表演項目。

  呂高燕也是如此。由原來的純放鷹人,逐漸成為了微山湖旅游景點上一個專業的魚鷹表演者。來到“微山湖鷹文化攝影基地”,我們可以欣賞到這樣的場景:放鷹人把滿載魚鷹的鷹排子劃出荷塘葦蕩,然后用一根特制的木桿,把魚鷹從鷹架子上一只一只挑起來放入水中,口中不斷吆喝出各種口令,配合著木桿敲擊船身發出的不同節奏的聲響,湖上立刻熱鬧而忙碌:

  鷹,下水、入水,逐魚、叼魚;

  人,左抓、右拋,抓鷹、搶魚。

  這時的呂高燕像極了一位“高手”,抄起桿頭纏有網兜的長桿,迅速將鷹撈到船上,一手掰開鷹嘴,一手輕搦鷹嗉,動作干凈利索,似信手般尋常。于是,一條或大或小的湖魚就會被吐進船艙里,偶見那閃耀陽光的金鱗紅尾的大魚現身船艙,便引觀者驚呼或贊嘆……

  這種儀式感極強的傳統文化活動表演,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看、攝影。觀眾由當初每天接待的幾十人、幾百人,到旅游旺季幾千人。說起將來的打算,呂高燕給我們說:他希望微山湖的“魚鷹捕魚”能申報非遺項目,期待將這個古老的捕魚方式保留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