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樹家風揚孝德—— 于家務黨建創品牌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席俊克 圖 曾國全 字號:【

  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中孕育了無數的優秀傳統美德,其中很多傳統美德是以“家風”的形式代代相傳、延續至今的。好的家風必然是以孝德之道為基,這在我們傳統文化里千百年來被人們推崇頌揚。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做人的基礎、道德的根基,也自然是和諧家庭的根基。德孝之行匯聚良好家風,而良好的家風是一本潛在的無字書,無形地發揮著教育功能,對下一代有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近幾年來,北京市通州區于家務鄉黨委堅持“黨委領導統籌、專家策劃指導、基層組織推動、鄉賢黨員帶頭、群眾廣泛參與”的原則,以活動為載體,全面開展以“十字家風”為主要內容的“追尋與呼喚”主體活動,在全鄉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誠信友善的社會風尚。

  仇莊村德孝治村美名揚

  仇莊村黨支部書記王書信為帶領村“兩委”班子,通過用“德、法、禮、孝、情”治理村莊、管理干部、教育百姓,打造了仇莊孝道村。2004年,王書信帶領村民創造性地把“孝道”與“家風”結合起來,啟動了“追尋家規家訓,呼喚良好家風”的主題教育活動。十多年來仇莊村一直倡行“孝文化”,村里先后建立了養老日托所、文化活動站,建設了公共浴室和老年人食堂,免費為老人洗澡和送餐到家,還將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定為“老人節”,每逢這一天,村干部都要集合起來,走訪每一位60歲以上的老人,為他們送上“過年費”。以孝為根,幫助村民樹立了正確人生觀、家庭觀和社會觀。村里的孝道館更是以“德、法、禮、孝、情”全面詮釋“幸福仇莊”,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德孝故事,一條條承載著村民美好希望的家風家訓,傳承著德孝風氣,也傳揚著村莊德孝和諧的美名。2011年仇莊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成了遠近聞名的“孝道村”。

  2014年,村里舉辦了“追尋家訓家規,呼喚良好家風”主題活動,全村家家戶戶都訂立了自己的家規家訓,涌現出一大批好人好事和“最美家庭”。村民公認的“活雷鋒”杜振國,常年幫助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家堂屋正中掛著的“杜家家風家訓”,寫的正是“勤勞節儉、樂于助人”幾個端正有力的大字。通過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孝心孝行在仇莊村蔚然成風,并通過不斷向外輻射,在于家務鄉形成了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進一步淳正了黨風政風。

  于家務黨建模式有看頭

  有形的傳輸與無形的浸潤相結合。于家務鄉黨委在堅持不懈地傳播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方面很好地實現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于家務鄉以27個道德講堂為依托,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活動,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并用良好家風助推黨風、政風、民風建設,真正將傳統文化融入到了基層黨建工作中來,拓寬了基層黨組織教育引領群眾的渠道,增強了基層黨組織服務凝聚群眾的能力,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

  內在的靈魂與外在的營造相結合。為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引領作用,于家務鄉黨委以“共產黨員在行動”“七一孝德黨員”等活動為載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在工作中貫穿“忠誠”、“孝道”等傳統文化最核心的靈魂,引導群眾遵守社會公德、培養職業道德、弘揚家庭美德,展示了黨員干部的好家風家訓,樹立了黨員帶頭抓好家風建設的良好形象,營造了“支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弘揚家風文化的良好氛圍。

  個體的踐行與群體的共振相結合。于家務鄉黨委通過總結仇莊村黨支部孝德治村經驗,在全鄉大面積推廣,從點上帶動面上,從自發實現自覺,在全鄉形成了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好向善的濃厚氛圍,實現了個體的踐行與群體共振的統一,創新了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模式。

  黨建創新提升不止于此

  內外并修抓培育。在鄉域范圍內,各項基礎工作要堅持不懈地加強加大力度,不斷更新發展理念,加強農村新型組織建設。在外部,要加強智庫引領作用,整合多方專家資源,借助“外腦”優勢,不斷培育和創新黨建工作品牌。

  形神兼備抓提升。在形的方面,要注意載體的有形化、可視化,注重開發完善其功能,發揮其在黨建教育方面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在有形的基礎上著重提升精氣神,發揮專家資源的作用,并與新形勢下黨的工作重心、工作理念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水平。

  上下聯動抓推廣。堅持上下聯動打造品牌,市區各級相關部門將進一步通過設立基層黨建創新實驗基地和干部教育培訓基地等方式,拓寬對于家務鄉黨建品牌的宣傳渠道,擴大黨建品牌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傳播力。于家務鄉黨委要主動與各級部門對接,積極與各方專家學者溝通,匯聚多方力量,全力打造具有于家務特色的家風文化黨建品牌。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